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年輕的我們會遠離自己的理想?

01

某天晚上,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我們工作和學習是為了什麼?為了每天朝九晚五,等待週末的到來?為了有足夠時間看電影玩手機?

有人也在網上提問:目前的工作夠溫飽,不缺吃穿,放假還能出去旅個遊,可依舊覺得沒有“幸福感”,是否應該考慮換個工作?

為什麼年輕的我們會遠離自己的理想?

我仔細思考了下,這些個困擾與應該與金錢無關,而是我們會在某一瞬間意識到目前的生活未不是我們想要的狀態。我們缺乏熱忱,而這個熱忱有個很熟悉的名詞----理想。

理想是多麼熟悉而陌生的名詞,上一次談理想還是在初入大學的時候。

大學開學的時候,輔導員會讓大家自我介紹,說說自己的理想。那會兒,老劉是我們班裡最安靜的一個人,性格也比較內向,基本不參與大家的談話,只是默默的聽著大家談天論地。

當他站在講臺上說自己的理想的時候,他大聲的說,“我想要當一名出色的演說家”。此話一出,瞬間招來了同學們的鬨笑:“洗洗睡吧,天還沒亮”。

然而老劉面色堅定的看著大家,對我們的鬨笑置之不理。後來,我記得有一次在班級上表演小品節目的時候,可能因為過度緊張,他當場啥都說不出來,急的滿頭大汗。

然而,當畢業那年聚餐的時候,老劉可以拿著麥克風在臺上侃侃而談,風趣而又自信。這讓我覺得世界變化太快,我還在活在昨天的記憶裡。

理想並非遙不可及,我只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放棄它了而已。

02

朋友圈 裡有一部小短片,是Prince Ea 演講的 《每個人都會死,但不是每個人都曾活過》, 在裡面Prince Ea提出了一個的觀點:

“大多數的人,其實並不是害怕死亡,而是臨近人生終點時才意識到,自己從未真正地活過。”

片中提到,醫學機構做過這樣一個研究,他們詢問了一百個在醫院奄奄一息的老人,自己這輩子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為什麼年輕的我們會遠離自己的理想?

老人們幾乎所有的回答不是後悔自己做過什麼,而是自己沒做過什麼,沒冒過的險,沒有追求過的夢想。

人生的遺憾莫過於是我們本可以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卻選擇放棄。也許我當初堅持一下,就不會與更優秀的自己擦肩而過。

當我發現自己的理想沒有實現的時候,再多的藉口也掩蓋不了一個事實--------放棄理想,要麼是慫,要麼是懶。

03

事實上很多人都喜歡做差不多先生。工作差不多,談不上喜歡不喜歡;戀愛差不多,說不上愛不愛;點菜的時候說隨便,吃什麼都可以。

我滿意現在的差不多生活節奏,但是總有一些夜晚,我在床上輾轉反側的,會感到一陣熱血沸騰,大腦裡一片興奮,彷彿是某個使命在召喚我。然而第二天,我又變成了差不多先生。

在生活中,我會去關注、崇拜一些企業家、明星,因為他們活成了我想要的模樣。

所以為什麼會遠離自己的理想,做不到自己想要的?我想來原因大概有兩點:

1. 沒有勇氣,輕言放棄

沒有勇氣為理想踏出第一步,所以我們站在現實的人生旅途中,遙望遠方的理想,與自己漸行漸遠。

為什麼年輕的我們會遠離自己的理想?

2. 自作聰明,害怕吃苦。

我們的苦不在於體力活繁重,不在於沒有休息,而在於早上起不來,晚上睡不著,拿起書就困,放下書只想玩。我們喜歡去高估風險,低估自己的能力。

現在,我們的身體不缺營養,而精神往往脆弱無比。

04

學會以理想為起點,而不是終點。

事實上,我們往往容易把幻想定位成理想,很不切實際。比如,人生理想是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遠比定位成為xx首富來的靠譜。

然而現實中,我們只把目光聚焦在比爾蓋茨、巴菲特或者馬雲這些最頂尖的一批人,卻忽視周邊那麼多次級別的成功者。所以,我們很容易在嘗試失敗之後,就放棄理想。

現實告訴我,我只是普通人,沒有主角光環,更不是智商高達200的天才。我需要制定一些看起來容易搞定的目標。

為什麼年輕的我們會遠離自己的理想?

比如我會把現階段的理想定位是多一份收入,而不是實現財務自由。財務自由是我的終極夢想,可能一輩子都做不到。

所以為了實現多一份財務收入,我應該想清楚:

1、現在什麼最賺錢? --- 銷售產品、做家教、寫文章投稿等等

2、是否持續有意義?----都可以,關鍵有產品或者核心技能

3、如何做到?-----付出行動,學習知識

以我的一位大學朋友阿峰(化名)為例,他當時的方法我覺得很好,可惜那時自己不以為然。現在想來,人與人會拉大差距,不在學習能力,而在於思維方式,要以理想為行動起點。

  • 上大一時,阿峰就認定自己得早點上班賺錢,不準備出國或者考研。

  • 大二時,他對我說在本專業實在沒有有興趣。於是他,就開始準備簡歷,沒錯,大二就準備。對照網上優秀的簡歷模仿寫,當然那會他自己的簡歷就只有乾巴巴的幾條,完全比不上別人。

  • 大二大三時,他有計劃的逐項填空,缺英語就學英語,缺社團經驗就補社團,缺實習就找實習,缺獎學金就拿獎學金。

  • 大四時,他簡歷已經堪稱模板,要啥有啥,特別全面。

  • 最後,當我還在投簡歷的時候,他已經收到很多offer。

他的方法,我覺得對於一步步完成自己的理想,特別實用接地氣。

在青春歲月裡“麻木而死”,而在七十歲埋葬,應該是最大的悲哀。我可以抱怨十年前的自己,但不想要十年後重演。

我希望自己保持學習向上的熱忱,讓自己內心豐盈,讓自己的血肉更有溫度,讓自己更加從容的面對這個世界。

------End----

我是龍之語007,感謝大家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