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高考語文病句修改專題講解,快收藏!

乾貨|高考語文病句修改專題講解,快收藏!

詞語錯用:

(一)詞性誤用

1、名詞誤用

例1:李大夫總是耐心地指導她把病歷寫得完整、清晰、條理。

(“條理”本是名詞,在此使用為形容詞。與“完整、清晰”並列。可改為“有條理”)

例2:你這種行為就不中國了。

(“中國”是名詞,此使用為動詞。可改為“不是中國人的行為。”)

2、動詞誤用

例1:這是一個多麼感動的場面啊!(“感動”是一個動詞,在此使用為形容詞。可改為“感人”)

例2:思維這個詞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使用。(“使用”是動詞,此處使用顯得繁冗,可去掉)

3、形容詞誤用

例1:他簡簡單單的兩句話,頓時使我心中有一種無可名狀的沉重。(“沉重”是形容詞,此處誤用為名詞,可改為“沉重感”)

例2:這本書。精裝本與普及本的定價懸殊一半多。(“懸殊”本是形容詞。在此使用為動詞。可改為“相差”。)

4、數量詞誤用

例1:上午。他吃了二個饅頭和一碗粥。(“二”應改為“倆”)

例2:在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上,他們二個人又在一起交流經驗。(“二”應改為“倆”)

例3:收音機的價格一降再降,有的甚至下降了一倍。(將“一倍”改為50%等)

例4:趙家坡這個小山莊,自力更生建起了一座蓄水近十萬多立方米的水庫。(“近”與“多”矛盾,應酌情刪去一個)

例5:經過刻苦努力,期末考試他六門功課平均都在90分以上。(“平均”和“以上”矛盾,應酌情刪去一個)

例6:我們外科的治癒率已由80%增加了93%。(“了”應改為“到”)

例7:他那身汗潰的勞動布單帽和半新的家做黃布褂都早已溼透了。(量詞“身”可修飾“黃布褂”,但不能修飾“單帽”,應將“身”改為“頂”,並在“半新”前加“那件”)

5、代詞指代不明

例1: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我的進步很大。因為老師對自己都是嚴格要求的。(“自己”究竟指老師,還是指“我”不明。根據語境可將“自己”改為“我”)

例2:在老校友聚會的那天,張青和王捷一見面,他就說:“你還認識他嗎?”(“他”究指張青呢還是王捷呢?可將其改為“張青”)

6、副詞誤用

例1:新的政委和老政委一樣,更會體貼戰士。(“更”與語境不符,應刪去)

例2:他在工作中犯了這麼大的錯誤不是偶爾的。(“偶爾”是副詞,不能作謂語,此處將其誤用為形容詞,應改為“偶然”)

7、介詞不當

例1:為什麼對於這種浪費人才的現象至今沒有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呢?(“對於”誤用,應去掉)

例2:我關於美學很感興趣。(“關於”誤用,應改為“對”或“對於”)

例3:有的人在看問題的方法上是錯誤的。(“在”和“上”多餘,並導致了語法錯誤。應刪去)

8、助詞誤用

例1:廣東農村正在掀起了科學種田的新高潮。(“正”和“了”矛盾,應酌情刪去一個)

例2:連用的詞語,在內容上前後不能重複,否則。將會犯了畫蛇添足的毛病。(“將”和“了”矛盾。應刪去“了”)

例3:我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的首枚運載火箭圓滿成功。(因多用“的”字,使本為主謂短語作主語變為名詞性偏正短語作主語,與謂語部分不能配對,應刪掉“的”)

9、連詞誤用

例1:他的話明確和有力。(“和”應改為“而”)

例2:大家主動地批判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和”使本不為並列關係的詞語變為了並列關係,應改為“等”)

例3:欣逢這個偉大的日子,我謹代表我國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閣下及通過閣下向貴國政府及人民致以熱烈的祝賀。(第一個“及”誤用,應改為“並”)

例4:怎麼?他到現在還沒拿定主義學歷史或者學地理。(“或者”應改為“還是”)

(二)詞義不當

1、詞義誤解

例:這種鼓吹有錢便是萬能的說法簡直是不刊之論。(“不刊之論”是不更改、磨滅的言論,可改為“極端錯誤”等)

2、詞義輕重不當

例1:小王經過三年的艱苦拼搏。高考取得了優異的成就。(“成就”詞義過重。應改為“成績”)

例2:對於這種嚴重擾亂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我們必須很好批評。(“批評”詞義太輕。應改為“鬥爭”等)

3、詞義範圍不當

例1:社會主義建設時候需要大批傑出的科學家。(“時候”範圍太小,應改為“時期”)

例2:我們應很好控制改革開放的場面。(“場面”範圍大小,應改為“局面”)

例3:我們班上今天發生了不好的事變。(“事變”一詞範圍太大。應改為“事件”或“事情”)

(三)色彩不當

例1:我軍經過多次的衝鋒。終於打退了敵人的頑強進攻。(“頑強”是褒義詞在,在此使用為貶義詞,應改為“頑固”)

例2:要想大家都有高昂的鬥志,我們應該做仔細的煽動工作。(“煽動”是貶義詞,在此誤為褒義詞,應改為“鼓動”)

例3:老大娘雖然一字不識,但她一進屋便敏銳地感覺到:屋裡瀰漫著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專業術語,用於一字不識的老大娘是不恰當的,應改為“煤氣”)

例4:我們在全世界再次鄭重地說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說明”用於此不合莊重嚴肅語境,應改為“聲明”)

(四)關聯詞語誤用

1、錯用關聯詞語

例1:儘管遇到多大困難,我也要完成任務。(“儘管”是轉折聯詞,此分句間是條件關係,使用它不恰當,應改為“不管”)

例2:寧可千日無災,不可一日不防。(“寧可……也……”是選擇中表取捨關係的關聯詞,此分句間應是讓步假設關係,此用它不能正確地顯現分句間的關係,應改為“即使……也……”)

2、濫用關聯詞語

例1:這幅畫我一直非常喜歡,可是對它的領悟,卻是不久前的事,(“卻”與“可是”重複,應刪去“卻”或“可是”)

例2:有的同學由於對語文不感興趣。所以對數學很喜歡。(“由於……所以……”表因果關係,而分句間沒有因果關係,應去掉)

3、缺少關聯詞語

例1:新加坡的竹節蟲不僅體色幾乎和竹子一樣,體形在安靜時完全像一根樹枝。(分句間是遞進關係,前面已用“不僅”,而後一分句缺少與之相呼應的“而且”等,應在“體形”前加“而且”)

例2:這次學術會,收穫很大,時間並不長。(此處兩個分句間明顯是有轉折關係,應加上“雖然……但是……”這一對關聯詞)

4、關聯詞語位置不當

例1:鳥的翅膀不管多麼完美,如果不憑藉空氣,鳥就永遠不能飛到高空。(“不管”應移到句首)

例2:小玉不但會唱歌,而且小李也會唱歌。(因兩個分句的主語不同。“不但”應移至句首)

例3:農民一方面向化肥廠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議,另一方面化肥廠積極改進技術,提高質量,保證化肥的供應。(應將第一個“一方面”移至句首)

例4:不等大家到齊,就他一個幹起來了(兩個分句主語相同,只不過第一個分句後省主語,所以“就”應移到“他”與“一個”間)

5、關聯詞語配套使用不當

例1:只有好好聽課,好好完成作業,學習成績就能大幅度提高。(“只有”和“就”不是同套關聯詞,不能配搭使用,應將“就”改為“才”,不能將“只有”改為“只要”,因為分句間是必要條件關係而不是充分條件關係)

例2:既然你來了,我也該走了。(“既然”和“也”不屬同套關聯詞語。不能配套使用,應將“也”改為“就”)

語法錯誤

常見的語法錯誤有五種:成分殘缺、成分多餘、配搭不當、語序不當、結構雜糅。

(一)成分殘缺

成份殘缺是指必須具備的功法成份殘缺不全,影響了語意表達,不指根據語境省略了某一成份或某些成份而語意表達不受影響的現象。

1、缺主語

例1: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使我很快有了進步。(因多用介詞或介賓結構使原來的主語變為狀語,全句缺主語情況是主語殘缺的主要表現。此句應去掉“在”和“下”,或去掉“使”)

例2:《王老虎搶親》中江南才子周文賓男扮女裝,被王老虎搶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房中。(由於句子較長,暗中更換主語也是造成缺主語的重要方面。此句前半部分的主語是“周文賓”,而後半部分轉換為“王老虎”,應在末句加上“王老虎”這一主語)

例3:學校的教育教學成績顯著。多次受到省市教委的表揚。(因誤把偏正短語中偏的部分理解為中心語而後面句子缺主語的情況也值得高度重視。此句的前一分句主語是“成績”,而後分句誤解為第一個分句主語的是“學校”,故錯誤地承前省略,應在第二個分句前加主語“學校”)

2、缺謂語

例1:南堡人民經過一個冬天的苦戰,一道四米高、七百米長的攔河大壩魏然屹立在天邊。(因句子較長而說或寫到後面忘記前邊結構,後面沒有與之相呼應的謂語,應在“一道”前加上“使”等)

例2:商業部門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大張旗鼓地向群眾宣傳教育。出售產品的重要意義,(應在“出售”前加“講清”)

例3: 我們學校的學生在深入開展人生意義在於奉獻的討論後,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校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應在第二個“學校”前。加“使”等)

例4:舊社會,勞動人民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過著”)

3、缺賓語

例1:校黨委討論了發動全校師生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句子稍長而說或寫到後面忽略了與前面成分呼應,是造成賓語殘缺的重要原因。此例末沒有與謂語“討論”相呼應的賓語中心詞。應在其末加上“的問題”等)

例2:《創業史》是描寫我國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長篇小說。課文寫的是當時互助組剛成立,梁生寶為實現稻麥兩熟計劃去郭縣購新稻種。(應在其末加“的故事”,與“寫”這一謂語呼應)

例3:他們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大力發揚了敢拼敢搏。終於奪得了冠軍。(應在“敢博”後,加“的精神”,與謂語“發揚”相呼應)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1:要想取得優異成績,必須付出勞動。(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就會造成表意不嚴密等情況。此例僅“付出勞動”是不能“取得優異成績”的。應在“勞動”前加“艱苦且有效的”限制語)

例2: 一開春,小麥就長得很好,獲得了可喜的收穫。(應在“獲得”加“秋後”以限制時間)

(二)成分多餘

1、主語多餘

例1:我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按老師的要求仔細審題。(“原因”與後“因為”重複,或去掉“的原因”或“因為”)

例2:老舍的寫作風格總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風雨同舟的。(應去掉“風格”)

2、謂語多餘

例1:上次從你院借來的講義,正在進行打印,上課前可以發到學生手中。(“進行”多餘,應去掉)

例2:籃球場上十位隊員正在激烈地打比賽。(“打”多餘應刪去)

3、賓語多餘

例1. 法國著名小說家巴爾扎克以畢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說總集《人間悲劇》的編寫。(“的編寫”多餘,應去掉)

例2. 今天,我來到揚州瘦西湖的地方,遊覽了白塔、釣魚臺和五亭橋等風景點。(“的地方”多餘,應去掉)

4、附加成份多餘

例1:那裡有肥沃的土地,有豐富的各種礦藏。有佈滿無數珍寶的山村。(“的各種”多餘。應刪掉)

例2:開學前,我們搞了一次軍訓,負責軍訓的教練是連隊的大鬍子和小眼睛。(“負責軍訓”多餘,應刪掉)

例3:判斷是肯定或否定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種性質的思維形式。(“是否”多餘,應刪掉)

例4:漫山遍野到處都是水果:梨呀、蘋果、柿子……(“漫山遍野”與“到處”重複。最好刪掉“到處”因“漫山遍野”更有強調意味)

例5:為精簡字數,不得不略加刪改一些,(“一些”與前“略加”重複。可其刪掉)

(三)配搭不當

1、主謂搭配不當

例1:他的革命精神時刻浮現在我眼前。(“精神”與“浮現”,不能構成主謂關係。可將“精神”改為“形象”)

例2:沙沙的浪聲和銀光閃閃的海面構成一幅多麼好看的畫面。(“浪聲”和“海面”均為主語,其中“浪聲”不能與謂語“構成”形成主謂關係,應去掉“沙沙的浪聲”或另構成主謂關係)

例3:這個縣的水稻生產。由於合理密植,加強管理,一般長勢良好。(“生產”與“長勢良好”不能構成主謂關係,應將“生產”刪掉)

例4:每當回憶起和他朝夕相處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藹可親的音容笑貌,循循善繡的教導,又重新出現在我面前。(“教導”和“出現”構成主謂關係不當,可去掉“循循善誘的教導”。最好可再加“又在我耳邊響起”,與之構成主謂關係)

2、動賓搭配不當

例1:《青春之歌》這部小說出色地塑造了共產黨員盧嘉川。江華、林紅等人的英雄事蹟。(“塑造”與“事蹟”不能構謂賓關係,可將“事蹟”改為“形象”。)

例2:戰士們冒著澇沱的大雨和泥濘的小路快速前進。(“冒著”與“小路”不能構成謂賓關係)

例3:同學們以敬佩的目光注視著和傾聽著這位老山英雄的報告。(聯合謂語中“注視”不能和賓語“報告”相配,可予刪去)

3、附加成分與中心語搭配不當

例1:早晨五六點鐘,在通往機場的大街兩旁便站滿了數萬名歡送的人群。(“人群”是在整體性名詞,前面不能再用“數萬名”予以限制。可將“人群”改為“人”)

例2:我們嚴肅地研究了職工們的建議。又虛心地徵求了專家們的意見。("嚴肅"作狀語,不能修飾限制"研究",可改為"認真"、"慎重"等)

例3:同學們把教室打掃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可以補充說明掃的程度。而“整整齊齊”則不能與“打掃”配搭。可在其前加上“把桌凳安放得”。也可刪去)

4、主語和賓語意義上搭配不當

例1:規規矩短的兩條平行線始終是兩條可望而不可及的端點。(判斷句中主賓意義不屬同一範疇造成了主賓意義上搭配不當。此例中“兩條平行線是端點”明顯地配搭不當。可將“端點”改為“直線”等)

例2:我們堅信,有這麼一天,中國的工業和農業會成為發達的國家。(此句賓語是由一個主謂短語充當的,但這個主謂短活的主幹是“工業和農業成為國家”。主賓意義明顯不當,可將“國家”改為“行業”等)

例3:秋天的北京是美麗的季節。(這是因為語序不當而造成主賓意義不當,應將“秋天的北京”改為“北京的秋天”)

(四)語序不當

不同的語序可能表達不同的意義。這是漢語的一大待點。語序如果不當將會使表意不明等。語序不當主要有四種:詞序不當、主客體顛倒、句子成份順序不當、分句位置不當。

1、詞序不當

例1:我們認真研究聽取了大家的意見。(詞語可能反映承接先後、輕重主次等語意。詞語的順序則必須符合這一客觀要求。此例中“研究聽取”,顛倒了承接的先後關係。應改為“聽取研究”)

例2:學生、領導、老師都參加了開學典禮。(應改為“領導、老師、學生”)

例3:試看山花爛漫開遍了原野。(應將“山花爛漫”改為“爛漫山花”才能與後面“開”配搭)

2、主客體顛倒

例1:數學對於我不感興趣。(此句中主體是“我”,客體是“數學”,應改為“我對於數學”)

例2: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於中國青年是不陌生的。(可改為“中國青年對奧斯特描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不陌生的”)

3、句子成分順序不當

句子成份的順序不當可能造成不同的限制關係,引起表意的差異,有的雖不引起表意差異,但也不符合句子成分的排列規律。

例1:故宮博物院最近展出了兩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這“文物”究竟什麼時候“出土的”,按原句表述,則為“兩千多年前”,實際上不是,這就因語序不當前導致了表意的錯誤,應將“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後。)

例2:廣大農村青年表現了無比的學科學學文化的積極性。(“無比的”放在“表現了”後與放在“積極性”前沒有什麼表意差異,但應放在“積極性”前才符合句子成份的排列規則。)

4、分句位置不當

例1:這個村很好執行了黨的富民政策。現在不但向國家交售了六萬斤公糧,而且還不吃國家救濟了。(遞進關係不當,應改為“不但不吃國家救濟糧了,而且還向國家交售了六萬斤公糧”)

例2:對於自己的路。他們在探索著,他們在判斷著,他們在尋找著,他們在思考著。(應改為“對於自己的路,他們在思考著,他們在判斷著,他們在探索著,他們在尋找著”)

(五)結構雜糅

表達時因既想用這種句式,又想用那種句式,結果造成將兩種句式放在一起說,半截轉向的現象,即結構雜糅。

例1:作為一個共產黨員、黨的領導幹部,辦事、想問題,都要從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後半截是“從……出發”和“以……為出發點”兩句式的雜糅。)

例2:古往今來,誰也不否認有偉大成就的天才,都是具有刻苦勤奮的精神。(謂語部分是判斷句和陳述句雜糅。可在句末加“的”,形成“是……的”強調型結構,也可去掉“是”)

例3: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蟄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華裔作者之手。(是主謂謂語句和動詞謂語句雜糅而成,可去掉句末的“作者”)

邏輯錯誤

邏輯錯誤指不合事理、不合生活邏輯,不合客觀事物聯繫等錯誤。

(一)不符合客觀事實

例1:八百多人,幾千條胳膊,同暴雨洪水搏鬥了一天一夜。(“八百多人”怎麼有兒千條胳膊呢?應將“幾千條”改為“千多條”)

例2:他發憤苦讀,用三年時間就學完了大學所有課程。(“大學所有課程”浩翰之極。“僅用三年時間”學完是不客觀的,可去掉“所有”)

(二)前後矛盾

例1:當你佇立岸邊。放眼無邊的大海,眼前會湧現出一幅我們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壯麗圖畫。(既然“放眼大海”,後面所呈現的圖畫應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後矛盾。)

例2:今年,我校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參加了“志願者突擊隊”。(“都”表所有,而前已限定為“百分之九十”,前後矛盾,應去掉“都”)

(三)分類列舉不當

例1:出席這次鐵路職工代表大會的有青年工人、老工人和婦女。(“青年工人”和“老工人”是同一標準劃分,而“婦女”是不同標準,不能與前二者構成並列關係,可去掉“婦女”)

例2:全體共青團員特別是中學生,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特別”一詞加以強調的對象應是前面所提概念的部分,與前面形成範圍的大小關係,而“中學生”與“共青團員”只能是交叉關係。應將“中學生”改為“中學生團員”。)

例3:我上街買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牙膏”、“牙刷”、“日用品”間不是並列關係,是從屬關係,不能並列表述,應將“和”改為“等”)

(四)前後不一致

例1:電子工業能否迅速發展。並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中,關鍵在於要加速造就一批專門人才。 (前面用“能否”是兩個方面。後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後不一致,可將“要”改為“能否”)

例2:青年男女不再以財產多寡和門第高低為條件,而以能勞動、有科學文化知識的標準去選擇自己的伴侶。(前面是“多寡”“高低”關涉兩面,而後面只兼涉肯定一面,前後不一致。可將“能”改為“能否”,“有”改為“有沒有”)

例3:學習成績的好壞是三好生的重要條件,(前面是“好壞”關涉兩方面,後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後不一致,可在“三好生”前加上“能否成為”)

(五)否定失當

例1:誰也不會否認長江不是向東流的。(“不否認”即“承認”,“承認”的是“長江不是向東流的”,明顯不符合客觀事實,可將“否認”改為“承認”,也可去掉第二個“不”)

例2:難道你能否認你不應該刻苦學習嗎?(反問句的答案在句意的反面。此句如不用反問句,否定是恰當的,但用了反問句。語意恰好相反,可將“不”去掉)

例3:幾年來,他無時無刻不忘蒐集、整理民歌,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無時無刻不”即“任何時候都”句子表述剛好相反。可將“忘”改為“在”)

重複羅嗦

例1:應聘的外國專家正式工資一般應高於或維持試用期工資而不能低於試用期工資。(已有“高於或維持”來限定,明白地排除了“低於”的情況,再用“低於試用期工資”是重複,應刪掉)

例2:五星啤酒廠決定給陳新瑤等二人留廠察看兩年處分,受處分期間每月發生活費,並免發獎金。(第二個句子前面己說明“只發生活費”己排除了發放獎金。再說“免發獎金”。重複羅嗦,應刪掉)

例3:雪蓮牌襯衫,無論在款式上、質量上。還是包裝上,都可以堪稱全國一流。(“堪”本是“可以”之意,前面再用“可以”,重複羅嗦,應去掉“可以”)

句子毛病及其修改

(一)搭配不當的病因及其修改

搭配不當主要是主謂搭配與動賓搭配不當。據統計,考病句一般都會涉及搭配不當的試題,可見弄懂搭配不當,是辨析、修改病句的關鍵。而實際上,如果想準確判斷是否搭配不當,就要緊緊抓住句子的主幹。分清主謂賓,通過語感能力來感性認識,其次要仔細琢磨用詞是否主謂對應得當。

1.主謂搭配問題

(1)主語和謂語的選詞應當正確。

如果主語和謂語都只有一個詞,那麼,兩個詞的選擇必須恰當;如果主語、謂語都是短語、那麼短語的中心詞一定要選用得當。請看下邊一個例子:

他的許多作品曾在全國美術家展覽會上播出。

這句話裡的主語中心詞“作品”,與謂語中心詞“播出”詞意不搭配,應該將“播出”改為“展出”。

出現這種病句。往往是因為主語和謂語中的修飾限制語較多所造成的。改正的方法是先劃分主語、謂語,再提出中心詞,搭配的詞語就很容易選擇了。

(2)主語、謂語如果是並列短語,雙方在語義方面必須能全面配合。

並列短語可以充當主語,也可以充當謂語。有時,一個句子的主語和謂語或者有一方是並列短語,或者雙方都是並列短語。凡是有並列短語作主語或謂語的,雙方就必須能全面搭配,決不能有一個詞同另一方搭配不了。否則,就會產生主謂不搭配的問題。

例如:

挖土方開始了,我們的任務和工期都十分沉重而緊張。

這句話的主語和謂語,雙方都是並列短語而又都不能全面搭配。“任務和工期”可以用“緊張”來陳述,但不能用“沉重”來陳述,”沉重”只能說明其中的“任務”,不能說明“工期”。

這一病句可以這樣改:挖土方開始了,我們的任務沉重,工期緊張。

(3)主語和謂語不能部分重複,部分重複會造成主謂搭配不當

主語和謂語一部分重複,是指主語中提到的事,在謂語中又提到,但不是指主語和謂語中絕對不能有兩個相同的詞。比方說,“這個孩子是個好孩子”,主語謂語中都有“孩子”一詞,但主謂並不重複。我們講的是那些主謂部分重複而造成搭配不當的情況。看下邊幾個病句:

①星際物質在大氣中的燃燒,不是一下子就燃燒完的。

②歷史的發展不是按照某些人的願望而發展的。

③人類的發聲,是由空氣通過咽喉部的聲帶引起振動而發聲的。

①句的主語是“星際物質在大氣中的燃燒”,中心詞是“燃燒”,謂語就該說這種燃燒是怎樣進行的,可是,後邊謂語中又說“燃燒”,就語義重複而不能說明問題了。改正辦法:刪去主語中的“的燃燒”。②句的情況也類似。改正辦法:刪去主語中的“的發展”;讓“歷史”作主語。③句主謂語當中都有“發聲”,二者不能配合。改正辦法:刪去主語中的“的發聲”讓“人類”作主語。

2.動賓搭配問題

要做到動詞與賓語互相配合得當,首先要注意動詞和賓語雙方的選詞恰當,所選的動詞得能支配賓語,賓語也確實能接受動詞的支配。比如,我們選用“節省”這一動詞,同它搭配作賓語的詞是很多的,諸如“精力”、“經費”、“開支”、“資金”、“費用”、“物力”等;但同“原則”、“敵人”、“親人”、“道德”不能搭配。因此,選詞正確,不超過動詞的支配範圍,動詞和賓語才能產生應有的語義關係,彼此才能配合得當。

其次,要注意讓動詞和賓語的中心語相照應,同整個賓語相配。看下面這個句子:

我們一邊剝麻,一邊改進剝麻的速度。

這個例句的動詞和賓語搭配不當。“改進”不能支配“速度”,能支配“速度”的是“增加”、“放慢”、“改變”或“加快”。根據語境,這裡應將“改進”改為“加快”。

再次,注意不要改變固定的動賓搭配格式。

人們在長期的遣詞造句實踐中。對動賓搭配逐漸形成了一些固定格式,如“起……作用”“達到……目的”“作出……決定”“實現……願望”等。這些固定的格式,是不能任意改變的,否則就容易造成動賓搭配不當的語病。例如:在教代會上,老校長提出了“師生齊努力,共創文明校”的決定。

“提出”這一動詞,與之搭配適宜的賓語有:“要求”、“問題”、“建議”、“議案”。這裡恰當的應是“議案”。

(二)歧義與排除歧義

歧義句,是經常考查的一個項目。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遇到一些歧義句,受時間、場合、停頓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歧義指表達的意思不確定,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不好斷定。歧義影響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例如:

①縣裡的通知說,讓趙鄉長本月15日前去彙報。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本月15日”前去彙報,也可理解為“本月15日前”去彙報,到底是什麼時候去彙報,句意不明確,這就造成麻煩。

在合同、協議、條約等文件中的句子有歧義,會造成有關各方的爭執,甚至使某方蒙受重大損失。比如,清朝政府曾向德國借錢修築膠濟鐵路,作為代價之一,1898年簽訂的《膠澳租界條約》,其中有一句寫道:“沿鐵路三十里之煤鐵等礦,德國有權開採。”當時議定的是鐵路左右共三十里,後來德國硬說是左右各三十里,結果軟弱腐敗的清政府只好聽任多付出一倍之地的採礦權。

②這飯不熱了。

這句可以理解為“這飯已經涼了”,也可以理解為“這飯不加熱了”。這兩種不同的意思是由多義詞“熱”引起的。“熱”既可以表示“溫度高”,與“冷”相對,也可以表示“加熱”。要排除“熱”的歧義,可將“不熱”改為“涼”,或將“熱”說為“加熱”。再舉幾個例子:

③這個人誰都不認識。

“這個人”可能是施事者,理解為“這個人不認識誰”;也可能是受事者,理解為“誰都不認識這個人”,施受不清造成歧義。

④我校圖書館收藏了魯迅的書。

“魯迅的書”可指魯迅擁有的書,也可指魯迅著作的書,有歧義。

和以上兩種情況類似的例子,如:

⑤關心的是他的母親。

⑥最喜歡的是她弟弟。

⑦這孩子,連他媽媽都不認識了。

⑧他的發理得好。

例⑤可理解為“所關心的是他的母親”,母親是受事者;也可理解為“關心人的是他的母親”,母親是施事者。例⑧可能是說別人最喜歡她弟弟,弟弟是受事者;也可理解為“她弟弟最喜歡某人或某樣東西”,弟弟是施事者。例⑦可解釋為“這孩子不認識他的媽媽了”;也可解釋為“他的媽媽不認識這孩子了。”例⑧可以理解為“他理髮理得好”,也可理解為“他的頭髮理得好”。排除這些歧義,可按不同的意思表達。

有時指代不明也會造成歧義句。

⑨張主任和技術員正在談話,他告訴他說:“攻下這道難關,就可以試製了。”

⑩蒐集史料不容易,鑑定、整理和運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國過去的大部分史學家,主要的功力用在這方面。

(11)老人在原始森林裡遇見一位30來歲的年輕人,瞭解到年輕人的許多動人的事蹟。他一直戰鬥在這裡,作出了許多貢獻。

例⑨中究竟誰告訴了誰,不清楚,會造成不同的理解,可將第一個“他”指明前面兩個人中的一個,避免歧義。例⑩的“這”指什麼,沒交代明白,可能指“蒐集史料”,也可能指“鑑定、整理和運用史料”,有歧義。這裡可具體指明某方面。例(11)的“他”,指代的多半可能是“年輕人”,但也不排除替代“老人”的可能,還是指明為好。

(三)重複多餘及其修改

重複多餘羅嗦。有時單獨考查,有時與其他語病綜合考查。重複有的是字面上的重複,有的是語意上的重複,有的是修飾語的重複,有的是句子的重複。

1.虛詞多餘是誤用的一種表現。

①這部電視劇是根據曹禺的劇本《雷雨》而改編的。

②隨著農村經濟形勢的好轉,使農民的購買力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③教育局已責成了學校處理這個問題。

例①的“而”字,是套用文言格式,在現代漢語裡,這種場合不需要什麼連接,這裡的“而”字應刪去。例②的“使”字是濫用,不僅贅餘,而且使句子沒有主語,應刪去。例(3)的“了”表示某一動作已經完成,而“責成”本身就含有動作結束的意思,它後面的“了”字完全沒有必要,應刪去,再說“了”與前面的“已”,在意思上也有重複。

2.定語的多餘是堆砌的表現。

①收回香港主權的那一天是我們全民族最為高興愉快的一天。

②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共同的理想和事業把我們的心連結在一起。

③來到上海,我看到了一幢幢既高大又巍峨的樓房。

例①中“高興”和”愉快”是意思相近的詞語,連在一起,意思重複,應刪去一個。例②中“中華民族”與“炎黃”意思重複。“炎黃”、“華夏”、“神州”、“九州”都是“中華民族”的別稱,不要堆砌使用。例③中“巍峨”即高大雄偉的樣子,“高大”“巍峨”這對近義詞應去掉一個。

3.狀語的多餘是重複的表現。

在狀語的位置上使用同義或近義的詞語,兩個狀語在意義上沒什麼區別,造成狀語重複。

(11)夜深了,張老師仍然還在伏案讀書。

(12)他極其詳盡細緻地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例(11)中“仍然”和“還”是表示同一個意思的副詞,兩者連用,造成狀語多餘的毛病,應刪去一個。例(12)中“詳盡”和“細緻”區別不大,刪去一個。

4.其它重複形式。

①這個禮堂最多可坐一千人之多。

②我這是第一次讀巴爾扎克的作品。因此讀得特別細心仔細。

例①中“坐”的前面已有狀語“最多”,又用“之多”作補語,出現補語與狀語重複的現象,應刪去“之多”,例②中“細心”和“仔細”,意思相同,應刪去一個。

③領導幹部應當深入群眾。和群眾一起討論、研究生產中的各種問題。

④學校新蓋的教學大樓,非常美觀、漂亮,好看極了。

例③中的“討論”、“研究”本身的意義相近。用在這裡,它們的意義沒有什麼不同,保留一個就行了。例④中“美觀”、“漂亮”、“好看”,意思一佯、三者保留一個。把一句話變個樣子再說一次,造成贅餘信息。如:

⑤我們取得了這樣好的學習成績,同老師們的辛勤勞動分不開,是老師們辛勤工作的結果。

⑥同學們這次前往清華大學參觀,結果相當圓滿,是有其一定的收穫的。

⑦我們常在國外的同志們,往往能理解原文,但缺乏語彙,常有語言不夠用的感覺,找不出好的中文來表達它,總覺語言不夠豐富。

例⑤中可刪去“同老師們的辛勤勞動分不開”。例⑥中最後兩個分句重複,只能用一個。例⑦中“常有……感覺”跟最後一個分句重複,可刪去。

語句銜接題的設置類型及解題思路“語言的運用簡明、連貫、得體”是語言表達的基本要求。所謂“簡明”,就是語言表達簡單明白,即語言表達成分不贅餘;所謂“連貫”,就是連接貫通,即語言表達思維不斷路;所謂“得體”,就是語言表達得當、恰如其分,即話語適合特定的語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