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三公的袁紹是如何一步步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今天小編給大家見一下三國真正的官二代袁本初同學,這個人讀三國的小夥伴都很清楚,家世顯赫,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要說能奪取天下豈不是易如反掌,可是就是這麼好的資源愣是讓他搞得稀爛?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今天隨著小編的思緒來見識一下這位袁大公子的敗家史。

四世三公的袁紹是如何一步步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袁紹(?-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四世三公的袁紹是如何一步步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袁紹雖是庶出,但能聚人,再加他身世顯赫,很多人願意與其交往,於漢末快速統一北方,成為當時的最大軍閥集團,擁有冀、青、幽、並北方四州。文有田豐、沮授、審配、逢紀、郭圖、許攸等絕頂謀臣;武有勇冠三軍的顏良、文丑、張合、高覽等能人武將,可謂文武兼備。鼎盛時期,袁紹擁兵百萬,糧草充足,然而在官渡之戰中卻輸給了兵力不到自己十分之一的曹操,並且是一敗塗地再無翻身機會,最終吐血而亡。

小編在這裡不得不佩服郭嘉,他在當時就準確的分析出了袁紹的十大敗因,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網上查找。曹操對其評價如下“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見小利而忘命,幹大事而惜身,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

四世三公的袁紹是如何一步步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一、謀臣誅於內,兵革疲於外。

人才都是有自己缺點的,主要是看君主之心胸和信任。其謀臣田豐性格剛直,然眼光深遠,慮事周全。這樣的一個人才,在官渡之戰前,勸阻袁紹不要發無名之師,結果惹怒袁紹被下獄,後袁紹兵敗羞見於田豐而令其自盡。可見心其心胸之狹隘,可能袁大公子心胸小的跟個芝麻差不多。沮授河北名士,計謀百出,隨軍官渡時以慢軍之罪囚禁于軍中,後拒降被曹操所殺。曹操評價:“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這些智謀之士,不但不採納其謀,反被誅殺,可見其愚也。

常年興無意之兵,無論是白馬坡顏良被殺,還是文丑被誅,皆為無意義的用兵。而且袁紹繁禮多儀,每次出征皆講究排場,勞民傷財,豈能不敗。

四世三公的袁紹是如何一步步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二、自身性格外寬內忌、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反覆無恩。

殺田豐就足以看出袁紹看起來寬仁但其實心胸是何其狹隘。早在荀彧向曹操提出狹天子以令諸侯的計策之前,沮授已向袁紹提出過這樣的戰略方針,可他一口否決自以為是,想另立新君劉虞,致使曹操佔得先機。諸如此類剛愎自用的蠢事還有很多,小編不一一贅述。徐州危機時,劉備遣孫乾去袁紹處求救,袁紹聚文武商議,不管哪個謀士提出的方案他都覺得有理,最終也下不定主意。他反覆無恩,不管你以前多大功勞,只要聽到你不好,不論黑白,皆以喜好行事。

四世三公的袁紹是如何一步步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三、對政局缺少敏銳的洞察能力,軍事上狐疑慢怠,不分輕重緩急。

白馬之戰前,田豐沮授都不建議出兵,一是兵出無名,二是局勢穩定曹操沒有破綻。可他對完全不考慮貿然出兵,損失顏良文丑等大將不說,使得河北民眾更加疲憊。劉備第二次求救於袁紹時曹操正興兵討徐州。許都空虛之時,他卻以小兒病重為由拒絕出兵,田豐苦勸無果,仰天長嘆:天予時不取,機不可復得,誠為可惜!又一次錯失了一舉殲滅曹操的良機。

最後在天時不佔優勢的前提下發動官渡之戰,兵敗勢危,途中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率八百騎逃回河北。經此一戰再無力與曹操抗衡,失去了奪取天下的機會,使得曹操統一北方,成為最強霸主。如果曹操和袁紹換個位置,可能都不會出現三國紛爭的局面。本是一手好牌最後打得稀碎,讓人唏噓不已。

文不加點一孔章,歷史長河論短長,歡迎大家留言交流探討點贊,我是雲羽軒,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