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中的旺相休囚出处是哪里?

命理中的旺相休囚出处是哪里?

“旺相休囚死”的观念,最早并不是出现在《吕氏春秋》,或是我们熟知的《渊海子平》、《李虚中命书》、《五行大义》,而是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秦简《日书》。

“旺相休囚死”主要用来描述“五行”在“四时”(即四季)的状态,在术数中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八字、六爻等等都绕不开这个基本原则。

我国五行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最早是先出现五行的概念,继而再出现五行生克的概念。接着才出现了五行与四时、五行与四方(五方)、五行与天地干支、五行与河图十数的配属,从而诞生了术数、算命。其中,五行与四时的配属,就是“旺相休囚死”。

所以,探究“当令者旺,令生者相,生令者休,克令者囚,令克者死”观念的起源,必然绕不开五行理论的起源的发展。

命理中的旺相休囚出处是哪里?

1、五行的思想萌芽:齐地原始时期

《史记·封禅书》中有关于齐地原始宗教信仰之一的“八神崇拜”的描述,体现了明显的对立统一观念。

2、五行的观念出现:殷商时期

五行的概念源自对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的概括。“行”的甲骨文为“十”(打不出来哈哈,就是类似于一个十字架),代表着东南西北中这五个方位,所以有人认为五行的原始涵义是指五方。时间和空间是我们领会世界、认识万物的基本形式。按照东南西北中五方划分空间和方位的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虚卜辞,在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四方”的记载。这种方位膜拜,反映了殷商的五方观念。所以,殷商时期的方位概念被认为是五行学说的源头之一。

3、五行学说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最早记载五行的文献是春秋时期的《尚书》,其中有2篇提到了五行。

一处是《尚书·甘誓》,记载了夏王启讨伐诸侯有扈氏的檄文,言:“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另一处是《尚书·洪范》,是箕子对周武王的答问,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格,土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这是最早全面而详细记载五行内容的文字了。

五行的相生相胜,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区五时气象特征的抽象概括,也形成于春秋末期。最早记载完整的五行相生的文献是春秋后期由稷下学官学者们整理成的《管子》,最早提出完整的五行相胜顺序的是春秋末期的《左传》。

此外,成书于战国末年(约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则进一步系统记载了五行与四时(五时)、五方、五音、明堂和五数的配属。

命理中的旺相休囚出处是哪里?

4、五行学说成熟运用:秦汉时期

五材、五时观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秦汉之后的五行学说,接着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啦。。唐代的李虚中创立了“三柱”算命,然后是五代宋初的徐子平在“三柱”的基础上创立了“四柱八字”算命法,也就是咱们熟知的八字算命。

然后,再解释一下为啥我说“旺相休囚死”有关的描述最早出现在秦简《日书》中。因为我查了一下时间线,我能查到的最早的有关描述也就是在秦简《日书》中了。

战国时我国五行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后期的术数实操理论很多都是从那时的基本理论完善而来的。我国目前有好几次大规模的秦简出土,比较重要的有两次:一是1984年在甘肃天水秦代墓葬中出土的一批竹简,其中有甲种《日书》73枚,乙种《日书》380枚,墓葬的年代大约在战国晚期至秦始皇三十年之间。二是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战国末至秦代的墓葬中,发现了1155枚秦代竹简。

这些竹简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文书和选择日时吉凶的《日书》(分甲、乙两种),是供人选择时日的查阅手册,类似后世的通书。它不是某个人的著作,而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择日方法的汇编,成书的时间大致是在公元前278年至公元前246年这三十多年内。

睡虎地秦简《日书》以春三月庚辛、夏三月壬癸、秋三月甲乙、冬三月丙丁为“大败日”、“四废”日,与后世的“五行无气”相同。五行无气就是五行的囚或死。春三月木旺金囚,夏三月火旺水囚、秋三月金旺木死,冬三月水旺火死,故称“无气”,其日不吉。

睡虎地秦简《日书》甲中以春之乙亥、秋之辛亥、冬之癸亥(应当还有夏之丁亥)为“牝日”,与后世之“四穷”相当。“四穷”之起例为四时旺干加阴绝之亥。即春时甲乙旺,秋时庚辛旺,冬时壬癸旺(夏时丙丁旺)。而五行有旺则必有相、有休、有囚、有死,如同五行寄生十二月,由生而旺、由衰而死一样,此为自然之理。

五行之寄生十二宫、五行三合、五行的旺相休囚死,是五行学说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理论,秦简《日书》中均有载录和应用,在此就不一一举证了。

综上所述,“旺相休囚死”最早应该是出现在秦简《日书》中,而五行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完备和成熟了。春秋战国之后,五行观念主要是在应用方面加以发展,比如中医、气功、天文学,以及我们最熟悉的八字算命。

命理中的旺相休囚出处是哪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