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靈|散文:美麗的馬楠石林

李文灵|散文:美丽的马楠石林

李文靈:下崗工人,曾在《國防戰士報》《春城晚報》《雲南日報》《昭通報》《永善文學》等發表小說、散文、詩歌等。在榮寶齋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書法系列叢書四十六部。有書法作品在《北京文學》《書法報》和國家大型展覽會發表、入展、獲獎。

李文灵|散文:美丽的马楠石林

美麗的馬楠石林

李文靈

那天我們坐中巴從永善縣城出發,一直往上走,中巴車像飛機在雲中輕快飛行,窗外是一望無涯的雲海,靜謐縹緲,游魚澎湃。時而綠草茵茵,羊群穿行,時而花氣襲人,牛馬悠揚。儘管馬上要到白露,沒有絲毫秋天的蕭殺,窗外花草依然那樣繁茂,令人目不暇接。兩個多小時到了馬楠鄉的老鄉政府,再從馬楠到冷水村,約半小時左右車程,就到了馬楠鄉冷水村石林。公路非常好,苗寨就在公路邊,從陰河四社的苗寨出發,到石林,需要十來分鐘,映入眼簾的是爭先恐後從樹林或雲層裡竄出峰尖的石頭。

永善馬楠石林的面積究竟有多大?說好多公頃好多畝好多平方公里,有些人不一定弄得明白,按照苗族小夥子給我們介紹的,早上出門,雖然這片石林都很集中,晚上回家,他也不敢保證都看完了。

永善石林在馬楠鄉冷水村,一個高寒貧困落後的少數民族村,海拔2250米,呈“一個盆子四面坡”盆地地貌。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質地貌,與馬楠萬畝草場、無數溶洞構成了雲上草原,霧中石林的自然景觀。這裡既無賓館,也無飯店,這裡只有日出而耕,日落而歸的少數民族,這裡只有苗寨的歡歌,裊裊炊煙,悠閒的羊群。走了幾分鐘我突然想起我的包還掛在苗家門前的樹上,駐村副鄉長說,你就放心,寨子裡的人不會拿你一絲一毫的東西,苗族同胞是寧肯餓死,也不會拿鄰居一個洋芋的。是的,馬楠的苗族老鄉很多是門不閉戶的,有的甚至就沒有門。記得前年我和縣團委到鄉街上義務寫春聯,一個隊長說:你家門都沒有,要春聯來做什麼?這苗族大爺說,我就喜歡他寫的這個字,我就喜歡這個紅色的紙;他由衷的感謝今天的幸福生活,臨時自己作了一幅對聯,不押韻、不對仗,我給他減掉兩個字,上下聯字數才算相同,橫聯我一個字都改不了,我義務書寫的春聯,不下萬幅,但從來沒寫到過橫聯是五個字的,他說橫聯就是“鄉政府萬歲”。前久我看到著名作家段瑞秋的《時間飄蕩》,她到過馬楠,她直接採訪過一個村子的婦女,這婦女沒去過縣城,不知道昆明,更不曉得有北京,她約三十來歲,卻不知道自己的年紀,只知道是蕎麥花開的時候生的。在這些淳樸苗族兄弟的眼裡,鄉政府就是最厲害的、最有用的、最高的權力機構。永善馬楠,就是這樣一個貧困而美麗的人間淨土,這裡住著一個古老的民族,一顆等待發掘的高原明珠。

進入石林的第一印象是遍地是黑綠黑綠的石木耳,這是一種珍貴的食材,村副支書說:這裡苗族老人傳下來的規矩,進入石林撿石木耳,不許大聲說話,否則你撿的石木耳是洗不乾淨的。我一時納悶,難道我家先人闆闆李老師比我還先?他老人家來過這裡?在他的《夜宿山寺》裡不是明明白白的說了“不可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讓你採的石木耳洗不乾淨,不是隻有仙人才能懲罰那些高聲喧譁,大大咧咧,素質差的人嗎?凡人誰有那麼大的本領?苗族同胞的樸素語言裡,故事傳說裡,傳統文化裡,天衣無縫地與我們祖先的思想,如出一轍。

經過一片褐色的蕎麥地,鬆軟如棉,地裡野蕎花混同泥土發出陣陣清香,沁人心扉。村主任說,這野苦蕎花在不同的地方,花的香味也不一樣,只有長在這裡的最香最安逸。村主任和支書話都不多,但他們說一句,就像這裡的石林,都有他獨特的信息能量;不是嗎?相同的香水,灑在不同的美女身上,散發出的香味,你細細的玩味,它的香味就完全不同。到了冬天,苦蕎花消失了,我們腳下踩著的,是千萬年的腐殖土,在這裡面有說不清的植物,它們生了死,死了生,生生不息;天上紛紛揚揚的雪花或濛濛細雨與特有的溫度與土壤結合,土地發出絲絲熱氣,潤育的香味更獨特也更芬芳,這樣的清香,用語言就無法表達。

我們在毛毛細雨中進入石林,說是毛毛細雨,其實這比毛毛細雨更細更柔,似乎感覺不到,但的確在下雨,潤物細無聲,應該就是這種感覺。白居易說唐明皇好色,日夜想找個絕代佳人;統治全國多年,竟找不到一個稱心如意的人,久久不能釋懷,楊家有個女兒才長成,十分嬌豔,天生麗質,養在深閨中,外人不知她美麗絕倫,故說“養在深閨人未識”,永善馬楠石林就是這樣的。我們應該是第一批進入該石林的外地人。

如果說雲南路南石林是北方的故宮,那麼,永善馬楠的石林就是南方的木府;如果說路南石林是安徽的黃山,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這五絕著稱於世,那麼,永善馬楠的石林就是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樹奇、石美,依然天下一絕;如果說路南石林是花中的荷花,亭亭玉立,香遠益清,出汙泥而不染,那麼馬楠石林就是花中的牡丹,國色天香,雍容華貴,歷經風雨百折不撓依然矗立在風雨中;如果說路南石林是中國書法裡,大唐盛世中的顏真卿,那麼,永善馬楠石林就是貞觀之治的歐陽詢,它們並駕齊驅於世界藝術之林。

我近距離看到的是一排排沒放整齊的沙發似的石頭,我深處其中,有的可以露頭,有的地方我將手向天空伸直,外面也看不見;有的像搖椅,有的像兒童凳子,有的向下長長伸延,像一個個滑板,一個小石頭像害羞的小孩,緊緊抱住她母親的腳;這裡的石頭千奇百怪,讓人歎為觀止。再往前走,翻過荊棘,越過石坎,看見前頭的石頭像一個院牆的朝門,三個巨石像品字,碩大無比,透過門洞,看見遠處伸向門洞的幾縷紅色樹枝,在白色的霧中搖曳,像蘇州園林的借景,巧奪天工,我就在想,要是在朦朧的月光下,通過這洞口看出去,月光從這似門似窗的洞口伸進來,撫摸著你身邊的愛人,心情是何等的愜意,我駐足觀賞與瞎想,佳期如夢……嚮導給我說:李老師,我們慢慢的走,不是天黑了我們走不出去,是啊是啊,人生美景太多,很多美景、美事、美人、不得不忍痛割愛,一帶而過。穿過石洞,抬眼望去,濃霧中的石林時隱時現,高低起伏,大部分被雜樹擁入懷中,不能全裸呈現。一群驚鳥騰空而起,好一幅水墨畫卷。嚮導說要是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百鳥朝鳳,錦雞鳴春,彷彿置身鳥的世界。往前行幾步,抬頭仰望,迎面走來一頭犀牛,我吃了一驚,它高高揚起頭,哪長長的脖子,不得不讓人敬佩大自然的神奇,更讓人叫絕的是在長長的脖子上還有一個碩大的頭,頭上還有那世間歎為觀止的犀牛角,整個神態好像在期盼遠方的親人,也像在嚮往外面的世界,惟妙惟肖,背上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土壤,土壤上面植物枝葉茂盛,花團錦簇,縱觀整個形象,更像一個興高采烈要入洞房的新郎。它的腳下、身邊有許多凳子、沙發、躺椅,堅固牢實,不容撼動,一步一景,我簡直就看不過來。還有的像貓耳洞,一條條縱橫交錯的溝壑,就像一條條保家衛國的戰壕,我欣喜萬分,用一片樹葉,捲了一個喇叭,像躍出戰壕的勇士吹響衝鋒號,叫隨行用手機,給我來一個鏡頭,好回去發朋友圈。我們側身穿過怪石林立的巷道,聽見優美的泉聲像絃樂,在薄薄的霧中,在大小、參差、遠近不同的石林裡,還有遠處一座座延綿起伏的山峰,聽到流水在碎後重合,重合後再粉碎的山泉,是那樣的綿柔、委婉,人民常說的天籟,估計就是在這樣的自然環境裡形成的。雲潤千峰色,泉和萬籟聲。我們走了四十來分鐘,聽到四處這樣節奏不同,輕重有別的泉聲,這是馬楠石林的另一特色,這實際上不會有第二個,所以我給村公所寫了一副對聯:青山不墨千秋畫,流水無炫萬古琴。隨著溪流而上,滿眼是高樓林立似的石頭,正愁怎麼過水時,嚮導說,上去幾步就有一個天然的石橋。上天竟有如此妥當的安排,真是鬼斧神工,想的周到;這個巨大的石板就放在兩個石頭之上,就是橋樑專家精準設計的也不見得有這樣簡潔、實用而不失美觀。杜鵑花,山茶花,玉蘭花,燈籠花,哪些說不完的花,很多都走了,正醞釀明年的計劃。這滿眼的綠色在薄霧中歡唱,還有許多不知名的花朵在這裡留守,悄悄的綻放,等待冬季雪花的來臨,春天仍然在這裡久住而不言離開。嚮導說可惜我們來遲了,要是真正的春天,這裡的花更鬧熱,花叢中的石林更是楚楚動人。

一處兩三層樓高的石頭上,站著一顆不大的名貴樹種——紅豆杉,不知是哪位神仙種下的,更是石奇,樹稀,竟有人偷偷的砍伐了一顆大的,留下這一顆稍小的紅豆杉,它望穿秋水,不見有人撫慰,站到高處四處張望尋覓幫助,末梢的枝葉似乎有些失望的神情,好生令人心疼,從它整個身軀來看,它旺盛的生命力,似乎又有些不屑,顯示出一副瀟灑,自得其樂的模樣,是的,它們周圍就沒看見土肉,每棵小草都精神矍鑠,片片枝葉容光煥發,昂揚向上,將生命的手指扎進懸崖絕壁的石縫,石頭將紅豆杉鄭重地放在自己的肩上,它們團結互助,互相鼓勵,相依為命,和諧共榮,寒來暑往,飲自然風霜,吸天地精華,創世間奇蹟,給貪婪、自私、柔弱的人類以無限啟迪與禪意。

如今喜歡遊山玩水的人很多,可如此龐大的石林群在這個世界,誰見了多少?它耐寂寞于山林,持淡然於浮塵,與林泉共融,與錦雞共舞,不與塵世比躁名。所見到的石頭,似乎都經歷過九九八十一難,每個石頭都遍體鱗傷,有數不清的疤痕與彈孔,卻沒有一絲萎靡的痕跡,在這風雨中依然那樣剛毅挺拔;無論有多高,在它的身上,總有無數的植物,你看:在那個虎背熊腰又驕傲挺拔的石頭上,根藤亂竄,糾纏不清,像有人故意要將這石頭捆紮起來不讓它散開,縱橫交錯,圓周旋轉,巧妙穿梭,牢固結實,看來大自然也有多此一舉的時候,可是從美的角度來看,卻有極度的動感,有中國畫攢三聚五和線描之趣,這裡有許多石頭都用這樣的捆紮,或密或疏,或緊或松,錯落有致,恰到好處。根藤上有的葉子是紅色的,有的葉子是黃色的,大部分是綠色的,在眾多的綠葉中,有那麼一串紅色葉子隨藤穿過,自然靈動,像一隻巡遊的蜈蚣,更像一幀特意鑲嵌的圖案,意境呼之欲出。在這綠、黃、紅中,相符映襯,對比強烈,各得益彰,妙趣橫生,無言的美,令人神往,嘆自然的神妙,翩翩遐想。在地上看到那顆高高的松樹,紮根在這碩大而姿態優美的石頭頂上,這石頭菱角分明,骨感極佳,松枝線條優美,我說好像敦煌壁畫的洞中飛仙,隨行劉老師說像我們火箭部隊嚴陣以待的大國重器,有人說像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幟,高老師說更像國畫家的神來之筆,我們站在石下仰望,著眾說紛紜;松樹的背後像是故意無窮的留白,有天馬行空的遊弋,有鯤鵬展翅的淋漓,一隻紅嘴野雞從松樹旁邊飛過,樹枝隨風搖曳,婀娜多姿,我的心靈再次被滌盪;這畫面像空谷中的幽蘭,簡直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至高境界。聽見潺潺流水聲,我精神倍爽,飄飄欲仙,我仰望天空,透過紅葉,穿過鬆枝,看到空白的天空,像國畫暈染開的留白意境;一群鳥兒的飛翔也靈動飄逸,在虛與實的對比中,計白當黑,達到一種空靈悠遠的意境,感嘆天公的造化。

溼潤的霧夾著看不見的細雨,親吻我粗糙的面龐,感覺我更年輕了,這裡是天然的氧吧,天然的潤肺潤臉室,人們用的什麼潤膚保溼,在這裡都是多餘。這成群結隊的石頭,有的像天真爛漫的小孩,有的像持成穩重的長者,有的像朵朵盛開的蓮花,有的羞羞答答猶如含苞待放的玫瑰,有的像從山那邊悄悄游來突然昂起頭的巨龍,有的溫柔得像一隻小白兔,高高站立的那個石頭像即將消失殆盡的民雕,有的像故宮華貴的飛簷,有的像出土的瓦當整齊排放,有的又熱情擁吻,有的簡直就像在追趕林中的野獸,有的給人的感覺就像冬暖夏涼的苗家草屋,有的像寶劍出鞘,有的像戰士站崗;它們好像都在互相守望與顧盼,很多很多石頭是什麼都不像,要遊覽的人根據自己的經歷和閱歷去想象,這就是大自然的玄妙,大自然給人類開發智力的絕妙之處。

空,即是色。無,即是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個約兩層樓高的石頭,一樓與二樓之間,有無數的小石頭,像人工砌進去的磚頭,有的二壓一有的三壓二,不一而足又疏密有致,整齊一週,更讓人稱奇的是,為了安全,神仙姐姐又用無數藤條將這些石頭加固,好讓二樓那個碩大無比的石頭更加穩當、紮實。為什麼要用根藤將它約束,沒有也不會垮塌,放開它也不會跑,何必要那麼多裝飾的線條,原來這是神仙姐姐放在這裡的三明治,是她的美餐。

朝前沒幾步,看見兩個石頭,頓生憐憫之心,一個石頭高高聳立,玉樹臨風,好一個石中美少女,卻將頭扭向一邊,另一個虎背腰圓,健碩敦獨,像猥瑣祈求的少男,看少女石似有老死不相往來之心,而少男卻情真意切,孜孜以求。這片石林寬處可以跑車,密處只能側身而過,人們在世間橫衝直闖跋扈慣了,突然遇到前後或左右有堅石夾擊,立刻驚醒,道路太順暢時,不要忘乎所以,有時需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側行,看嘛:幾處懸在頭上的石頭,似有下墜之感,驚心動魄,頓覺警鐘長鳴。駐村副鄉長趙振東說,沒必要擔心,幾千年歲月,無數地震搖晃,它們穩如泰山。

石林在這原始森林裡,石、樹、花草、泉水都不能切然分開。

這裡隨處可見一種似藤非藤,似樹非樹的植物,有的有一人多高,它從甲地生長,從乙地三米或兩米三十、五十公分也不論,只要高興,隨時插入芳香、肥沃、豐腴的土中,那份酣暢淋漓的執著,似弓似弦的美姿,讓人佩服自然的魅力。當地人叫它倒插土。據說它有壯陽的功效,看它那陣勢,不壯陽真是浪費了。林間還有許多帶刺植物上結的果實是紫色的,清香撲鼻,酸甜適口,遺憾的是我們來晚了,要是提前一個月或半個月,還可以省下飯錢。

愛上馬楠石林,得天地靈氣。這片石林不是東一個石頭,西一個石塊,上天知道大家都時間緊,讓你踏進石林忘記石外的世界,故而精彩不斷,好石連連。這些石頭像懷素的草書,既有動感,也有節奏,痛快的在這石林中享受這潔淨的空氣,聽鳥蟲吟唱,看白雲將石頭擁抱,觀灰石頭將雲朵分開,有樂不思蜀之感。走過一片瘦漏的石林,遠遠的又聽見淙淙的泉聲,繼續前行,只見一個巨大的石縫,石縫裡早擠滿了雜草,屏聲靜氣聆聽這美妙的樂聲,石縫的盡頭有如白駒過隙的流水,流水聲通過這個巨大猶如擴音器的石縫更增音效,山雀隨著泉聲,時而唱著婉轉的和聲,時而喜鵲在樹枝用翅膀打著強烈的節拍,時而馬百鳥盤旋在石頭的頂峰,石林與群山,似乎都隨著這聲音動了起來。這泉聲、鳥聲盪漾在心間,有提琴的優美,鋼琴的節拍,輕重得宜,讓人迷戀;抬頭看見石頭上嬉笑的花草,靜立的樹木,雲霧在石頭與花草樹木間濃淡相宜,令人回味無窮。《周禮·考工記》中說:“石有時以泐,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此天時也。”在這裡體現的很充分,有的石頭就層層疊疊,似一摞一摞堆碼起來厚薄不一的圖書,那書與書之間的皺褶,像天然綢緞更像精心雕琢,或粗或細,渾然天成,有的書像突然伸出的手臂,像要給人遮陽避雨,有的石頭不僅只遮天空,還將三面擋住,好讓老人小歇,年輕人避嫌。

這裡的泉水一年四季不斷的,還能隱隱聽見地下陰河轟轟流水聲。人在雲中過,水在鞋邊流,好似人間仙境。我們踏著鬆軟的小草,走過深深的石巷,隔石望去,面前一片石頭像叢林,又像滄海巨浪,揚起征帆,一個拔地而起的巨石真像浪花中的船帆,遠渡碧海藍天,不由得想起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壯麗景色。

夏天外面酷暑難耐,這裡花團錦簇,仍然是蜂鳴鳥唱的春天。我們走著走著,只顧欣賞高大的石頭,忽略了身邊掛在樹上的青苔,這青苔只能在這高原的原始森林裡才有,它水汪汪的碧綠,像少女長長的頭髮,有的一絲一絲的,散發出青春活力,有的密集成片,一塊一塊的高高的掛在樹上,嬌嫩柔和,溝邊凹處的樹上隨處可見,每棵樹都被它們緊緊的裹著,這才配叫綠樹,枝條上多餘的便掉了下來穩穩的掛在樹梢,像用碧玉做成的旗子,寬窄不一,長短各異,鮮嫩可愛,厚的綠得發黑,薄的透明發亮,藍亮藍亮的溫潤如玉,簡直美極了,我好想伸出舌頭舔舔它們,甚至直接把它咬來吞下。低處的石頭也被它們包裹著,從石縫裡沁出來的水都好像是綠的,這才配叫綠水青山,我情不自禁用我的臉去捱了一下吊在樹上水靈靈的這高原森林的青苔,似乎沾到了仙氣,頓覺臉上清爽然後舒展,全身通透輕快,心曠神怡(請原諒我的忘情,讀者諸君莫學我,下不為例)。

諸多情懷與苦楚像這風中的雨,看不見只能用心去感受,你看,我們進來時一個二個青絲如黛,幾個小時後竟然白髮如霜;也不是真的白了頭髮,是這幾個小時的忘情遊覽,細雨積累,變成了顆顆晶瑩剔透細如髮絲的露珠,晃眼看去,鬍鬚、眉毛、頭髮就變成白色,清爽、澄清,我們互相指著,哈哈大笑,輕輕一甩就沒了,似乎所有不悅的往事都隨這顆顆露珠撒落,摔得粉碎,不見了蹤影。

嚮導拉我翻過一個石坎,到了一個八面臨石的院壩,這院壩估計就十來平方,我一步踏入,好像踏進了自己的家,頓感輕鬆,心情愉悅,我盤腿坐下,仰望天空,頓時覺得一切都靜了下來,什麼碧桂園的樓盤,什麼企改沒有養老保險,這些就像我手中甩出的石塊,啪的一聲,了無痕跡,只聽見自己的呼吸和感覺到血脈流動的聲音,這一刻內心深處的寧靜與這裡無言的石頭、雜草的芳香、溼潤的負氧離子美妙的結合得令人難以置信。

一片紅葉從樹上掉下,紛紛揚揚,帶著縷縷憂傷,卻是那樣瀟灑,美麗,嚇著一隻正在地上悠閒覓食的小鳥,它一鳴沖天,與巨大的石頭相比,忽然感覺到一種釋然,也感覺到一種傷懷。石林與鳥,與秋葉,都是自然的精彩與美麗。一片片枯萎的樹葉,因土而生,因自然的季節而凋零,它在活著的過程中,每一片葉子都有它美麗的春天,都有它動人的故事,剛剛飛出去的鳥兒啊,它是永遠活著的嗎?面前巋然不動的,依然是一片石林,它靜默的站立在這裡,欣賞著與它日夜生活在一起的山水、樹木和與它隨時捉迷藏的白雲。

秋葉攜雨匝滿石林,留在我心上的是這秋天的泉水和這始終向上的石頭的魔影。

最後,嚮導向我們介紹面前一個約有七八十噸重,像個大包子的石頭,石頭上同樣長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樹,他說這石頭一個人就能將它搬動,大家都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百十個壯年,也不見得能推動;文聯陳主席一個人上前,奇蹟就真的出現了,樹幹和石頭在原地前後的劇烈擺動,證明了主席的實力,他對自己的力量很是滿意。傳說大師兄當年就是在這石頭下面,是苗族兄弟放羊看見,將它搭救,掰開石頭,悟空才從這裡橫空出世,走向世間。

其實這世間是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石林的,而現在人們卻很少很少見到有如此恢弘而壯觀的石林了,究其原因,應該是它們不夠團結,不夠堅強,不能坦然面對世間風、雨、雷、電的襲擾吧?任何人都可以將它們移動,搬走,或做了人家的豬圈,或做了別人的堡坎,或做了別人的墓碑,或做了別人的墊腳石;若堅硬就將其千錘萬戳,各個擊破,粉碎成末,摻入水泥,已沒有自己本來的模樣。

只有雲南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在這烏蒙高原,才有這奇異、偉岸的石林;他們勇敢、頑強、堅毅、團結,才有今天的整體和規模,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祖國的西南,雲南的滇東北,與天地同在,讓世人敬仰。

李文灵|散文:美丽的马楠石林李文灵|散文:美丽的马楠石林

第344期

出品單位

主管單位

中共昭通市委組織部

雲南省昭通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辦單位

法律顧問

雲南鶴原律師事務所孫健律師

[email protected]

【環保昭通】

文藝作品展

李文灵|散文:美丽的马楠石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雲南省昭通市環保局

李文灵|散文:美丽的马楠石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