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陽湖大戰,朱元璋用了一招,就讓陳友諒後代成了外國人

陳友諒與朱元璋一樣,都是元朝末年反抗朝廷暴政的起義軍首領,兩大斗爭集團政權力量,二人有幾個共同點,如:都具有堅定的革命性與亡命的痞子精神;都是投身革命後從小人物做起,憑著不俗的軍事才能,一步步走向權力的巔峰;都想推翻元朝的腐敗政權,革掉皇帝的命,自己來做皇帝。一個梟雄,一個英雄,所肩負的使命相同,正可謂志同道合。然而,這兩支各自為政的起義軍隊伍,在一致反元鬥爭的同時,同樣為了擴充實力而互相爭奪地盤,兩軍展開了長達數年的鏖戰。在鄱陽湖會戰中,陳友諒一敗塗地,突圍時身中流矢而亡,朱元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日後建立大明皇朝清除掉了攔路虎。

潘陽湖大戰,朱元璋用了一招,就讓陳友諒後代成了外國人

當然最後的結局我們都知道。陳友諒敗在了朱元璋的腳下,朱元璋因此深獲人心,一舉建立了大明王朝,其實開始朱元璋的實力遠不及陳友諒,就連朱元璋自己都這樣說,陳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可見在朱元璋的認知中,陳友諒可謂是一大死敵,眼中釘肉中刺,足以見得當時陳友諒的軍隊實力之強悍,但是擁有如此雄厚實力的陳友諒,為何會輸給實力遠不如自己的朱元璋呢!

潘陽湖大戰,朱元璋用了一招,就讓陳友諒後代成了外國人

陳友諒(1320年-1363年),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陳友諒,沔陽漁家之子。祖父陳千一原本姓謝,因入贅陳家,才跟隨其姓,父陳普才有五子,陳友諒排行第三入贅到陳家,小時候有讀書,略通文義,膂力過人,閒習武藝。有一卜者在察看過其祖先的墓地之後說:"日後定會富貴。"陳友諒心中暗喜。他曾任縣裡的小吏,但這並非他的目標。355年正月,徐壽輝遣其將倪文俊復破沔陽,陳友諒於黃蓬起義,加入紅巾軍,初為簿書掾,後以功升元帥。1357年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逃奔黃州,投奔陳友諒,陳友諒乘機殺了倪文俊,吞併了他的軍隊,自稱宣慰使,隨即又稱平章政事。358年,陳友諒率軍攻陷安慶。利用徐壽輝與倪文俊的矛盾,成為了更高一級的將領,可見為謀其位,不擇手段,已初現個人處事之風,這種風格其實也為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一絲伏筆,其中緣由由此可見一斑,當時,長江以南只有陳友諒部最強。朱元璋攻取太平府(今安徽馬鞍山)後,與他為鄰。陳友諒攻陷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軍前去攻打陳友諒,奪取池州。趙普勝是有名的驍將,號稱"雙刀趙"。朱元璋為此擔憂不已,於是引誘趙普勝的食客,讓他潛入陳友諒軍中去離間趙普勝。趙普勝沒有發覺,見到陳友諒的使者總是訴說自己的功勞,覺得自己有恩於陳,臉上露出悻悻的表情。陳友諒由此懷恨心中,懷疑他要背叛自己。此後,陳友諒便愈加驕狂。陳友諒部進駐採石磯後,他派遣部將假裝到徐壽輝面前陳述事情,趁機安排壯士用鐵器擊碎徐壽輝的腦袋。徐壽輝一死,陳友諒便以採石五通廟為行殿,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太師鄒普勝以下都是以前的舊官。

潘陽湖大戰,朱元璋用了一招,就讓陳友諒後代成了外國人

陳友諒性情強硬而多疑,喜歡以權術控制部下。他已自稱皇帝,而且盡佔江西、湖廣之地,火燒陳友諒便自恃兵力強大,想向東攻取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朱元璋擔心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在劉基的建議下,遣胡大海直取廣信府(今江西上饒)斷其後路,又設計命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引誘他,讓他迅速趕來。陳友諒果然率水師東下,到達江東橋,呼叫康茂才,無人答應,才知道自己被騙了。於是強烈的敵火嗅覺,使得雙方展開了漫長的征戰之旅,這場戰爭更是決定著,整個國家發展和走向,甚至可以直接大膽地說,整個國家是姓“朱”還是姓“陳”。

潘陽湖大戰,朱元璋用了一招,就讓陳友諒後代成了外國人

更是在十四世紀六十年代,陳友諒率大軍壓境,殺害朱元璋手下大將,攻克太平重鎮,兵將傀儡皇帝徐壽輝殺死,這時的他可謂是得志非凡,天下在其手中即將大統。已經進行登基,國號為大漢,卻又因為一場暴風雨而未能成禮。在此時,朱元璋的發小劉伯溫主張主動出擊與陳友諒決一死戰,還利用了陳友諒的舊日朋友康茂才,進行誘騙,最終將其擊敗,最後更是率六十萬大軍攻打洪都,使陳友諒大傷元氣,在潘陽湖大敗,陳友諒當時從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卻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陳友諒當即死去。

潘陽湖大戰,朱元璋用了一招,就讓陳友諒後代成了外國人

其實作為實力遠勝於朱元璋的陳友諒,集天時地利優勢與一身,無論是在財力兵力,地理位置都比朱元璋強,但是朱元璋有個優勢是,朱元璋的大將都是發小,忠心耿耿,別無二心,一起出謀劃策打天下。而陳友諒做事卻各種猜疑,不善於用人,導致背叛兵敗,也是自然之理,大將突圍後,奉其子陳理為帝,但陳理最終被迫降於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並沒有怪罪陳理,反而還加封陳理為歸德侯,而其祖父也被封為承恩侯,隨著陳理年級越來越大,總是口中埋怨,朱元璋聞言認為此孩子還小,害怕受他人蠱惑,不宜留在身邊,應該遣送遠方,於是朱元璋即將陳理及其家屬送往高麗,也就是今天的朝鮮韓國一帶,在那裡他們進行了落葉生根,開枝散葉繁衍不息,於是名赫一時的陳友諒,她的後裔便成為了韓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