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會有漢服復興而不是禮的復興?

61508370


漢服的復興,其實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復興。

服飾是一種文化符號。是內在民族文化的外化符號。


穿衣戴帽,貌似個人的事情,其實是一種文化的體現。服飾和飲食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

大唐時代,國力的強盛,體現在服飾文化上,就是直接影響了周邊國家比如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服飾。直到今天,日本的民族服裝和服,還有明顯的大唐痕跡。


滿清統治的時候,對於“剃髮易服”的反抗遠遠大於對清政府的政治統治。原因就是穿衣戴帽,是一種最能體現民族文化的文化。長辮子和滿族服飾,讓我們漢人忘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這一點上,滿族人做的很成功。對漢族人而言,卻危害極大。

民國推翻了滿清的統治的同時,也廢除滿人的辮子和滿人的服飾,但其實可悲的是,漢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該穿什麼,沒有了自己的民族服飾。

這時中山裝出現了。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的基礎上,由近現代中國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綜合了日式學生服裝(詰襟服)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並被世人稱為中山裝。


中山裝此後大為流行,一度成為當時中國男子最喜歡的標準服裝之一。

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西裝,夾克成為國人的常服。

漢服的復興是近幾年的事。復興的背景與近幾年我國綜合國力的增長,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強是分不開的。是一件好事。

個人認為,現代人不必復興漢服,應該有一種能反映時代精神,又能體現民族文化的符合現代中國人特色的服飾出現。

禮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要順應時代發展,繼承精神精華就好,沒有必要復興

禮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在漫長的歲月中,中國人不斷賦予禮以新的思想內涵。思想精神可以繼承發展,但不存在“復興”。

比如喪禮,古人講究守孝三年,許多人即使做官,也要辭官三年,這種“禮”有必要復興嗎?

又比如古代的婚禮,要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麼繁瑣的儀式,我看還是不要復興了好。

但禮中的“敬老愛幼”,“文明禮貌”這些精華,那是要好好繼承的。

實際上,我們中華文明能傳承到今天,雖遭許多重大災難,依然有生命力,就是因為這些已經植入我們骨髓裡的文化精華。


煙花三月09


我漢家傳承五千年,靠的是儒家中庸、講的是禮義廉恥,這些東西沁到了我們的骨子裡,這才是漢家文化的核心。為什麼人們不恢復旗袍、馬褂?那是因為那一身是給奴才穿的,若不是滿清把我漢人當奴才,肆意欺凌侮辱,斷絕我漢家文化的核心,怎麼會有近代百年的恥辱?說到底,現在人們復興漢服其實內心深處希望恢復的是我漢家精神內核,而不僅僅是恢復那一身衣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