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故事|運河游思

運河故事|運河遊思

如果要給擁有五千年浩瀚文明史的古代中國尋找幾處“地標”,那麼位列前兩名的一定是萬里長城和大運河。萬里長城,它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水嶺,更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愛好和平、保衛家園的恆久見證。“不到長城非好漢”,那是因為只有當你登臨長城時,才能體會到作為一箇中國人的榮耀與自豪,才能激發出愛我中華、衛我家園的滿腔熱忱。

同樣歷史悠久的中國大運河,是全世界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從春秋時期吳國開掘邗溝算起,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源遠流長的大運河,成功地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它像一條長長的紐帶,將中國的南方和北方緊密地連接起來,它不僅溝通了南北方的經濟,更連通了南北方的文脈和不同地域同胞那顆怦然跳動的中國心。自大運河竣工後的元、明、清等朝代,中國始終保持大一統局面,再未出現過如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那樣的長期分裂割據,這其中大運河所起的作用委實不可小覷。可以說,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為維護和促進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以及聚合文化向心力上,所作出的貢獻絲毫不亞於長城和中國的其他地標,大運河為中華民族的繁衍與統一所作出的傑出貢獻,當為所有中國人永世銘記於心!

大運河鑿通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也激活了運河沿岸地區的經濟。它將中國的政治重心由西部移向東部,而運河區域在全國範圍內,始終處於經濟、文化方面的中心地位。一批城市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從今日北京通州南下,經天津、滄州、德州、臨清、聊城、濟寧、徐州、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紹興,直到寧波,這一座座光彩奪目的城市,宛如一串鑲嵌在運河上的明珠,璀璨輝映,耀人眼目。大運河促進了當地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促進了沿岸地區水利工程建設,使運河沿岸地區的農業發展迅速,從而使運河兩岸成為中國人口較為稠密的地區。大運河促進了古代經濟的大繁榮,在運河沿岸地區,尤其是運河兩岸城市,因為人口的集聚而百業俱興,工商業蓬勃興起,士農工商繁忙不息,各種商鋪數以萬計,商賈雲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河工商業文化。

運河故事|運河遊思

在施工條件落後,只能依靠肩扛斧鑿的古代,修建這樣一條全長上千公里的人工運河,其難度可想而知。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發揚愚公移山、挖山不止的精神,一代一代傳承接力,由短及長,由局部到整體,連綿不斷地開鑿整修,前後持續一千多年的時間,直至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經過截彎取直之後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京杭大運河。大運河的修葺,是古代世界史上當之無愧的奇蹟,它令世界人民對中國再次刮目相看,也令馬可·波羅等前來中國遊歷的西方旅行者驚歎不已。縱觀古代世界,也只有在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才能完成這樣一項前無古人的浩繁工程。

2010年夏季的一天,一條遊輪遊弋在常州附近的大運河上,遊輪裡坐著的並非普通遊客,而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審團的專家學者,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考察大運河是否已具備申遺條件。運河兩岸的江南美景,讓一行專家心曠神怡,而寬闊整潔、碧波盪漾的運河河面,更令專家學者嘖嘖讚賞。可是,他們有所不知,在百餘年前,有著千載悠久歷史的大運河卻險遭廢棄的命運。清朝末年,連年的戰亂加上政治腐敗,使垂暮的王朝無暇顧及那條曾經為國家的統一和繁榮立下大功的運河。公元1855年(清咸豐五年),黃河改道經由山東入海,從此山東省境內運河河段漸告廢棄。公元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清廷下令停徵各省漕運,從此南北航運中斷,日薄西山的清王朝也步入了尾聲。民國以來,軍閥割據,戰亂不斷,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後來的國民政府,對運河的疏浚復興都是既無心、更無力,只得任其自生自滅,而別無他法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更將京杭大運河列為重點發展的內河航運主幹線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運河的建設步伐進一步提速,各級政府和部門不斷投入巨大財力和人力對運河進行擴建。當代大運河,在中國的內河航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同時還發揮著巨大的防洪、灌溉、供水、旅遊等多種功效。在黨和政府的不斷投入、關懷下,歷經千載的古運河正在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2007年9月,“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正式掛牌成立,宣告著醞釀20餘年的運河申遺進入實質操作階段,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從此,古老的運河不僅是一條河,而且成為一座流動的博物館,一首千秋傳唱的民謠,一個不老的神話與傳奇……

運河故事|運河遊思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說到大運河,不能不提北通州。他不僅是大運河的北起點,更是四九城外的風水寶地和天津衛的發源地。通州給北京城引進來的這“一竿好水”,進一步鞏固了北京城的京畿地位,使它穩居元明清三代皇朝帝都的位置;若無大運河的開通,小小的直沽寨又怎能很快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天津衛”,成為渤海之濱的大都會?古詩云:一枝塔影認通州。燃燈佛舍利塔,堪稱通州一絕。須知燃燈佛為佛祖釋迦牟尼的老師,擁有燃燈佛塔的通州,若論起“輩分”來可實在不低。而自北向南橫穿通州區,將整個通州區劃分為新城和舊城,蜿蜒流淌千年的北運河,更是見證了通州的興起和幾度繁榮。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壽辰,周邊國家前來祝賀,朝鮮使團從山海關走水路入京。一位叫樸趾源的官員在《熱河日記》中寫道:“至河邊,河廣且清,舟楫之盛……不見潞河(京杭大運河北段)之舟楫,則不知帝都之壯也!”從中足見當時通州水路運輸的盛景,和京畿地面的繁榮。

走一步,嘆三步,運河遊思。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沿著這條雄奇秀偉的大運河走走看看,就像登上老祖宗修建的萬里長城一樣,用心感受一番身為中華兒女的自豪與榮光!

作者:趙春 單位:山西省太原市南內環街太原市委黨校

(本文為“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北京市網信辦”聯合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集發佈活動來稿。)

運河故事|運河遊思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是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者,也是運河歷史故事的講述者,更是文創產業搭建的探索者,關注我們,你將體驗到
更有趣的文化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