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横店影视小镇

解码横店影视小镇

文丨余婷婷(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7到2018,二十一年,横店的命运像电影一般,跌宕起伏,从一个人贫地瘠的小山村,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无中生有”、“水炸油条”的区域发展模式,也曾令业界称奇。

2016年,住建部三部委联合公布的首批特色小镇中,横店名列其中,划入文化类特色小镇的范畴。影视文化产业、文旅产业在横店新的规划版图中,将具备更多战略价值。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以及区域政策的竞争,横店影视在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时,也面临如何破解领军人才匮乏、技术壁垒、区位交通等问题显得十分迫切。

与此同时,以摄影基地起家的横店旅游业仍属于景点旅游的范畴,景城割裂、规划无序以及产业工业化与组织结构农村化的矛盾长期存在。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中,以全域旅游的思路,重新审视文化旅游融合、营销创新、以及景城互动等命题,成为新阶段横店文旅发展的重中之重。

1、“无中生有”的横店传奇

“我一直以为横店在北方的某个城市。”当我和一位电影迷说起横店时,她感到十分惊诧——横店影视城在浙中的东阳市,这是生长在江浙的她第一次听说东阳。在外界看来,横店是一个没有母体文化的地方。

从杭州到横店镇,暂时还没有直达的高铁。规划中的杭温线去年3月初动工,将经停东阳,通车之后往来杭州只需要半小时。我们选择乘坐汽车前往,耗时需近3小时。上世纪八十年代,横店还只是一个浙中偏僻的小山村,既无山水之景观,也无交通之便利,更无文化之胜,耕地贫瘠,人均收入75元。当地有民谣:“抬头望见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饥荒,有女不嫁横店郎……”2016年,脱贫早已经不是横店要考虑的问题,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是全国农民均数的4倍,横店镇的房价甚至超过东阳主城区。

解码横店影视小镇

“横店镇在横店集团里。”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却足以说明横店集团对于横店发展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一位政府官员笑称其为东阳的阿里巴巴。

横店集团的创始人徐文荣在横店是个传奇,好比马云之于杭州。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卖冰糖葫芦的,虽然赚不了多少钱,却给年幼的徐文荣埋下了经商的种子。60年代,徐文荣还在东阳农村当农民,偶尔听说地广人稀的安文山区种玉米肥料奇缺,而他知道有一种比尿素肥力还高的农家肥“马桶砂”(大粪积在马桶壁上的固状结晶体)。徐文荣向公社提出“以肥料换粮食”,征得同意后他数次北上上海,挨家挨户收“马桶砂”,收集了1500多斤,最后不仅换回了1000多斤玉米,他自己也赚了1200元。

“我们横店是从一无所有到无中生有。我们叫做‘水炸油条’。”在刚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特色小镇(横店)峰会上,徐文荣如此回顾当地的历程。

1996年,导演谢晋为拍摄香港回归的献礼片《鸦片战争》四处寻找外景。横店当时还没有像样的电影院,但徐文荣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他向谢晋当面承诺,“我们出钱来建外景基地,人家用1年我们用半年,人家用半年,我们用3个月,保证按你要求建好,绝不耽误一天的拍片时间。”当时横店没有任何影视方面的资源,徐文荣承受了诸多非议和压力。

四个多月,120支工程队夜以继日地在横店的荒岭上削山辟地,依山造景,建造出一个占地319亩,150座各类建筑、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的“19世纪南粤广州街”拍摄基地,再现1840年前的羊城旧貌。谢晋非常满意。1997年,《鸦片战争》上映,横店的名声也随之远播。

解码横店影视小镇

之后,徐文荣再次牵手陈凯歌,用8个月时间建起气势磅礴的秦王宫,供其筹拍电影《荆轲刺秦王》。当张艺谋几年后为了拍摄电影《英雄》而来到横店影视城时,面对秦王宫,他脱口而出:“就是它了。”

这种高效的执行力和政府慷慨地土地资源供给,成就了今天横店的30余拍摄基地,林东对此直言不讳。一位东阳政府公务人员告诉笔者:“横店几乎能在一夜之间,建设出10个专业的篮球场,承接国家级的体育赛事,这种实力别的地方不能比。”

流量意味着更多可能,1999年,横店影视城开始对所有的剧组免收场地费,使得剧组的制作成本降低了1/3。截至2016年底,横店影视城累计接待剧组1800多个,拍摄影视剧超过40000部(集),占到国内影视剧的1/4,电视剧的1/3,其中古装剧占到国内的2/3。

2004年是横店影视产业的转折之年,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获批成立,规划面积365平方公里。国家政策向横店倾斜:横店影视实验区归属于省一级单位浙江文广新局管理;电影审批权下放至实验区;针对区域内注册企业,出台了十年的税收优惠政策,前三年地税100%退还企业,后七年逐步递减,第四第五年退还80%,最后五年退还70%。

政策立竿见影,影视产业快速聚集。截至2016年年底,横店注册企业856家,上市企业30家,其中包括华谊兄弟、唐德影视等知名影视公司。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不少是“皮包公司”——注册地在横店,但是实际办公中心在北京等文化中心,这是业内的明规则了。

2、政策红利枯竭之后

去年夏天,影视行业最为高潮的事,莫过于《战狼2》票房突破50亿。《战狼》背后的影视公司,注册地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霍尔果斯。一个与影视产业似乎没有关联的地方,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以“五年企业所得税全免”的政策吸引了众多明星公司入驻。林东(化名:横店集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受访者)没有明说有多少企业退出横店投奔新疆,但他不无忧虑地透露:“这个对我们的冲击很大。”

没有最优惠,只有更优惠的政策恶性竞争已经成为常态。影视文化产业因为明星效应,使得头部的影视公司,成为层出不穷的影视产业园区争抢的“香饽饽”。在这一波特色小镇建设的浪潮中,电影小镇便有超过四个,各类政策五花八门。

“这样不均衡的政策,对市场竞争是不利的,对企业也是伤害,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拨算盘,看哪里更划算。”林东说。尽管他对此颇有微词,但横店必须面对事实——依靠税收政策招商的时代已成往事。横店将何去何从?林东给出的答案是——扩大规模和完善服务,从而留住影视公司。

解码横店影视小镇

“扩规模”指的是圆明新园项目,该项目规划用地6000多亩,将复制鸦片战争之后被毁损的圆明园。这件事可谓一波三折。因与晚清的国运式微勾连,圆明园的历史符号价值早已超越园林价值。差不多十年前,横店复建圆明园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非议四起,甚至有人质疑徐文荣以此为名建“私家园林”。因为存在违规立项、用地申报违反国家供地政策、规划用地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问题,一度被国土资源部叫停。2012年在经过整改之后,圆明新园项目重新立项并低调动工,将之前更名的“万花园”又改回“圆明新园”。

完善服务,指的是在电影制作环节,围绕剧组在横店的所有时间提供服务,包括摄制环节,也包括休息娱乐环节。“横店一年死的‘鬼子’可以绕地球八圈。”这句话并非戏言。演员人数众多的抗日剧、古装剧是横店出品的主要影视剧作。高效的群演管理和资源调度,甚至成为横店较之其他影视城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只是横店影视服务的一部分,在器材租赁、道具服装等环节,横店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与此同时,横店集团还计划建设高尔夫球场、温泉酒店,以及一条“国际水准”的酒吧街,这些项目都归属于影视文化产业服务中心。他们寄希望这些娱乐设施,能留住导演、明星、编剧——这些IP级的人物,会给横店带来流量、在地消费以及其它机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的机会。

3、《英雄》的教训——产业链延伸

时隔十五年,林东依然没有忘记张艺谋的《英雄》给横店上过的一课。2002年,张艺谋筹拍了《英雄》,在横店取景、制作,这是张艺谋在国际影坛口碑最好的一部电影之一。剧组在横店拍摄期间,消费总额是200万元,而后期制作却花费了2000美元,由一个澳大利亚的公司承接。横店意识到影视产业要做大,必须从产业链的上游,影视IP打造、电影宣发、后期制作等环节分一杯羹,这些通常是投产比更高的领域。

近年来,横店集团也一直在培育本土的影视制作公司方面下功夫,同时开发了自己的院线——横店影视。本土影视公司还曾制作了《大圣归来》,票房近10亿,横店影视成为2017年首家IPO过会的影视院线。尽管如此,后期制作、原创IP以及领军人才吸引依然是横店的短板。

“后期制作耗时长,能将导演、演员留在横店,那样就能聚集更多人才、资源。”林东说,他认为,好莱坞之所以是好莱坞,不在于摄影棚,而在于众星云集,人才汇聚。然而,十五年过去了,“后期制作产业的底子还是很薄弱的。”因其拥有更高的技术壁垒、人才壁垒,横店镇的区位、交通、城市发展等劣势就体现出来了,尤其是专业人才的匮乏。

“我们民族近些年缺乏对专业的敬畏之心,缺乏专业精神。比如,以前文学繁荣时,中学作文写得好的人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当作家,现在电影火了,好多人都来当编剧了,因为缺乏写作专业训练,所以中国剧本的总体水平不高。”一位业内人士曾不客气地指出,在中国,影视产业专业人才供给的每个链条都是不完善的,培养训练不足、行业内鱼龙混杂、文化氛围不佳等不一而足。

另一方面,暗潮汹涌的区域竞争无疑是 “雪上加霜”。在北方的版图中,除了北京之外,近年来天津的影视产业同样势头猛烈。京津一衣带水,自贸区花落滨海新区,在承接北京的溢出效应方面,可谓得天独厚。近年来,天津高新区一直期望在产业版图中占据一席。在税收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为影视行业输血,不遗余力;尤其是人才方面,以提供户籍绿卡、直接补贴到个人等政策为吸引力。在南方的版图中,上海作为对外的窗口,影视产业基础深厚,更有杭州、宁波等后起之秀;另外,广深毗邻影视产业发展成熟的港澳,又是腾讯总部所在地,再文娱IP开发、游戏等领域优势明显。如此对比,不难发现,横店在新一轮高端人才、要素的争夺战中,则显得势单力薄。

方塘智库认为,在此背景之下,融入长三角影视产业圈,与杭宁等地抱团发展,成为横店的必然选择。联合浙江省内影视产业资源,包括华策影视等企业,整合中国美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创意资源、科研能力,成立研究中心、孵化平台,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造血,培育浙江影视氛围,同时涉足IP开发,影视制作等环节,完善横店影视产业链。同时北上上海,寻求在宣发营销、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机会,尤其是创新影视产业金融产品,因为许多初创企业属于轻资产,投资风险高,使得小微企业融资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技术正在改变着影视行业的竞争格局。2010年,《阿凡达》上映,堪称视觉饕餮,但其主要归功于耗资过亿的后期制作。它在刷新票房纪录的同时,刷新了电影制作技术的记录。近年来,杭州已经成为科创中心之一,也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总部所在地。近日,阿里影业宣布转向,将把重心从电影的内容制作转为为电影行业提供服务。阿里巴巴在技术、用户触达、商业变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近水楼台,横店的合作空间值得想象。

4、文旅产业升级与新型城镇化

发展影视还是发展旅游?十八年前,横店面临产业抉择困境,当时的徐文荣几经忖度,最终选择发展影视产业。横店集团下属四家上市公司,在磁性材料、照明、医药等领域,表现不俗。即使影视并非支柱产业,但因为明星效应,能为横店集团赚足的眼球。这种抉择也间接造成了今天横店影视城“内外两重天”的结果。

影视城内,故宫、秦王宫、民国广州街等,横跨历史几千年,而城外的街道则尘土飞扬,村民自建的房屋密密匝匝,出租给“横漂”或者开设家庭宾馆、小吃店——和珠三角城市的城中村并无二致。

林东跟我讲了一个故事,一次节假日,他从影视实验区去丈母娘家里吃饭,穿过横店镇时,三两公里的路堵了整整两个小时。横店镇发轫之初,很多地方尚属于农田、荒野,“没有路,是横店集团出资修路。”他说。横店的经济体量和常住人口数已经具备一座小城市规模,但配套服务却严重滞后,使得横店过早的呈现出“大城市病”的征兆。

2016年,住建部公布的首批特色小镇中,横店名列其中,划入文化类特色小镇的范畴。影视文化产业、文旅产业在横店新的规划版图中,将具备更多战略价值。在此之前的一年,横店还入选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镇级层面试点仅有4个。特色小镇、中小型城市有两层含义,一是产业升级,一是新型城镇化,前者是路径,后者是结果。

从文旅产业来看,横店的旅游模式还属单一的景点游,影视城观光猎奇是核心。尽管旅游人数逐年增长,2016年年底,突破1800万,与桂林山水的体量相当,但旅游配套和基础设施,横店和桂林不可同日而语。在离规划中的酒吧街不过数十米的地方,我试图寻找一家可以供休憩的咖啡馆,但大众点评提示我最近的在3公里外,而在桂林阳朔,遇龙河边的村子里,也能喝到正宗的蓝山咖啡。

与此同时,单一的影视城景点模式,并不是长久之计。在全国范围内,银川、上海、敦煌等地,都有影视城,在电影拍摄之后,多半会用做旅游景点,但是发展堪忧的居多。影视城多为人工造景,缺乏文化内涵,加之后期没有活动运营,复游率极低。为此,横店尝试给影视城注入文化内容,向杭州的宋城千古情取经,打造系列实景演艺秀,融入地方非遗、历史故事等,但这不能从根本上破题,横店还需从景点的围墙向外看。

从城镇化的角度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程度,是共生共荣的,城镇化的问题,通常情况会表征为产业发展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横店的城镇化率已经非常高了,真正务农的人的比例,远低于其它农村地区。横店镇面临的问题,是城市优化。“文化产业带动力大,门槛低,人人都能参与进来,可以很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徐文荣不止在一个场合如是说,他退休之后,担任横店“共创、共享、共富、共有”委员会主席。他也意识到,横店要“从实际出发,做好产城融合。”

今年67岁张美娥是横店镇五官塘村村民,2009年开始在横店当群众演员,因为 2013年周星驰导演的电影《西游降魔篇》中饰演撒花大妈而走红网络。此后,周星驰拍摄《美人鱼》时,依然没有忘了她。“家家开饭店,户户开宾馆,人人做演员。”是横店的真实写照。十几年里,横店的农村裁缝改行戏装服饰制作,泥木匠成了置景师,原来从事装潢、雕刻的变为了道具师。农民洗脚上田了,但是社会治理却没有跟进,经济工业化的同时,组织结构却依然农村化。

2015年,横店打出了建设“影视名城,休闲小镇”的口号。政府也意识到,景城割裂、业态单一已经成为制约横店文旅发展的主因之一。随着杭温高铁通车指日可待,横店机场作为通用机场的批示落实,横店将和高端旅游的消费区——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实现快速通达。未来可期的是,旅游总人数以及具备高品位、高消费能力的人数将稳步提升,这对横店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服务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解码横店影视小镇

方塘智库认为,首先,横店应以建设特色小镇为契机,改变长期处 “打补丁”城市规划。以科学、高标准的城市规划为准则,进行市容市貌的整治,改善交通路网,丰富景观建设,完善基础服务,打造宜居宜业、影视文化浓厚的新城。这就要求政府有所作为,横店影视实验区为省属单位,影视产业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但是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划分在镇一级,必须破除行政壁垒,通盘考虑。


其次,应该以平台化思维建设特色小镇,开放资源,引进优质文旅业态,包括中高端民宿、娱乐项目、以及高品质餐饮品牌,整体提升横店的旅游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处理好固有的低端产业的矛盾,保障当地村民的利益。

此外,我留意到,在推动影视产业发展方面,横店镇在现有规划中提出了影视产业全域化,以横店现有的影视城为核心,向周边的村庄辐射,将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打造成外景拍摄地,带动乡村发展。同时加强与东阳市城区、磐安等区域合作。方塘智库认为,横店还应借此机会,同步推动全域旅游建设。将横店镇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

这种一体化所强调的,不只是景观建设,更多需要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横店全域,惠及当地居民,这也正式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跳出横店看横店,全域旅游的界限,不能止于横店,应充分考虑和东阳在旅游资源上的融合。东阳历史悠久,东阳木雕为中国四大木雕之一,乾隆年间,400木雕匠人进京修缮宫殿、雕刻龙椅的故事至今流传。古朴嵯峨的卢宅更是备受古装剧的青睐,但是东阳的旅游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外界连东阳的区位都很陌生。两地融合发展,既可平衡横店本身历史文化不足,体验单一等问题,同时充分挖掘东阳的文旅资源,使之实现商业变现。

黄昏时分,我们从横店前往东阳,当地一个官员告诉我们,他每天在横店上班,住在东阳,“毕竟这边的配套设施还是不够完善。”道路有些凹凸不平,沿途不少工程正在施工,黄土飞扬,两旁一些建筑外立面很新,他告诉我们,G20 之前,为了迎接可能光临的政要,当地政府斥巨资改善市容。“后来因为政要并没有来,一些工程半途而废了,挺遗憾的。”一位官员说。

1999年,美国影视期刊《好莱坞报道》刊发长文介绍了横店影视城,称之为“中国好莱坞”。18年过去了,站在横店街头,一个问题袭上心头,中国的好莱坞,何时能够名副其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