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是一件寶貴的東西,只會越用越薄。
出於對奇石的共同愛好,老鍾和十幾個同好組成一個小圈子,相約每個雙休日聚會,交流一下揀石、玩石、賞石的心得。
第一次聚會,大家都帶著自認為最好的藏品,相互展示品鑑,一時歡聲笑語,氣氛熱烈。
參加聚會的十幾個人職業各異,也算得上三教九流,聚在一起卻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話題一多,不知不覺就說到晌午,老鍾興奮地大聲說:“中午我管飯,咱們去酒店喝一杯,慶賀大家找到了組織!”
眾人立即鼓掌表示贊同,一行人來到酒店,訂了個大包間,邊吃邊聊,一頓飯吃得十分歡暢。
老鍾是某機關的中層幹部,管著一個不大不小的部門,報銷一頓飯錢還是沒問題的。
第二次聚會,依然聊得投機。
到了中午,大家都拿眼睛看老鍾。
老鍾猶豫了一下,起身說:“走吧,我請客!”飯後結賬,連酒帶菜一千多塊,老鍾黑著臉付了賬。
第三次聚會,臨近中午,眾人的目光依然落在老鐘身上。
老鍾低著頭,默不作聲。
一個人笑著說:“老鍾,你是幹部,有權。”
另一個人說:“是啊老鍾,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哩!”
老鍾張了張嘴,想說什麼,但他一向愛面子,終於什麼也沒說,起身揮手,“走吧,喝酒去!”
散了席,老鍾走在後面,遠遠聽見前面一個人說:“這老鍾,還算夠意思!”
另一個人說:“嘁,還不是用公款!”
話音入耳,老鍾胃裡一陣反酸,差點沒把剛喝的酒吐出來。
要知道,老鐘的職位可容不得他無限制地報賬,後兩次聚餐他都是自掏腰包的。
再聚會時,老鐘沒有參加。一開始大家都沒注意,到了飯點兒眾人用目光搜尋他時,才發現他不在。
一個人說:“老鍾呢?”
另一個人也說:“是呀,老鍾怎麼沒來?”
眾人談興未消,於是決定這次去酒店打平夥。
飯後,每個人平攤了一百多元的飯費。
眾人魚貫走出包間時,心中都對老鍾產生了些許怨氣,彷彿腰包裡失去的這一百多元錢是被老鍾搶走了。
一個人說:“這老鍾,真不夠意思!”
另一個人憤憤不平的說:“是啊,官不大,架子倒不小,拽什麼拽!”
故事完了,哲理太深了!
回想起來,身邊這種事情卻是屢見不鮮。
記得在縣城讀高中時,學校有部分沒有被資助的貧困學生,因為家裡確實困難,善良的老師就把每個月的工資拿出一部分默默資助著其中一些學生。
剛開始時,大家都很感激,會給老師寫一些感謝信表達謝意。
但是時間長了,便當成理所當然,彷彿每個月必到手的那筆錢就是自己掙來的,甚至個別學生一拿到錢就立馬跑去網吧。
一次,有個老師家裡有事請假幾天,回校時,學生竟親自去到老師辦公室,並大聲質問這個月的錢為什麼現在還沒給他?
老師當時正想解釋,但想了想,還是沉默了……
這是一個我們必須明白的道理:
第一次為一個人提供幫助時,他會對你心存感激;
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就會淡化;
到了N次以後,他簡直就理直氣壯地認為這都是應該為他做的;
而當你不能繼續提供這種好處時,他會對施助者心存怨恨。
如果用經濟學的概念解釋,這是一種“感恩的邊際效應”。
即:在受到幫助的人心中,對提供幫助的人的感激會遞減而遞減到一定程度上,受助者幾乎已經坦然地接受別人的饋贈,並認為這理所應當。
打個比方,當你飢餓時,給你一個包子,這時候你得到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但當你吃下第二個,第三個,第N個時,滿足感將會越來越小甚至為負。
感恩也是一樣,第一次為人提供幫助時,他會非常感激你,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會逐漸淡化,到第N次時,他已經把你的幫助當成理所當然了,甚至還會提出更多不合理要求,並不會感覺到有絲毫不妥。
就像小說結尾,施捨的人反而被一群被施捨的人痛恨。
所以,做人真的要講良心,我的錢也是是我辛辛苦苦掙來的,我給你。你可以拿著,我不給,你不該怨我。給,是情分,不給,是本分,
記住一句話,人情是一件寶貴的東西,只會越用越少。
閱讀更多 中外管理雜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