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特郵票發行量真的能一下子削減到50%嗎

之前小編分析一下那個網傳的《2019年新郵預定政策》(討論稿)的時候,就有小夥伴說,發行量不一下削減到500-600萬,那市場基本沒救了。

小編真心感覺到郵政的可憐(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發行量從1800萬到800萬這是需要一個時間,不是你想減,想減就能減的。

紀特郵票發行量真的能一下子削減到50%嗎

在國際上,郵政的郵資票品發行量和貨幣發行量,這些有價證券都是存在一個複雜的計算公式的,列如貨幣的公式大概是該地區貨幣交易總量除以貨幣流通次數等於這個地區的貨幣投放量。

但是郵票就沒法和貨幣比較了,因為貨幣關係到國計民生,有大量人員投入計算,而郵票雖說也是國家主權職能的體現,但是其還是一種有價債券,就沒有那麼多精力去搞這些參數了。

特別是在中國郵政的領導下,紀特郵票的發行量公式大致可以理解為:

紀特郵票預定量+零售量(根據預定量計算而來數據)+產品冊用量+檔案量=紀特郵票發行量。

紀特郵票發行量真的能一下子削減到50%嗎

削減發行量,削減那部分的數量能直接減量50%?

檔案量?

那種東西基本就屬於“鎮庫”之寶似的,常年在郵政庫房裡(不是集郵公司),除非行情爆表,才會有人動“歪腦筋”。這部分檔案量即使都砍掉,也不會佔到發行量的1%。

產品冊用量?

產品冊是郵政的既得利益,控制資源獲利,這部發行量郵政一般不會削減,但是行情不好,製造的冊子賣不出去,直接變庫存。郵政心裡也知道,現在不光地價高,連租房都快租不起了。不用催,郵政自身就主動削減這部分的用量。

零售量?

郵政今年已經大部分削減掉零售量,導致很多地區新郵零售量大幅減少,甚至部分地區直接歸到個位數。因為今年行情不好,排隊的人少,就沒有大規模輿情爆發。還記得前幾年,行情火爆,網上多少帖子紛紛吐槽各地零售量不足?這個量減量了,也沒啥作用。

預定量?

按照中國郵政目前發行規律,這個預定量是組成郵政發行量重要組成部分,也就這個能夠削減掉50%的量。但是這個預定量的基數是很大的,涉及的利益也很多。

假如郵政貿然的直接砍掉這個預定量,今年預定5套,年底預定新郵時,郵政通知你說:抱歉你最多隻能預定三套。那各種投訴電話和郵件,那數量郵政都不敢去設想。想想去年的集藏博覽會上,就有某地郵政的領導,惜售博覽會的特供明信片,大規模投訴電話直接打到北京總局,這位領導組團歸家之時,就是領導約談直接換人。

郵政也知道這地方問題最多,但是不敢貿然主動去削減,只能削減掉棄訂量,造成梯度進行削減的情況。

很多人看到2006年郵票發行量最少到690萬,但問題是2005年郵票的發行量是維持在890萬左右。

所以說在短時間內,大規模削減發行量是一個不現實的狀態,與其天天糾結郵政為何不減量節流,倒不如去想郵票使用率為何低下?青少年集郵為何後繼無人?等等這種開源性質的問題。雙軌並行,方才能解決掉紀特新郵打折這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