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如何建設糧食產業強國

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納入糧食產業經濟統計的企業2.2萬戶,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9萬億元;有8個省份糧食產業銷售收入過千億元,其中山東達到4000億元,安徽、江蘇、湖北、廣東4省超過2000億元。

糧食產業基礎性強,覆蓋面廣,既在穩增長、穩就業中發揮重要作用,也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點領域。近年來,我國各地努力構建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堅持從市場需求出發,優化糧油產品供給,促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1.由增產導向轉到提質導向,實現“優糧優產”

初秋的黑龍江大地,稻穀飄香,糧貿繁盛。在黑龍江省五常市喬府大院現代農業產業園萬畝稻田裡,稻穗已泛黃。“基地20萬畝稻田分歐盟有機、中國有機、綠色種植和鴨稻種植幾種。你看這片鴨稻田一點農藥、化肥、除草劑都不用,去年鴨稻拍出了每斤216元的價格,是普通大米價格的十倍。”喬府大院現代農業產業園總經理李志禹說。

為保證品質,五常市建立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組建五常大米網,完善五常大米防偽溯源服務體系,實現大米從“種收儲加銷”全部納入監控管理體系。

“消費者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瞭解大米的全部信息。我們按照嚴於國際高端大米標準,對五常大米從良種繁育、浸種催芽、育苗插秧、收割倉儲到加工銷售的27個流程99道工序,逐一細化,制定出種子、環境、種植、投入品等八項標準,建立五常大米標準體系。”五常市農業局局長伊彥臣說。

好糧食首先是種出來的,優質糧源是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在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下,我國糧食產區努力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

“優糧優產”,立足優勢突出特色是前提。山西省以“山西小米”區域公共品牌為引領,突出打好“優質”“特色”兩張牌,引領全省特色糧食產業發展;廣西發揮“一帶一路”重要門戶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香米生產,市場反響良好,收購價比普通晚秈稻平均高45%;湖北福娃集團、遼寧鼎翔米業、五常喬府大院等企業發展“蝦稻”“蟹稻”“鴨稻”,效益遠高於普通產品。

“各地要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向市場緊缺產品調,向優質特色產品調,不搞‘大而全’,力求‘專而精’。”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務鋒指出。

2.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實現“優糧優購”

作為東北地區調減玉米後改種的主要品種之一,大豆的種植效益直接影響到種植結構調整優化的可持續性。

提升品質、拓展銷路、延伸產業鏈……在當前大背景下,黑龍江省農墾九三管理局從供給側入手,打破價格天花板,保護種植戶收益。

“今年,我國大豆生產呈現出‘面積擴、單產升、總產增’的局面。”九三管理局副局長張宏雷介紹,國家提出調減“鐮刀彎”地區籽粒玉米種植時,當地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逐漸調增大豆、雜糧、高效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為了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我們不僅僅要想著怎麼種,更重要的是想著怎麼賣出去,而且還要賣出應有的價值、賣出高價、賣出效益。”

好糧食賣得順暢,賣上好價錢,才能讓種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和積極性。

張務鋒指出,要實現“優糧優價”,市場化收購要更多“唱主角”。東北地區實行玉米“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後,市場配置糧食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改革效果好於預期。以黑龍江省為例,開展玉米市場化收購的企業有1800多家,2017年新產玉米上市後收購價格同比增幅超過20%,專用品種價格明顯好於普通品種。

今年,國家有關部門調整完善了最低收購價政策,市場化收購比重明顯增加。近期夏糧收購中,受多重因素影響,優質小麥價格走高,釋放了優質優價的市場信號。

“今後,還將穩步推進糧食收儲制度改革,鞏固玉米‘價補分離’市場化改革成果,進一步完善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優化執行預案和具體操作辦法,健全糧食價格市場形成機制。”張務鋒表示。

專家認為,實現“優糧優購”,還應當發展國際大糧商,開展糧食貿易合作,統籌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要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重點,深化互利合作,健全多邊多元、穩健可靠的糧食進口格局。

3.立足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實現“優糧優加”

發展糧食產業經濟,離不開糧食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的蓬勃發展,更離不開優質農產品品牌的培育。

“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正是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重要路徑。”黑龍江糧食局局長朱玉文說,上半年,黑龍江全省糧食加工業主要指標增幅超過30%,糧食資源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經濟優勢。

不僅僅在黑龍江,近年來,湖北省也打響“荊楚大地”品牌,促進了優質稻穀、小麥加工業轉型升級。糧食產業的融合發展,正在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形成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優糧優加’不是過度加工,不能片面追求精細。糧食過度加工不僅使營養成分大量流失,而且造成了糧食資源的巨大浪費。要加快推廣糧油產品適度加工,合理控制精度,提高出品率,最大程度保存營養成分,引領科學消費、合理消費、健康消費。”張務鋒說。

專家建議,培育優質糧食品牌,要多措並舉“增品種”,改造提升“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大力發展綠色、營養、健康的糧油產品,增加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產品供給。要高點定位“提品質”,要聚焦發力“創品牌”。挖掘糧食文化元素,精心打造區域品牌,帶動企業品牌創建,提升品牌美譽度和社會影響力。

來源:《光明日報》(2018年8月22日 08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