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皇家私塾典籍學中國字——「桃」

現今,學生們自小學的語文,有詞性、語法、句式結構,卻沒有古代文學內涵,看見一首古詩,能夠讀懂字面意思就不錯了,古人常引用的典故“桃花浪”,卻一無所知。

今天,我們來跟著皇傢俬塾的書本,重新認識中國字:

跟著皇傢俬塾典籍學中國字——“桃”

《括地圖》:“ 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鷄,日照則鳴。”

當然,這是傳說。不過,早在公元前十世紀左右,《詩經》中就有“園有桃,其實之淆”,即"餚其實":吃它的果實。

跟著皇傢俬塾典籍學中國字——“桃”

春暖則花開,桃花流水鱖魚肥,一片美色美景美味的世象。盛唐時期之極致美味,定是以葫蘆醬、桃花醋、照水油,細細烹調而得。

而產於甘肅琴湖池的桃花鹽,色如桃花,隨月亮的圓缺而盈縮。

跟著皇傢俬塾典籍學中國字——“桃”

黃河水二月、三月,又值桃花盛開,名為——桃花水,即春汛。

因春天,既有雨水,又有消融後的川穀冰川,於是眾流彙集、波瀾壯闊:“三月江水闊,悠悠桃花波。”

傳說桃花浪起,江海之魚集聚龍門下,爭躍龍門,盼化為龍。

後人遂以“桃花浪”比喻春闈:“ 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拾遺記》曰:“磅磍山去扶桑五萬裡,日所不及。其地寒,有桃樹千圍,其花青黑色,萬歲一實。”

相傳,有一座磅磍山,距離東方五萬裡,那裡天氣寒冷,有上千株桃樹圍繞山邊,其花青黑色,歷經萬年才結出桃子。

‘灼灼’的桃花之豔后,就是甘甜可口的桃子。不過,關於桃子,古人也有不一樣的傳說:

《本草》雲:“梟桃,在樹不落,殺百鬼。”

傳說歷經了寒冷的冬雪,仍然沒有落下的桃子,風乾後懸掛樹上,如梟首之狀,故名梟桃。

《本草綱目》:“蜀後主有桃核杯,半扇容水五升,良久如酒味可飲。”

原來,以桃核作的杯子,盛水後,放置良久,水能有酒味?!

漢代流行方士之術,《淮南萬畢術》:“取蒼石四枚,及桃枝七枚,以桃弧射之……故無鬼殃。”

古人認為桃樹枝條可以驅鬼魅,桃弧,桃木製的弓。

《本草綱目》:“桃橛,人多削桃木釘於地上,以鎮家宅,三載者尤良。”

桃橛,即桃木樁,舊時多用以辟邪。

而桃枝削薄後編織的席子,被視為席中佳品,名桃枝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