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橫店影視小鎮

解碼橫店影視小鎮

文丨餘婷婷(方塘智庫文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1997到2018,二十一年,橫店的命運像電影一般,跌宕起伏,從一個人貧地瘠的小山村,發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無中生有”、“水炸油條”的區域發展模式,也曾令業界稱奇。

2016年,住建部三部委聯合公佈的首批特色小鎮中,橫店名列其中,劃入文化類特色小鎮的範疇。影視文化產業、文旅產業在橫店新的規劃版圖中,將具備更多戰略價值。隨著影視技術的發展,以及區域政策的競爭,橫店影視在向產業鏈上游延伸時,也面臨如何破解領軍人才匱乏、技術壁壘、區位交通等問題顯得十分迫切。

與此同時,以攝影基地起家的橫店旅遊業仍屬於景點旅遊的範疇,景城割裂、規劃無序以及產業工業化與組織結構農村化的矛盾長期存在。在新的市場競爭格局中,以全域旅遊的思路,重新審視文化旅遊融合、營銷創新、以及景城互動等命題,成為新階段橫店文旅發展的重中之重。

1、“無中生有”的橫店傳奇

“我一直以為橫店在北方的某個城市。”當我和一位電影迷說起橫店時,她感到十分驚詫——橫店影視城在浙中的東陽市,這是生長在江浙的她第一次聽說東陽。在外界看來,橫店是一個沒有母體文化的地方。

從杭州到橫店鎮,暫時還沒有直達的高鐵。規劃中的杭溫線去年3月初動工,將經停東陽,通車之後往來杭州只需要半小時。我們選擇乘坐汽車前往,耗時需近3小時。上世紀八十年代,橫店還只是一個浙中偏僻的小山村,既無山水之景觀,也無交通之便利,更無文化之勝,耕地貧瘠,人均收入75元。當地有民謠:“抬頭望見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饑荒,有女不嫁橫店郎……”2016年,脫貧早已經不是橫店要考慮的問題,人均收入達到5萬元,是全國農民均數的4倍,橫店鎮的房價甚至超過東陽主城區。

解碼橫店影視小鎮

“橫店鎮在橫店集團裡。”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卻足以說明橫店集團對於橫店發展的影響,幾乎無所不在,一位政府官員笑稱其為東陽的阿里巴巴。

橫店集團的創始人徐文榮在橫店是個傳奇,好比馬雲之於杭州。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賣冰糖葫蘆的,雖然賺不了多少錢,卻給年幼的徐文榮埋下了經商的種子。60年代,徐文榮還在東陽農村當農民,偶爾聽說地廣人稀的安文山區種玉米肥料奇缺,而他知道有一種比尿素肥力還高的農家肥“馬桶砂”(大糞積在馬桶壁上的固狀結晶體)。徐文榮向公社提出“以肥料換糧食”,徵得同意後他數次北上上海,挨家挨戶收“馬桶砂”,收集了1500多斤,最後不僅換回了1000多斤玉米,他自己也賺了1200元。

“我們橫店是從一無所有到無中生有。我們叫做‘水炸油條’。”在剛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特色小鎮(橫店)峰會上,徐文榮如此回顧當地的歷程。

1996年,導演謝晉為拍攝香港迴歸的獻禮片《鴉片戰爭》四處尋找外景。橫店當時還沒有像樣的電影院,但徐文榮敏銳地嗅到了商機。他向謝晉當面承諾,“我們出錢來建外景基地,人家用1年我們用半年,人家用半年,我們用3個月,保證按你要求建好,絕不耽誤一天的拍片時間。”當時橫店沒有任何影視方面的資源,徐文榮承受了諸多非議和壓力。

四個多月,120支工程隊夜以繼日地在橫店的荒嶺上削山闢地,依山造景,建造出一個佔地319畝,150座各類建築、總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的“19世紀南粵廣州街”拍攝基地,再現1840年前的羊城舊貌。謝晉非常滿意。1997年,《鴉片戰爭》上映,橫店的名聲也隨之遠播。

解碼橫店影視小鎮

之後,徐文榮再次牽手陳凱歌,用8個月時間建起氣勢磅礴的秦王宮,供其籌拍電影《荊軻刺秦王》。當張藝謀幾年後為了拍攝電影《英雄》而來到橫店影視城時,面對秦王宮,他脫口而出:“就是它了。”

這種高效的執行力和政府慷慨地土地資源供給,成就了今天橫店的30餘拍攝基地,林東對此直言不諱。一位東陽政府公務人員告訴筆者:“橫店幾乎能在一夜之間,建設出10個專業的籃球場,承接國家級的體育賽事,這種實力別的地方不能比。”

流量意味著更多可能,1999年,橫店影視城開始對所有的劇組免收場地費,使得劇組的製作成本降低了1/3。截至2016年底,橫店影視城累計接待劇組1800多個,拍攝影視劇超過40000部(集),佔到國內影視劇的1/4,電視劇的1/3,其中古裝劇佔到國內的2/3。

2004年是橫店影視產業的轉折之年,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獲批成立,規劃面積365平方公里。國家政策向橫店傾斜:橫店影視實驗區歸屬於省一級單位浙江文廣新局管理;電影審批權下放至實驗區;針對區域內註冊企業,出臺了十年的稅收優惠政策,前三年地稅100%退還企業,後七年逐步遞減,第四第五年退還80%,最後五年退還70%。

政策立竿見影,影視產業快速聚集。截至2016年年底,橫店註冊企業856家,上市企業30家,其中包括華誼兄弟、唐德影視等知名影視公司。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不少是“皮包公司”——註冊地在橫店,但是實際辦公中心在北京等文化中心,這是業內的明規則了。

2、政策紅利枯竭之後

去年夏天,影視行業最為高潮的事,莫過於《戰狼2》票房突破50億。《戰狼》背後的影視公司,註冊地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霍爾果斯。一個與影視產業似乎沒有關聯的地方,藉著“一帶一路”的東風,以“五年企業所得稅全免”的政策吸引了眾多明星公司入駐。林東(化名:橫店集團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受訪者)沒有明說有多少企業退出橫店投奔新疆,但他不無憂慮地透露:“這個對我們的衝擊很大。”

沒有最優惠,只有更優惠的政策惡性競爭已經成為常態。影視文化產業因為明星效應,使得頭部的影視公司,成為層出不窮的影視產業園區爭搶的“香餑餑”。在這一波特色小鎮建設的浪潮中,電影小鎮便有超過四個,各類政策五花八門。

“這樣不均衡的政策,對市場競爭是不利的,對企業也是傷害,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撥算盤,看哪裡更划算。”林東說。儘管他對此頗有微詞,但橫店必須面對事實——依靠稅收政策招商的時代已成往事。橫店將何去何從?林東給出的答案是——擴大規模和完善服務,從而留住影視公司。

解碼橫店影視小鎮

“擴規模”指的是圓明新園項目,該項目規劃用地6000多畝,將複製鴉片戰爭之後被毀損的圓明園。這件事可謂一波三折。因與晚清的國運式微勾連,圓明園的歷史符號價值早已超越園林價值。差不多十年前,橫店復建圓明園的消息不脛而走,一時非議四起,甚至有人質疑徐文榮以此為名建“私家園林”。因為存在違規立項、用地申報違反國家供地政策、規劃用地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問題,一度被國土資源部叫停。2012年在經過整改之後,圓明新園項目重新立項並低調動工,將之前更名的“萬花園”又改回“圓明新園”。

完善服務,指的是在電影製作環節,圍繞劇組在橫店的所有時間提供服務,包括攝製環節,也包括休息娛樂環節。“橫店一年死的‘鬼子’可以繞地球八圈。”這句話並非戲言。演員人數眾多的抗日劇、古裝劇是橫店出品的主要影視劇作。高效的群演管理和資源調度,甚至成為橫店較之其他影視城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這只是橫店影視服務的一部分,在器材租賃、道具服裝等環節,橫店也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與此同時,橫店集團還計劃建設高爾夫球場、溫泉酒店,以及一條“國際水準”的酒吧街,這些項目都歸屬於影視文化產業服務中心。他們寄希望這些娛樂設施,能留住導演、明星、編劇——這些IP級的人物,會給橫店帶來流量、在地消費以及其它機會——向產業鏈上游延伸的機會。

3、《英雄》的教訓——產業鏈延伸

時隔十五年,林東依然沒有忘記張藝謀的《英雄》給橫店上過的一課。2002年,張藝謀籌拍了《英雄》,在橫店取景、製作,這是張藝謀在國際影壇口碑最好的一部電影之一。劇組在橫店拍攝期間,消費總額是200萬元,而後期製作卻花費了2000美元,由一個澳大利亞的公司承接。橫店意識到影視產業要做大,必須從產業鏈的上游,影視IP打造、電影宣發、後期製作等環節分一杯羹,這些通常是投產比更高的領域。

近年來,橫店集團也一直在培育本土的影視製作公司方面下功夫,同時開發了自己的院線——橫店影視。本土影視公司還曾製作了《大聖歸來》,票房近10億,橫店影視成為2017年首家IPO過會的影視院線。儘管如此,後期製作、原創IP以及領軍人才吸引依然是橫店的短板。

“後期製作耗時長,能將導演、演員留在橫店,那樣就能聚集更多人才、資源。”林東說,他認為,好萊塢之所以是好萊塢,不在於攝影棚,而在於眾星雲集,人才匯聚。然而,十五年過去了,“後期製作產業的底子還是很薄弱的。”因其擁有更高的技術壁壘、人才壁壘,橫店鎮的區位、交通、城市發展等劣勢就體現出來了,尤其是專業人才的匱乏。

“我們民族近些年缺乏對專業的敬畏之心,缺乏專業精神。比如,以前文學繁榮時,中學作文寫得好的人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可以當作家,現在電影火了,好多人都來當編劇了,因為缺乏寫作專業訓練,所以中國劇本的總體水平不高。”一位業內人士曾不客氣地指出,在中國,影視產業專業人才供給的每個鏈條都是不完善的,培養訓練不足、行業內魚龍混雜、文化氛圍不佳等不一而足。

另一方面,暗潮洶湧的區域競爭無疑是 “雪上加霜”。在北方的版圖中,除了北京之外,近年來天津的影視產業同樣勢頭猛烈。京津一衣帶水,自貿區花落濱海新區,在承接北京的溢出效應方面,可謂得天獨厚。近年來,天津高新區一直期望在產業版圖中佔據一席。在稅收政策、產業政策、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為影視行業輸血,不遺餘力;尤其是人才方面,以提供戶籍綠卡、直接補貼到個人等政策為吸引力。在南方的版圖中,上海作為對外的窗口,影視產業基礎深厚,更有杭州、寧波等後起之秀;另外,廣深毗鄰影視產業發展成熟的港澳,又是騰訊總部所在地,再文娛IP開發、遊戲等領域優勢明顯。如此對比,不難發現,橫店在新一輪高端人才、要素的爭奪戰中,則顯得勢單力薄。

方塘智庫認為,在此背景之下,融入長三角影視產業圈,與杭寧等地抱團發展,成為橫店的必然選擇。聯合浙江省內影視產業資源,包括華策影視等企業,整合中國美院、浙江傳媒學院等高校創意資源、科研能力,成立研究中心、孵化平臺,一方面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企業造血,培育浙江影視氛圍,同時涉足IP開發,影視製作等環節,完善橫店影視產業鏈。同時北上上海,尋求在宣發營銷、金融服務等方面的合作機會,尤其是創新影視產業金融產品,因為許多初創企業屬於輕資產,投資風險高,使得小微企業融資非常困難。

另一方面,技術正在改變著影視行業的競爭格局。2010年,《阿凡達》上映,堪稱視覺饕餮,但其主要歸功於耗資過億的後期製作。它在刷新票房紀錄的同時,刷新了電影製作技術的記錄。近年來,杭州已經成為科創中心之一,也是阿里巴巴集團的總部所在地。近日,阿里影業宣佈轉向,將把重心從電影的內容製作轉為為電影行業提供服務。阿里巴巴在技術、用戶觸達、商業變現等方面的獨特優勢,近水樓臺,橫店的合作空間值得想象。

4、文旅產業升級與新型城鎮化

發展影視還是發展旅遊?十八年前,橫店面臨產業抉擇困境,當時的徐文榮幾經忖度,最終選擇發展影視產業。橫店集團下屬四家上市公司,在磁性材料、照明、醫藥等領域,表現不俗。即使影視並非支柱產業,但因為明星效應,能為橫店集團賺足的眼球。這種抉擇也間接造成了今天橫店影視城“內外兩重天”的結果。

影視城內,故宮、秦王宮、民國廣州街等,橫跨歷史幾千年,而城外的街道則塵土飛揚,村民自建的房屋密密匝匝,出租給“橫漂”或者開設家庭賓館、小吃店——和珠三角城市的城中村並無二致。

林東跟我講了一個故事,一次節假日,他從影視實驗區去丈母孃家裡吃飯,穿過橫店鎮時,三兩公里的路堵了整整兩個小時。橫店鎮發軔之初,很多地方尚屬於農田、荒野,“沒有路,是橫店集團出資修路。”他說。橫店的經濟體量和常住人口數已經具備一座小城市規模,但配套服務卻嚴重滯後,使得橫店過早的呈現出“大城市病”的徵兆。

2016年,住建部公佈的首批特色小鎮中,橫店名列其中,劃入文化類特色小鎮的範疇。影視文化產業、文旅產業在橫店新的規劃版圖中,將具備更多戰略價值。在此之前的一年,橫店還入選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鎮級層面試點僅有4個。特色小鎮、中小型城市有兩層含義,一是產業升級,一是新型城鎮化,前者是路徑,後者是結果。

從文旅產業來看,橫店的旅遊模式還屬單一的景點遊,影視城觀光獵奇是核心。儘管旅遊人數逐年增長,2016年年底,突破1800萬,與桂林山水的體量相當,但旅遊配套和基礎設施,橫店和桂林不可同日而語。在離規劃中的酒吧街不過數十米的地方,我試圖尋找一家可以供休憩的咖啡館,但大眾點評提示我最近的在3公里外,而在桂林陽朔,遇龍河邊的村子裡,也能喝到正宗的藍山咖啡。

與此同時,單一的影視城景點模式,並不是長久之計。在全國範圍內,銀川、上海、敦煌等地,都有影視城,在電影拍攝之後,多半會用做旅遊景點,但是發展堪憂的居多。影視城多為人工造景,缺乏文化內涵,加之後期沒有活動運營,復遊率極低。為此,橫店嘗試給影視城注入文化內容,向杭州的宋城千古情取經,打造系列實景演藝秀,融入地方非遺、歷史故事等,但這不能從根本上破題,橫店還需從景點的圍牆向外看。

從城鎮化的角度看,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程度,是共生共榮的,城鎮化的問題,通常情況會表徵為產業發展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橫店的城鎮化率已經非常高了,真正務農的人的比例,遠低於其它農村地區。橫店鎮面臨的問題,是城市優化。“文化產業帶動力大,門檻低,人人都能參與進來,可以很好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徐文榮不止在一個場合如是說,他退休之後,擔任橫店“共創、共享、共富、共有”委員會主席。他也意識到,橫店要“從實際出發,做好產城融合。”

今年67歲張美娥是橫店鎮五官塘村村民,2009年開始在橫店當群眾演員,因為 2013年周星馳導演的電影《西遊降魔篇》中飾演撒花大媽而走紅網絡。此後,周星馳拍攝《美人魚》時,依然沒有忘了她。“家家開飯店,戶戶開賓館,人人做演員。”是橫店的真實寫照。十幾年裡,橫店的農村裁縫改行戲裝服飾製作,泥木匠成了置景師,原來從事裝潢、雕刻的變為了道具師。農民洗腳上田了,但是社會治理卻沒有跟進,經濟工業化的同時,組織結構卻依然農村化。

2015年,橫店打出了建設“影視名城,休閒小鎮”的口號。政府也意識到,景城割裂、業態單一已經成為制約橫店文旅發展的主因之一。隨著杭溫高鐵通車指日可待,橫店機場作為通用機場的批示落實,橫店將和高端旅遊的消費區——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實現快速通達。未來可期的是,旅遊總人數以及具備高品位、高消費能力的人數將穩步提升,這對橫店的城市建設、基礎設施服務的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解碼橫店影視小鎮

方塘智庫認為,首先,橫店應以建設特色小鎮為契機,改變長期處 “打補丁”城市規劃。以科學、高標準的城市規劃為準則,進行市容市貌的整治,改善交通路網,豐富景觀建設,完善基礎服務,打造宜居宜業、影視文化濃厚的新城。這就要求政府有所作為,橫店影視實驗區為省屬單位,影視產業獲得更多的政策傾斜,但是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仍劃分在鎮一級,必須破除行政壁壘,通盤考慮。


其次,應該以平臺化思維建設特色小鎮,開放資源,引進優質文旅業態,包括中高端民宿、娛樂項目、以及高品質餐飲品牌,整體提升橫店的旅遊形象。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注意處理好固有的低端產業的矛盾,保障當地村民的利益。

此外,我留意到,在推動影視產業發展方面,橫店鎮在現有規劃中提出了影視產業全域化,以橫店現有的影視城為核心,向周邊的村莊輻射,將一些風景優美的地方,打造成外景拍攝地,帶動鄉村發展。同時加強與東陽市城區、磐安等區域合作。方塘智庫認為,橫店還應藉此機會,同步推動全域旅遊建設。將橫店鎮整體作為功能完整的旅遊目的地來建設、運作,實現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

這種一體化所強調的,不只是景觀建設,更多需要破除景點景區內外的體制壁壘和管理圍牆,實行多規合一,實行公共服務一體化,旅遊監管全覆蓋,實現產品營銷與目的地推廣的有效結合。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從景點景區拓展到橫店全域,惠及當地居民,這也正式新型城鎮化的應有之義。

跳出橫店看橫店,全域旅遊的界限,不能止於橫店,應充分考慮和東陽在旅遊資源上的融合。東陽曆史悠久,東陽木雕為中國四大木雕之一,乾隆年間,400木雕匠人進京修繕宮殿、雕刻龍椅的故事至今流傳。古樸嵯峨的盧宅更是備受古裝劇的青睞,但是東陽的旅遊價值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彰顯,外界連東陽的區位都很陌生。兩地融合發展,既可平衡橫店本身歷史文化不足,體驗單一等問題,同時充分挖掘東陽的文旅資源,使之實現商業變現。

黃昏時分,我們從橫店前往東陽,當地一個官員告訴我們,他每天在橫店上班,住在東陽,“畢竟這邊的配套設施還是不夠完善。”道路有些凹凸不平,沿途不少工程正在施工,黃土飛揚,兩旁一些建築外立面很新,他告訴我們,G20 之前,為了迎接可能光臨的政要,當地政府斥巨資改善市容。“後來因為政要並沒有來,一些工程半途而廢了,挺遺憾的。”一位官員說。

1999年,美國影視期刊《好萊塢報道》刊髮長文介紹了橫店影視城,稱之為“中國好萊塢”。18年過去了,站在橫店街頭,一個問題襲上心頭,中國的好萊塢,何時能夠名副其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