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門樓呂布被俘,劉備如果爲呂布求情,曹操還會殺呂布嗎?

談文論史



無論劉備說什麼,呂布在曹操心中,已經判了死刑。劉備如果為呂布求情,非但救不了呂布,自己也會被曹操猜忌。

呂布必須死,死在反覆無常。呂布最初是丁原部將,受人唆使殺了丁原。認董卓為乾爹,被司徒王允利用又誅殺董卓。 又分別投奔袁術、張楊,都不長久。在陳宮等人的輔佐下,先佔據濮陽,之後轉移到徐州、下邳,終成一方勢力。然而,反覆無常的毛病始終未改,與袁術聯姻,之後聽信陳珪父子意見,撕毀婚約。

這是呂布要命的缺點,曹操早就看的一清二楚,回顧問劉備,實則是試探劉備,劉備不負所望一句話正中呂布死穴:“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劉備與呂布的恩恩怨怨,主要是因為徐州、下邳。兩人曾時打時和,呂布確實轅門射戟幫助過劉備,呂布被俘後拿轅門射戟說事,求劉備說情。可是,劉備心裡怎麼看轅門射戟:“徐州本是我劉備的,我出去打仗,你呂布趁機佔了我的徐州,我在下邳被紀靈攻打,你前來調和,搞出個轅門射戟,但你是為了我嗎,你是怕唇亡齒寒,是怕被袁術的勢力包圍而已。”

曹操決心除掉呂布,是從全局著想,尤其是來自北方的壓力,迫使曹操要儘早穩定徐州方向。曹操早就的把陳珪陳登父子這枚棋子,下在呂布身邊,又派劉備攻打呂布,劉備戰敗之後,曹操親征,水淹下邳,誘降其部將,才擊敗呂布。呂布始終是把鋒利的刀,丁原、董卓先後死在其刀下,至於呂布臨死前說要輔佐曹操征戰天下,曹操根本沒聽進去,也不會做養虎為患的事。曹“回顧”劉備,既是試探,也是質問:“上次派你打呂布,你是不是出於真心的呀,你更愛我還是更愛他?”

呂布曉勇,但根基不深。斬殺董卓,呂布功勳卓著,但這功勞在其他勢力看來,是個政治威脅。還有,呂布不死,水淹下邳的罪過無人承擔;呂布不死,部分降將(張遼)始終心存希望。



一和的新號


呂布被捆到曹操面前,呂布說困的太緊要求鬆一鬆。曹操笑道:“捆老虎不能不緊。”呂布又說: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騎兵去,曹公率步兵,可統一天下。”曹操頗為心動,但劉備在一旁說:“公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呂布死前說大耳賊最不能信。最終呂布被絞殺、梟首。


大家注意重點【曹操頗為心動】

呂布早在被圍之前就有投降之意了,如今被俘,呂布更是明確表示願意歸降,並願意為其打天下。

曹操笑而不語,頗為心動。說明曹操在猶豫:呂布之勇確實天下無敵,但其人品也確實不怎麼好。但在猶豫之間,劉備說話了,劉備建議殺呂布。

那要是劉備為呂布求情呢?

曹操殺了呂布之後也曾感到惋惜,也覺得劉備可恨(勸殺不勸留)。說明曹操內心還是想要得到呂布的,因為曹操是自信能壓制呂布的。

所以末將以為劉備當時若是求情,呂布不會死,還會被曹操所用。

日後呂布若有異心,曹操完全有能力制服。

日後若呂布為了曹操而戰死沙場,其身後的評價也定會不一樣。

日後若曹操百年之後而呂布還沒死的話,曹操定會在死前處理掉呂布。

歷史話題各抒己見,如有不同見解歡迎探討。


左將軍


曹操聰明睿智,他豈不知呂布是反覆無常的小人,是見利忘義的白眼狼,是養不熟的惡狗,他心裡早就要想殺掉呂布,以震懾北方,呂布是他平滅的第一個地方割據勢力,呂布必須死,只有他死了,他手下的大將門才能安心投降曹操。若呂布不死,不定那天那些大將和呂布串通一氣來反曹操,甚至重演丁原,董卓的悲劇。這點曹操比誰都清楚。之所以要問劉備,一要試探劉備到底是不是真心和他結盟,共抗呂布,二是要將殺呂布的惡名背在劉備身上這些劉備都知道他寧可背上殺呂布的惡名也要讓呂布死。因為如果呂布真的投降了曹操一呂布的驍勇和曹操的軍事能力,他劉備要想做天下,那真的就是痴人說夢了,所以他輕輕的一句,君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便讓曹操的戲法無法演下去,以漢律,先將呂布在白們樓吊死,然後削首示眾。大耳真演戲天才。





約定9521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天下無雙!

文人喜歡“神筆”,俠士喜歡“寶劍”,武將喜歡“良馬”

興盛時以“和氏璧”為寶,亂世時以“無雙將”為尊!

生逢亂世,在爭霸激烈的雄主眼裡——呂布猶如世間價值連城、不可複製的一個“珍品”

儘管這個“珍品”並不完美——殘缺暗淡!

然卻是千百年來難得一見的“藝術大作”

收之難免不甘(難以修復,保養成本高),

棄之確實不捨(難以再遇,有價卻無市)

......

世人對其是又愛又恨——愛其無雙,惡其瑕漬!

曹操愛才,更懂“藝術”

這種空前絕後的“藝術大作”不管是誰遇上內心都會為之一顫,難以取捨!何況是“生性多疑”的曹操哪......

多疑有時可以說是心思縝密,

卻還可以說是“選擇困難症”

當取捨的天平勉強維持時——

“良言一句”便會增加平恆的砝碼!

“惡語半言”都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然我們不用刻意揣測劉備當時的內心世界——呂布確實是個見利忘義的人,沒錯!

也許真的只是有感而發、實話實說......

也可能是因為徹底地傷透了心......

我只想去說,假如不殺呂布——

呂布真正遇到了名主;

曹操機緣收穫了名將——

曹操以雄才大略折服呂布;

呂布以勇冠三軍回饋曹操!

看似不難成為千古佳話!然而時間空間的不對——

“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只會聽到“一聲嘆息”......



旁白——

當你和對方差不多距離或者超出些許時,對方會嫉妒,會爭會搶......

當您超出對方一大截,其難以比肩時,他就會暗自欽佩,心悅誠服!

記得還有一句俗語非常貼切且耐人尋味——

強將不怕用“刺頭兵”!


共賞五千年


如果劉備替呂布求情,曹操很大的可能會放了呂布。

曹操平定呂布之時,也僅僅是佔據了兗州、徐州兩地,勢力並不強大。如果能得到呂布,及其手下的將領高順,還有曹操的老部下陳宮,對曹操來說絕對是如虎添翼。

曹操平定了呂布之後,還要取青州,滅袁術,然後和袁紹打官渡之戰,這些都是曹操奪取中原早已經計劃好的,正是需要人才之時,所以,曹操連劉備都收留了,收留呂布也不是不可以。

《三國志·呂布(張邈)臧洪傳》中,呂布請降,“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曹操這時候,“太祖有疑色。”

曹操之所以此時疑慮,就是因為呂布是一員勇冠三軍的猛將,如能收歸己用,必然實力大增,曹操是希望留用呂布的。但是曹操又因為丁原、董卓之事,還有呂布在徐州時態度的反覆,造成曹操也擔心呂布不受自己控制,降而復叛。

這種糾結的情況,很多人應該都遇到過,這時候,只需要旁邊有人稍微點撥一下,選擇的天平就會傾向於所得到的建議。

劉備這時候如果跟曹操說“轅門射戟”之事,替呂布求情,曹操應該很大的可能留下呂布。曹操會這麼想,只要對呂布有恩,那麼呂布即使反叛,在自己危機的時候,也是有可能會幫自己一臂之力,只要有這個可能,曹操就敢一搏。這就像曹操對陳宮一樣,陳宮判了他,照樣想把陳宮收為己用。曹操也收留過關羽,關羽走了也就走了,關羽此後攻樊城,可是差點迫使曹操遷都。曹操為了人才,是敢下注的。

而且曹操管控呂布並不難,從呂布的表現來看,只要限制呂布的勢力,即帶兵數量即可。呂布只要處於完全的劣勢,就很難再起反叛之心。劉備之所以被呂布奪了徐州,完全是因為自己的將領太少,沒有更多的留守將領。曹操可不缺防範呂布的人才,文有荀彧等一大批謀士,武有夏侯惇等一大批武將,呂布掀不起什麼大風浪。

劉備之所以對曹操說,“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將來打算。劉備也曾收留過呂布,也是想將呂布為己所用,現在明顯他劉備得不到呂布了,所以,必須除掉。而且劉備一有機會馬上就反叛了曹操,殺了曹操派去鎮守徐州的車胄,重新佔了徐州。呂布死之前罵劉備“是兒最叵信者。”,說劉備是最不可相信的,一點都沒錯。

劉備即使說了丁原、董卓之事,“太祖頷之”,曹操也只是微微點了一下頭,當時並沒直接說,“好!”,說明曹操雖然要殺呂布,還是有點猶豫的。


奕天讀歷史


先看前朝的一個故事。

劉邦任用陳平,沛縣其他人不高興了,說陳平是個道德品質敗壞的人,在家裡不務正業,搞得哥哥一家離婚,跟他嫂子有一腿。劉邦就把推薦人魏無知找來,責備他不該推薦這樣的人來,魏無知說,大王,現在要的是能人,能搞定大事的人才用得著,與項王爭天下要有能人。大王找個品行好,道德高的人來,他辦得成事嗎?這陳平是有一身壞毛病,與他同他嫂子那點事又有啥關係?劉邦一聽,也是,能人才是重點,攻城掠地的活兒非能人不可。


曹操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他的嫡系有幾個?沒幾個。那麼多將領,幾乎投到他手下都有飯吃,所以,多一個呂布又怎樣?何況,這呂布己經投降了。投降的呂布又是個大能人。說呂布一身毛病不假,那三國中又有幾個是正人君子?幾乎沒有吧。這點三國人物幾乎扯平,大哥不說二哥,二哥三哥差不多。


劉備之所以能從一無所有中,所向披靡而摘皇冠,他還是相當有謀略的。偌大個中國而分成三分,他佔一份,也厲害了。

白門樓,曹操是不想殺呂布的。曹操也曉得呂布的來龍去脈,是非正邪,但呂布厲害,衝鋒陷陣的好把式,有才幹。至於控制,憑曹操的智慧,可以輕易控制住呂布,這點不用擔心。


座上客聽了曹呂二人對話,心頭就想開了,一個敵手再加一個強手,更不好對付,以後的路更難走……偏是曹操要徵求劉備的意見,劉備就揀二塊大石頭,投過去,把呂布沉入深淵,萬劫不復。

不要忘了,劉備關羽救下張遼,張遼為了主子是怎樣追擊關羽父子的。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說的就是關鍵時該幹啥就幹啥,否則象曹操殺了呂布之後,頗有後悔之心。這才叫活該丞相多情,害了奉先一命。


劉一千五


白門樓註定是呂大將軍的墳墓,即使是劉備為他求情,曹操也不會放過呂布的。更何況劉備也不會替呂布求情,所謂的求情其實也只是一場戲而已。

呂布在白門樓被擒的時候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作戰太累,被部下宋憲,侯成襲擊綁起來獻給曹操,一種則是呂布見到大勢已去,不得已投降了曹操。從呂布暴戾的性格來看,後一種說法似乎更為真實,也是為什麼呂布會擺出“公領步兵,布率騎兵,則天下可定”這樣的合作態度來。

當然,這兩種情況也導致了曹操對呂布的不同態度,個人認為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那呂布或許還有留下一命的可能,因為在襲擊呂布的人裡不止有他信任的部下,甚至還有他的親家魏續,這也可以說明呂布確實是已經眾叛親離了,如果留下一個眾叛親離的人在身邊,曹操反而可以安心一點。而第二種情況卻是說明呂布其實人心還在,只是迫於形勢而已,因為他當初要左右殺掉自己去曹操那裡領賞時,“左右不忍”,無奈之下才投降的,特別是呂布這時候還有高順這種寧死不降的忠心粉,這對曹操來說就很不可容忍了。


呂布投降,劉備“求情”,曹操也還是殺掉了呂布,一切順理成章,呂布不算投降,而是想與曹操合作,劉備也沒求情,而是一語定了呂布的死期,也算為曹操提了個醒,曹操雖然感到可惜,可也必須殺掉呂布,劉備的話給了他一個很好的臺階,不會影響到曹操“任人為才”的方針。

即便劉備真的為呂布求情,但曹操完全可以再問問宋憲,侯成這些對呂布恨之入骨的人,理由就更簡單了:你的部下最清楚你的能力多大。而他們是絕對不會讓呂布活下來的,白門樓一開始就只是曹操,劉備和呂布三個人的一個戲臺而已。


那隻胖狐狸


曹操是一定要除掉呂布的,劉備也看出來了這一點,所以曹操故意問劉備的時候,劉備順水推舟的揭了呂布不誠信的短板,這時候逆曹操的意思幫呂布求情得不償失,所以說劉備是梟雄啊,人心看得透徹啊


別無選擇184


呂布,五原郡九原人,就是現在內蒙古包頭。

三國時代名揚四海,稱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最初是刺史丁原的部將,跟隨丁原進軍長安後,董卓利誘其殺死丁原。投靠董卓後,與董卓發誓為父子。董卓性格急躁,做事情不顧後果,曾因為小事欲殺呂布。加之呂布與董卓侍妾私通,內心不安。

司徒王允因此遊說呂布,呂布再次反戈一擊,刺殺了董卓。


董卓部將李傕等人攻佔長安,呂布帶人從武關逃走去投奔袁術,袁術認為呂布人品有問題,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拒絕接納呂布。

呂布轉而投奔袁紹,與袁紹一同擊敗張燕的軍隊,呂布需索無度,讓袁紹很不滿,於是呂布再次拋棄袁紹去投奔張揚。

此時,曹操攻打陶謙,呂布聯合張邈陳宮等人趁機攻打曹操的老巢。被曹操擊敗後,呂布逃亡徐州依附劉備。

劉備與袁術發生戰爭,呂布藉機偷襲了劉備,反客為主,佔領了徐州。然後來了個轅門射戟,又涮了袁術一回。


其後,呂布再次聯合袁術攻打劉備,曹操藉機加入混戰,最後生擒了呂布。

從呂布的主要經歷看,的確是反覆無常,唯利是圖,翻臉比翻書快多了。

據三國志呂布傳,遂生縛布,布曰:"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

呂布此時抱有僥倖心理,希望曹操能愛惜他的勇武而收留他。


劉備冷冷淡淡的一句話,曹操隨後殺了呂布。

假使劉備在此時為呂布求情,勸說曹操以呂布之勇而收留他,曹操會怎樣呢?

曹操一樣會殺了呂布的,因為曹操對呂布有清醒的判斷,並不會聽了劉備的勸說就收留呂布。

據三國志呂布傳,陳珪欲使子陳登詣太祖,布不肯遣。會使者至,拜呂布左將軍。呂布大喜,即聽陳登往,並令奉章謝恩。陳登見太祖,因陳呂布勇而無計,輕於去就,宜早圖之。太祖曰:"呂布,狼子野心,誠難久養,非卿莫能究其情也。"即增陳珪秩中二千石,拜陳登廣陵太守。臨別,太祖曹操執陳登手曰:"東方之事,便以相付。"令陳登陰合部眾以為內應。

陳登勸曹操早點下手除掉呂布,曹操回答陳登說,呂布是個養不熟的白眼狼,你陳登看的很清楚哦。

以魏武帝的聰明決斷,內心認定的事情,相信沒人可以改變。


所以說,在陳登去見曹操的時候,呂布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曹操必殺之。

陳壽對呂布的評價很對,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呂布這類人當時還有孟達之流,其後有李密之輩,反覆無常,唯利是圖,最後的結局都是身死名裂。


棒棰島的棒槌


謝謝頭條家的史先生的邀請!前幾天回答了《白門樓呂布被俘,劉備為什麼不為呂布求情》,今天回答題主《白門樓呂布被俘,劉備如果為呂布求情,曹操還會殺呂布嗎?》,雖說這是一種假設,但依曹操當時所處的環境形勢和勢力。我認為只要劉備不說呂布壞話,更不用劉備為呂布求情,曹操是不會殺呂布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曹操東征呂布時,他的周圍還有許多非常強大的軍閥割據勢力,如袁紹,袁術,孫策,劉表等人。曹操的各方面勢力還沒有後來那強大,曹操有統一天下,消滅群雄的大志,而此時正是缺少英才之際,以呂布的勇武和聲望地位,曹操是不會殺他的。曹操對呂布用刑是縊死而不是斬殺,這一個充分說明了呂布的地位。二,呂布被俘後,願意投降曹操,並表示做騎將,甘願聽曹操驅使,何患天下不平。曹操在勢力還不強大,天下敵對勢力還很多的情況下,冒然殺死一個願意投降,而且又是聞名天下的人,這對曹操以後征服天下英豪是非常不利的。投降是死,拼命抵抗也是死,也許後者還有生存的一線希望。殺呂布無疑是弊多利少,哪怕曹操收降呂布,而不用他也是一條上策,讓他終老一生。象劉備對馬超那樣。三,呂布的死是曹操頭腦發熱,也是對劉備的尊重,我認為曹操事後一定很後悔的,但這隻在他的內心深處,表面上他是不會說出的。因為這有損他的英明形象,正如他錯呂伯奢表面不後悔,赤壁之敗,怪郭嘉早死。這就是曹操的性格特徵之一。曹操殺呂布後,除了劉琮是投降,其他有許多割據勢力都是抵抗到底,這是不是與曹操殺呂布有聯繫?特別是劉備和孫權在赤壁之戰中,是不是受到呂布之死的啟迪,拒不降曹。我認為這些多少是有影響的。以上是史事顯微鏡的觀點,歡迎大家評論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