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川普的清單看中國的崛起:製造業繁榮才是真實繁榮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也是中國對外貿易產品結構不斷升級的40年。這一點,從特朗普最新發布的關於對進口中國產品加徵關稅的清單,可以看到中國的高端製造業正在崛起。

4月3日,特朗普政府公佈了對包括工業機器人、鐵路機車在內的1333種中國商品徵收25%關稅的計劃。

這份清單涵蓋了2017年價值約500億美元的商品,是自尼克松開啟美中外交關係正常化以來美國對中方最具攻擊性的貿易措施。

具體來看這份清單,主要涵蓋了生物醫藥、金屬材料、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術,機器人和機械製造等行業,這些產業,與《中國製造2025》重點發展的行業高度吻合。

回顧中國過去40年的出口,在1980年代,仍然是以出口初級的加工製造產品為主,主要是服裝、玩具等初級產品和初級的工業製成品,機電產品較少。進入1990年代,工業製成品和機電產品的比重開始明顯上升。到2010年代,機電產品的比重進一步上升,同時,從現實的觀察來看,工業製成品中的產品品牌價值和質量水平逐步提高。到了今天,2018年,從特朗普的制裁清單,可以看到,中國製造正在從一個大國,轉變為強國。

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變遷,也正是中國在國際上分工不斷升級,在國際產業鏈中承擔的責任不斷升級的體現。

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成功,是建立在建國之後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之上的。經過了新中國解放以來的建設,奠定了非常完善的工業設施基礎。從社會基礎設施來看,全國交通大動脈的建設為出國商品物流奠定了基礎。從工業基礎設施來看,能源、電力、鋼鐵、石化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設,這些“工業之母”的行業在國家集中力量的投資之下,下了中國工業的堅強基石。

在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民間自發的原動力,帶動了大量的初級產品和初級工業製成品的發展,不僅豐富了中國國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時依託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開始向發達國家出口這些初級的製成品。那時候,換了外匯,是為了進口更好的機器和必須的原材料,用來完善國內的工業體系。

到1990年代,外資在中國投資建廠開始盛行,中國逐步發展為全球跨國公司的工廠。“世界工廠”的這個名詞,就是這麼來的。這得益於中國靈活的土地徵用制度,在這一制度下,外國公司在中國投資建廠非常順暢。當然,更重要的基礎是,中國的勤勞的老百姓,在戶籍制度的管制下,成為世界上最服從紀律管理的產業工人隊伍。這時候的中國出口,主要是加工貿易為主。

到了2000年代,外資工廠訓練出來的職業經理人和產業工人隊伍,成為中國本土製造業崛起的重要基礎。中國本土企業家開始快速發展,他們的崛起,讓中國的一般貿易產品的比重上升。中國製造開始成為中國企業家的中國製造。

進入2010年代,也是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這個年代裡,中國製造業已經走過了“大國”的階段,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已經達到巔峰。主要工業品的生產數量,已經達到巔峰。但中國的出口並不會就此停止前進的步伐。出口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更高的產品,成為中國出口轉型的必然方向。當前,中國的進口產品,從貨值來看,主要是能源、飛機、汽車及汽車底盤與發動機、芯片與半導體。中國在以上領域實現進口替代,乃至實現出口,是中國下一個40年的目標,這也是中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

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進口替代的目標還有最後一個堡壘。我們相信,伴隨著中國製造2025的紮實推進,中國將為世界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