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中國式管理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曾仕強儒道易行

傳播聖賢智慧,弘揚道統易學文化!踐行中國式管理!敬請關注儒道易行!

曾仕強:中國式管理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全文共1317字,深度閱讀需7分鐘,受益終生|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歷程,正如孔子說:“修己以安人。”正是中國式管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管理者先把自己修養好了,再去安定員工,使他們身安心樂,而又安居樂業。這樣的管理,看似簡單,實際上並不容易。因為孔子說:“修己以安百姓,堯舜猶病諸!”堯舜是孔子心目中的最佳管理者,但是談到修己安人,恐怕連堯舜都未必能夠完全做到。

曾仕強:中國式管理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管理的目的為什麼在安人呢?

任何機構,對於成員的要求,不外乎“忠誠”與“肯幹”。教育普及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次要的則是“知識的成長”,但是它們只能促使成員“能幹”(人有其才),仍然不能肯定成員“肯幹”(人盡其才〉,因此還需要管理。沒有良好的管理,成員徒然擁有優異的才能,也未必就肯充分發揮。

肯幹的人,如果缺乏“忠誠”,對於機構的危害,遠較那些不能幹、不肯幹的成員為大,因為不能幹的人,即使存心為害,由於能力的限制,其害不可能大;不肯幹的人,在機構內通常不容易獲得上級的信賴,不可能擔當真正重要的工作,也就不能夠深入瞭解,不易擊中要害。惟有能幹又肯幹的人,才比較有機會假冒忠誠,造成“所謂忠不忠,所謂賢不賢”的假相。一旦為非作歹,興風作浪,那才真是夠受的。

這就是中國人選拔人才的標準,會訂為“第一等:有德有才;第二等:有德無才;第三等:無才無德;第四等:無德有才”的緣故。

許多人儘管無才,卻憑著品德良好而居於高位,可見忠誠的深受重視。成員對於機構的忠誠,甚至於對機構負責人的忠誠,時至今日,仍然是大多數中國管理者所特別關心的。

員工的“肯幹”,表現在增加能力,提高群力,產生合力,發揮潛力。成員的“忠誠”,顯示在促成同心,增強向心,堅定信心,引發忠心。這兩者結合起來,便是不斷提升的生產力。成為所有組織機構,共同追求的目標。

我們循此尋根,不難發現員工不肯幹,主要原因即在不安。通常我們所採取的措施,只有更增加其不安,結果使員工更加不肯幹。這種“惡性循環”,我國先哲早已論及,我們豈能掉以輕心!再說忠誠,員工初來乍到,未有不忠誠的(極少數的諜報人員,另當別論)。不過時間一久,便有經得起考驗的,亦有經不起考驗的。形成有忠有不忠,而“忠”之中,又有

“真忠”與“偽忠”。

我們也不妨深入瞭解其成因,當能體會孔子所說“安無傾”的道理。組織機構之內,惟恐上下不能相安,能夠相安就不會有傾覆的現象。不明事理的管理者,常常運用許多自身就不光明正大的手段,來監督和逼迫員工,希望維持其忠誠。殊不知道這些手段,只會帶來更多的不安,使員工越加不能忠誠,也不願意忠誠。成員能安,即能肯幹而忠誠,亦即能不斷提高生產力。使聚訟紛紜、長久以來始終不得解決的“人”與“業績”之間的難題,獲得根本的解決。

果真如此,管理的最終目的在安人,應無疑義。

曾仕強:中國式管理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但是,何以員工能安,即能肯幹而忠誠呢?原來“安”是人生的根本要求,不獨員工有此需要,管理者亦有此需要。

中國人的“”字,無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都在講求人們逐漸提升到更高一層級時的“安”,能安即是滿足需要,當然肯幹而忠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