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立德人物|英国首相丘吉尔,黑暗时刻里的光辉灯塔

谈起丘吉尔,似乎总是会有无数的话题。从他手里永不消失的雪茄到爱喝的威士忌品牌,从他脑子里时而闪现的浪漫幻想到嘴里不时跳出的惊人语句,丘吉尔身上的每个特点几乎都成为了一种标志,充满戏剧性的张力,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

当然,评价丘吉尔同样是困难的。对丘吉尔已经不能简单用好或坏的标准去衡量,任何试图定义他的行为都会变得偏颇。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身上所承载的历史内涵是丰富而复杂的。他是一个时代的印象,是人类史上避不开的耀眼星辰。他是风云际会下的一代枭雄,见证了大英帝国最后的余晖。

LEAD立德人物|英国首相丘吉尔,黑暗时刻里的光辉灯塔

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丘吉尔高票获选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LEAD立德人物|英国首相丘吉尔,黑暗时刻里的光辉灯塔

热爱读书的“问题”少年

1874年,丘吉尔出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的布伦海姆宫,父亲是英国政治家伦道夫·丘吉尔。作为贵族家的儿子,丘吉尔从小就被寄予厚望。1881年,7岁的丘吉尔被送入公立圣詹姆斯预备学校,这是当时英国最高级最昂贵的学校之一。按照父亲的设想,丘吉尔从预备学校毕业后就能顺利进入伊顿公学。

可出人意料的是,丘吉尔的表现十分糟糕。除了喜欢的历史、地理外,他的功课一塌糊涂,成为了全校有名的“差等生”。预备学校对于差等生严格的体罚也深深烙印在丘吉尔的脑海里。丘吉尔在自传中回忆:“在学校生活的两年多时间里,我的内心始终处于焦虑之中,这使我对这所学校充满了憎恨。”这段灰暗时间里给予丘吉尔心灵慰藉的是阅读。读书是丘吉尔最喜欢做的事情。丘吉尔的父亲在他九岁半时送了他一本《金银岛》,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的兴奋感和喜悦感是丘吉尔一生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LEAD立德人物|英国首相丘吉尔,黑暗时刻里的光辉灯塔

大量的阅读开拓了丘吉尔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识。他对于世界和历史的看法也逐渐变得深刻和系统。可惜的是,阅读并没有使他的学习成绩得以好转。丘吉尔因为身体原因转到了布莱顿学校,度过了不温不火的三年时光。因学业太差,丘吉尔无法就读伊顿公学只能转入哈罗公学。在哈罗公学中,丘吉尔的成绩排名倒数第三。

丘吉尔的成绩让学校乃至家人对他都不再留有期望,只有他的外祖父杰罗姆对他还抱有信心。杰罗姆对丘吉尔的父亲说:“让他去吧,男孩子在找到了可以显示才能的场合,自然会变好的。”外祖父的话对丘吉尔触动很大,丘吉尔变得更加努力,最终在适合自己的政治领域里逐渐崭露头角。

LEAD立德人物|英国首相丘吉尔,黑暗时刻里的光辉灯塔

受命于危难之际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拉开了世界大战的序幕。英法两国因为利益问题,对德国采取宣而不战的“绥靖政策”。

不久,工党在党魁克莱门特·艾德礼的领导下,以“拒绝合作”胁迫张伯伦辞去首相一职,另选贤能。以张伯伦为首的保守党决定选举出一人,既能堵住工党的嘴,又能继续执行“绥靖政策”,与希特勒和平谈判。

这个人就是丘吉尔。丘吉尔的当选是英国政党政治斗争和利益博弈后的结果。丘吉尔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内,他得不到任何支持。他因多次在保守党和自由党间变换党籍而不受两党待见,在内阁中变得毫无声望,被人排挤。之前的政绩更是让他广受质疑。一战中由他指挥的“加里波利之战”伤亡惨重,英军将领不愿再听他的指挥。即便是国王乔治六世也对他颇有微词。国外,政治局势愈发紧张,希特勒步步紧逼。这一切都构成了难以想象的挑战。丘吉尔深知他所面临的是何等严峻的局面,看似荣辉万丈的冠冕背后是万劫不复的深渊。别人并不视他为救世主,只是将他当作可有可无的棋子。

LEAD立德人物|英国首相丘吉尔,黑暗时刻里的光辉灯塔

也正是在这种情势下,丘吉尔向世人展示了伟人何以成为伟人。他并没有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而是选择与国家共存亡。他用胆识和谋略赢得尊重,他敏锐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他改变了自身所遇的不利环境,书写了一段传奇。

斯大林称赞丘吉尔是“百年才出现一个的人物。”许多人都认为他是时势造就的英雄,是恰逢其时的弄潮儿。其实,这句赞美并不是那么准确。因为丘吉尔还证明了一点:英雄,也可以造时势。

LEAD立德人物|英国首相丘吉尔,黑暗时刻里的光辉灯塔

英国人民应该永不屈服

丘吉尔深爱自己的祖国。在整个国家都陷入战争的恐惧和慌乱时,国内主张投降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丘吉尔目睹了法国沦陷后的惨败景象,不愿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被德国法西斯奴役,他坚信只有战斗才能赢来生存,只有战斗才能换回和平。

为了自己的国家,一向桀骜不驯、傲慢强势的丘吉尔甚至愿意卑躬屈膝、放低身位。他平心静气地与保守党谈判,希望他们放弃和谈的主张。他偷偷与美国总统罗斯福通电话,以近乎哀求的口吻,希望美国能出动军舰和飞机,把困在敦刻尔克的英军撤出来。

面对民众时,他始终以一种乐观必胜的形象出现。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V”字手势了。一次,德军飞机轰炸伦敦,丘吉尔依然在举行记者招待会。他将食指和中指同时按住作战地图上的两个德国城市,对记者说:“请相信,我们会反击的。”这时,一名记者发问:“首相先生,有把握吗?”丘吉尔转过身,将按在地图上的两指指向天花板,坚定地回答:“一定胜利!”从此,这个手势鼓舞了无数渴求胜利的人。

LEAD立德人物|英国首相丘吉尔,黑暗时刻里的光辉灯塔

丘吉尔信赖自己的人民。他一次又一次通过演讲凝聚民心,耐心细致地将必胜的信念传递到祖国的各个角落。他就像夜晚中的一个灯塔,尽所有的力量试图照亮笼罩大地的黑暗。英国人民受到他的鼓舞,每个人都力所能及地在这场事关国家命运的战争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就像是一支支被点燃的蜡烛,光亮虽然微小,但足够闪耀。因此我们可以看见,即使在英国最黑暗的时刻,也洋溢着欢乐的曲调,也有一种不可磨灭的希望存在。

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因中风去世。英国政府为丘吉尔举行了国葬,有110个国家代表和超过30万民众参加。英国人由衷感谢丘吉尔,感谢他为英国做出的贡献。

时至今日,重读丘吉尔演讲的人依旧会被他那毫不动摇的信念所震撼:“这次战役尽管我们失利,但我们决不投降,决不屈服,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战斗,我们将在海洋上战斗,我们将充满信心在空中战斗!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在田野和街头作战!在山区作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