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九——十八街麻花

上期臉哥給大家介紹的是天津三絕的之一的耳朵眼炸糕,耳朵眼炸糕是由“炸糕劉”劉萬春發明而來的,由於店鋪在“耳朵眼衚衕”的邊上,所以人們都稱呼這家炸糕為“耳朵眼炸糕”,後來,耳朵眼炸糕被評為中華名小吃。

1

在前幾期的時候,臉哥曾給大家介紹過一款老北京清真小吃,叫做饊子麻花,在那篇文章中,臉哥給大家簡略介紹了中國不同地區麻花的風格,比如湖北崇陽地區擅長製作小麻花, 山西稷山有以油酥出名的稷山麻花,陝西咸陽有咬金大麻花,北京有饊子麻花等,而在因漕運而起的天津衛,也有自己的“專屬麻花”,那就是十八街大麻花。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九——十八街麻花

2

和耳朵眼炸糕一樣,桂發祥十八街麻花也是因店鋪曾坐落大沽南路十八街處,所以人們稱其為十八街麻花。與其他麻花不同,每個桂發祥麻花中心都夾有一棵由芝麻、桃仁、瓜籽仁、青梅、桂花、青紅絲及香精水等小料配製的什錦餡酥條。麻花成型後,放進花生油鍋裡在微火上炸透,再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瓜條等小料。 炸熟的十八街麻花內外都很酥脆,而且“個頭”較大,比其他類型的麻花都要重一些,所以人們也管十八街麻花叫“天津大麻花”。

雖然外表“粗獷”,但十八街麻花選料精細、工藝考究,運用麵肥發麵、熬糖提漿、熱油燙酥、糖粒拌餡等傳統工藝技能,選用麵粉、植物油等食材,經過發肥、熬糖、配料、制餡等20多道關鍵工序精製而成,可謂是“粗中有細”。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九——十八街麻花

3

關於十八街麻花,有這麼一個故事:清朝末年,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在這個巷子裡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號喚作“桂發祥”。這個人炸麻花有一手絕活,炸的麻花真材實料,選用精白麵粉,上等清油。他的鋪子總是顧客盈門。後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開了店面。開始還算是賓客滿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越來越覺得麻花有點乏而生膩,漸漸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後來店裡有個少掌櫃的,一次出去遊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餓,就要點心吃,可巧點心沒有了,只剩下一些點心渣。又沒有別的什麼吃的,那少掌櫃的靈機一動,讓人把點心渣與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鍋炸。結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樣,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氣撲鼻,味道可口。按照這個方法,劉老八研究在麻花的白條和麻條之間夾進了什錦酥餡。桂花、閩姜、核桃仁、花生、芝麻.還有青紅絲和冰糖。為了使自己的麻花與眾不同,增強口感味道,把放置時間延長,取材也是愈來愈精細,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鹹桂花、嶺甫種植甘蔗製成的冰糖、精製小麥粉等等。如今的“桂發祥”的招牌是由書法名家趙半知所題寫。最終形成什錦夾餡大麻花,“桂發祥”麻花成為“天津三絕”之一。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九——十八街麻花

4

天津十八街麻花用料講究,以小麥粉為原料,用桂花,冰糖,核桃仁、橘絲,花生,芝麻等食材做輔料製作而成的,先在全國首屆名小吃認定會上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又在1996年被評為“中華老字號”,成為天津乃至全國的出名小吃,還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天津三絕”,有人說,十八街麻花能成功,與當時桂發祥強大的創造力有著莫大的關係,對此臉哥也深表贊同,任何時代創造力都是至關重要的,或許,有時候你離成功的距離,僅僅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吧。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九——十八街麻花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十九——十八街麻花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是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者,也是運河歷史故事的講述者,更是文創產業搭建的探索者,關注我們,你將體驗到更有趣的文化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