宋朝考生殿試前,爲什麼要在燒餅鋪里比做詩快慢?

宋朝重文章,文人常常因一首小詩、一篇小文而一時洛陽紙貴,舉國皆知,孫何便是如此。

宋朝考生殿試前,為什麼要在燒餅鋪裡比做詩快慢?

孫何,字漢公,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人。孫何十歲識音韻,十五歲就能妙筆著文章,篤學好古,著文必本經義,在讀書人中名聲甚顯。據蔡傳《歷代吟譜》記載說,孫何曾作《兩晉名賢贊》,當時的文壇領袖王禹偁讀了他的文章後,激動不已,把他和當時另外一個文壇新秀、後至宰相的丁謂廣為延譽說:“丁謂與孫何,便可白衣修撰。”

意思是,這兩個可畏後生,不用參加科舉考試,就能直接以白衣身份入朝出任飽學之士才能擔當的史官,對其才學給予了極大的肯定。王禹偁廣為延譽的同時,還特別賦詩一首曰:“五百年來文不振,直從韓柳到孫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經。” 將二人比作韓愈、柳宗元這種一代文宗式的人物,可見孫何文章的影響之巨。

後來,孫何果然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的才學。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的科舉考試中,孫何在鄉試、會試(省試)、殿試中,場場高居第一名,最後被宋太宗欽點為狀元,名動京師。王禹偁“白衣修撰”的青睞,堪稱慧眼識珠。

宋朝考生殿試前,為什麼要在燒餅鋪裡比做詩快慢?

說到孫何考取狀元一事,還讓人想起宋朝科舉制度史上的一則趣聞。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天下後,延續隋唐舊制,開科取士,同時,他將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作為科考定製加以確定。頗為搞笑的是,武夫當國的宋太祖,十分欣賞那種眼疾手快的高手,他規定,凡參加殿試的舉子,都要完成三個題目,在完整、優質的前提下,誰最先交卷誰即為狀元。比如,開寶八年(975)的殿試中,王嗣宗和陳識二人同時交卷,宋太祖乾脆讓二人在朝堂之上打了一架,最後王嗣宗贏了,果然高中狀元。

繼位的宋太宗遵循舊制,依然以出手快為取捨標準。歐陽修在《歸田錄》一書中說:“太宗時試進士,每以先進卷者為第一”,便是明證。不過,雖然“以先進卷者為第一”,但皇帝的初衷並不單單以行文快慢為唯一取捨標準,他們要求文理順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但科舉之途的艱辛,讓許多人鑽山打洞求捷徑,於是又好又快,漸漸變成了無所謂好,只尋求快。就在孫何參加的這年科考中,舉子李庶幾把考生們集中在京城一個燒餅鋪裡,以廚師烙好一個餅的時間完成一韻詩者為勝,比寫詩的速度誰更快,鬧得沸沸揚揚。

宋太宗得知後,又氣又惱。殿試時,他特意從《莊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字,擬了道非常冷僻的賦題。考題發下去不久,大家還眉頭緊鎖之際,李庶幾就草草成篇,搶先交卷了。看到他那得意的樣子,宋太宗雷霆震怒,當場把李庶幾轟出了考場。這次,文思敏捷的李庶幾落榜,作文慢慢騰騰的孫何中了狀元。此後,殿試不再以速度的快慢作為狀元的取捨標準。

宋朝考生殿試前,為什麼要在燒餅鋪裡比做詩快慢?

這則科舉制度史上的逸聞再次證明,要在高手如林的科考中獨佔鰲頭,本身的學問和文章才是唯一的“敲門磚”。看來,孫何“白衣修撰”的名頭,的確不是借文壇領袖之口吹噓而得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