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蘭州拉麵,改革開放的「烹小鮮」

最近,蘭州拉麵漂洋過海,在千里之外的非洲大陸成為“網紅”的新聞,惹人眼球。

“中國80後將蘭州拉麵店開到非洲,總統女兒曾光顧”——故事說的是一名甘肅80後小夥劉勇,在一年前來到內羅畢,開辦了第一家中國蘭州牛肉麵館,迅速爆紅當地華人華僑圈;開業兩個月,他和麵館就登上了新華社和當地媒體的版面,被稱為“一碗麵轟動一座城”。毫不誇張地說,“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蘭州拉麵,正是當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微觀註腳。

“走出去”,對於40年前的蘭州拉麵來說,不是不敢想,而是壓根就沒人去想。一名從甘肅走出去的全國著名調查記者,回憶起在幾十年前撰寫稿件的“初心”,竟是可以多吃幾次“兩毛一碗”的蘭州拉麵。在那個物質匱乏、購物靠票的年代,蘭州拉麵雖是“心頭好”,卻不得不“陽春白雪”起來。據說,小孩吃麵、大人喝湯,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蘭州麵館的一景。吃碗麵就算是打打牙祭、改善生活,這樣的滋味,恐怕是現在年輕人無法體會的。

一切的改變,要從40年前那場春潮湧動的改革開放說起。就像一團火焰在灶膛中迸發出炙熱的火焰一般,改革開放的印記,也可從一碗蘭州拉麵中管窺三味。不管是食材的極大豐富,還是烹調方法的日新月異,不管是個人遷徙的脈絡軌跡,還是門店鋪陳的大張旗鼓……改革開放,不僅滿足於人們對蘭州拉麵的味蕾需求,到現在,更是把這門“別無分店”的手藝,插上了“民族就是世界”的翅膀,讓海內知己們品嚐到了“舌尖上的中國”,從而對絲綢之路那一段的甘肅乃至整個東方大國心生嚮往。這一份文化輸出,隨著包容、開放與協作的“絲路精神”走向更遠方,其意義可絲毫不屬於中歐班列。

蘭州人都說,自己的早晨是從一碗牛肉拉麵開始的。一座城,一碗麵,在大小之中,改革發展的蔚然,皆在其中。現在,坐擁西北地區重要樞紐的蘭州,在寶蘭高鐵、蘭新高鐵等高鐵通車之後,瞬間就開吃了“逛吃逛吃”的旅程安排。早上一碗蘭州拉麵,中午整個西安的羊肉泡饃,晚上品嚐新疆的大盤雞,一道美食地圖的“大滿貫”,述說出人們在改革開放之後,對於生活品質更高要求的整體期盼。蘭州拉麵在國民期盼中,不僅僅是一個引子,它不僅豐富了中國人餐桌上味道,更帶出久遠的鄉愁,讓人“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一碗蘭州拉麵從拉制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兩分鐘時間,但其背後卻有著很深的門道。一場改革,從四十年前開始破冰前行,在建設者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勇氣和智慧下,完成了“後來者”到“引領者”的超越。一個是城市主食,一個是宏觀敘事,兩者能夠完成辯證的統一,卻也絲毫不為違和。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並從多個方面、多個層次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作為蘭州最具特色的大眾化經濟小吃,它最能滿足於這裡的人們關於幸福生活的所有想象,唇齒留香和抓心暖胃之間,是改革開放40年之後,經過時間淘洗而留下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對於此,人們深以為然。

蘭州拉麵,正是像改革開放的“烹小鮮”。“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前行的腳印,總會烙印在時光的記憶裡。且看,2007年蘭州成功舉辦首屆中國蘭州牛肉拉麵節,2010年成功註冊“蘭州牛肉拉麵”商標,2010年7月,中國烹飪協會將蘭州命名為“中國牛肉麵之鄉”;2016年,蘭州清湯牛肉麵製作技藝成功入選首批蘭州“非遺”項目。2018年,中國蘭州牛肉拉麵官方認證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在時間所交錯的縱橫軸上,蘭州拉麵亦步亦趨,走著屬於自己的步伐與節奏。在其中,可以感知一碗麵條的升騰縈繞,更可看見一個國家的砥礪前行。(大隴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