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譜新篇

——國新辦舉行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新聞發佈會

光明日報記者 劉夢

今年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60載春秋,這片土地發生了怎樣的滄桑鉅變,寧夏兒女又將如何繼續守望相助、砥礪奮進、轉型發展?

8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鹹輝,黨委常委、常務副主席張超超,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永清,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白尚成介紹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自治區成立60週年慶祝活動的籌備情況。

發佈會透露,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大慶活動將於9月中下旬在銀川舉辦。期間,寧夏將隆重舉行自治區成立60週年慶祝大會,精心舉辦成就展覽,開展中央代表團慰問活動,同時通過廣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活動和同慶共享民生項目,推動全區人民參與大慶、共迎大慶。

扶貧開發,“幹沙灘”變“金沙灘”

“寧夏是西部地區欠發達省份,可以說貧困面比較大,貧困人口比較多,貧困程度比較深。”面對記者的脫貧攻堅成效之問,鹹輝“想用四句話來回答”。

“第一句,22年閩寧協作,成就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範。”位於銀川永寧縣的閩寧鎮,見證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成果。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親自設計、親自指導閩寧協作,閩寧兩省區展開了一場跨越22年的傾情幫扶。今天的閩寧鎮,群眾人均年收入從500元增長到11976元,增長了23.9倍,昔日的“幹沙灘”已然變成了今天的“金沙灘”。

“第二句,35年扶貧開發,見證了我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扶貧開發的生動實踐。”寧夏扶貧開發始於1983年,35年來,自治區大力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實行了產業扶貧、金融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實現了從輸血式、救濟式扶貧向造血式、開發式扶貧的轉變,從分散幫扶、普惠扶持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轉變。

“第三句,130萬移民搬遷,拔掉了貧困群眾的窮根。”從20世紀80年代起,寧夏先後實施了6次大規模移民搬遷,累計移民130萬人,這部分貧困群眾走出大山、解決溫飽、逐步脫貧、發展致富,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來越強。

“第四句,330萬減貧人口,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越來越近。”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累計減貧71.9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16.9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年均增長11.4%,增幅高於全區農民1.8個百分點。可以說,過去5年是寧夏精準脫貧成效最顯著的5年。

趙永清指出,寧夏主動將文化扶貧惠民戰略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項重要內容、一個重大舉措,從體制機制上進行創新。“我們強調要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脫貧先脫舊,為此我們探索了很多辦法,採取送文化和種文化相結合,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傳統產業“發新枝”,新興產業“結碩果”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寧夏倚重倚能的發展特徵依然明顯,如果仍然沿用過去的發展方式和路徑,未來的發展道路會越走越窄、越走越難,付出的代價會越來越重。”張超超坦言。

為此,寧夏提出加快建設西部轉型發展先行區,不斷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堅持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實現了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攻克了高效節水、煤制油(煤制烯烴)、3D智能鑄造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並實現了產業化應用。

同時,持續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科技項目績效評價和獎勵制度,實現了財政投入的穩定增長。2017年,寧夏全區全社會研發經費同比增長30.1%,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增長39.5%和58.5%,增幅均居西部地區前列。

此外,寧夏始終將發展產業作為重要支撐。立足自身資源稟賦,自治區近年來聚焦釀酒葡萄、枸杞、硒砂瓜等特色產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2%,特色農業比重達到87%。此外,每年實施100個重點技改項目,促進傳統產業“發新枝”,新興產業“結碩果”,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加速。

隨著西部雲基地、銀川大數據中心和中關村產業園的建設,寧夏建成了直通北京、西安的骨幹傳輸網絡,引進了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國內外知名互聯網企業,大數據、雲計算產業也已初具規模。

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居共學共事共樂

寧夏這片土地,生活著48個民族的人民。在多民族的地區,如何把握好民族關係,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始終是關係寧夏整個工作大局的重要方面。

六十年滄桑鉅變,六十年團結奮進。白尚成表示:“一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二是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

“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始終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始終把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作為整個工作的第一要務,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工作的長遠大計,始終把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作為我們做好民族工作的著力點。”白尚成說。

據瞭解,寧夏從1983年連續35年堅持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月”活動,通過不斷搭建創建活動平臺和工作載體,把民族團結教育融入社區、學校、企業、機關,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寧夏常開常盛。

《光明日報》( 2018年08月31日 0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