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最長的夜過去了,又爲何不吃餃子會凍耳朵?

今日冬至,是北半球全年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古時人們認為,冬至這天預示否極泰來。


冬至,最長的夜過去了,又為何不吃餃子會凍耳朵?​周朝時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也就是八尺標杆的影長,測得洛陽所處之地為天下之中(中國的中心),依周公所測,周人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都城。選定都城後,周公制定了一系列國家禮儀制度,由此選定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夏至最短,冬至最長)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自此由周到秦,古人都以冬至來作歲首,過冬至也就是過新年。後來至漢代漢武帝時,改周曆為夏曆,將正月和冬至分開,而“冬至節”也自那時開始,並且盛於唐宋,相沿千年至今。

冬至,最長的夜過去了,又為何不吃餃子會凍耳朵?​​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此說法起源於相傳漢朝時,匈奴經常騷擾邊疆,尤以匈奴部落中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和麵包成“角子”,用兩首領姓氏之音叫作“餛飩”。恨以食之,以求戰亂早日平息。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天,故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餛飩。這也是最初的“餃子”,後經三國至南北朝一直未變。

冬至,最長的夜過去了,又為何不吃餃子會凍耳朵?​大約到了唐代,人們將“餃子”撈出來放在盤裡單個吃,區分了餃子和餛飩的吃法。再至宋代,宋人稱餃子為“角兒”,這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


​在我國北方,冬至吃水餃的習俗流傳已久,並有“冬至不吃水餃凍耳朵”的說法。相傳西漢時期名醫張仲景在冬至這天至南陽,當時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很多人的耳朵被凍爛。張仲景便盤起大鍋,將羊肉,辣椒和祛寒溫熱得藥材放在鍋裡熬製,待熬好後,將羊肉和藥物撈出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煮熟後分給當地的人們一碗湯兩隻嬌耳,人們吃後,渾身發暖,兩耳的凍傷也漸漸好了。


冬至,最長的夜過去了,又為何不吃餃子會凍耳朵?​後來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為大家熬藥治病,便保留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不吃餃子凍耳朵”的說法也相傳至今。

冬至,最長的夜過去了,又為何不吃餃子會凍耳朵?​冬至這天,在江南一帶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約定俗成,寓意“添歲”。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過了冬至,白日漸長,黑夜漸短,陽氣雖漲,但氣候都進入最寒冷的階段。所謂“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白天最是時光短,確見金梅競相開”,就是冬至一節的最好寫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