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唯愿我们变得更美好

王瑞芳:唯愿我们变得更美好

她,身高不到1米6,体重只有90斤,娇小的身躯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她,在教育战线上拼搏了20多年,桃李满天下,她不仅培养了数不清的优秀学子,还培养了无数的骨干教师。她,就是杏园小学教务处副主任王瑞芳。

教师,摆脱不了的宿命

王瑞芳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和大姐都是光荣的人民教师,二姐上学时读的也是幼教专业。在身边很多人看来,教师这个职业似乎也应该是王瑞芳的不二选择。可年轻时的王瑞芳偏偏对教师这个职业“不感冒”。“可能是因为一家人都是教师,我想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吧。”采访中,王瑞芳告诉记者,1993年,她中专毕业后,进入临沂的一家公司,成为了一名会计,“我从小数学成绩就好,读中专时学的也是会计专业,这份工作我很喜欢。”

凭借着对会计事业的热爱和过硬的专业知识,王瑞芳很快在公司里崭露头角。不到4年时间,她便成为了公司财务科的骨干人员,还拥有了一份即便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也算得上相当丰厚的薪水。但王瑞芳父亲却始终认为,相对于公司会计来说,教师这份职业显然要更加稳定,也更加受人尊重。

在父亲的一再劝说下,1997年,思考良久的王瑞芳最终辞去了自己的会计职业,考入了当时的相公高中,成为了学校教务处的一名工作人员。“因为我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按照相关政策,是不能直接当代课老师的,必须要有三年的过渡期。”王瑞芳说,当时她所在的那家公司的负责人得知她要离职的消息后,也曾苦口婆心地劝说过她,还承诺会再次提高她的工资待遇,但王瑞芳当时去意已决,婉言谢绝了公司领导的一再挽留。眼看无法挽回,那位公司领导亲自开车将王瑞芳送到了学校,临别前还对王瑞芳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相信以你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能有所成就。”

在相公高中教务处工作的 3年里,王瑞芳一边做好本职工作,一边不断充实自己,利用三年的时间,她不仅考取了教师资格证,还通过自学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文凭,之后又取得了该专业的本科文凭。

2000年,25岁的王瑞芳考入了河东区褚庄实验小学,正式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年轻时不想当教师,现在却在这个岗位上干了20多年,上学时,成绩最差的就是语文,可偏偏又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命运使然,是我摆脱不了的宿命。”想想过往,王瑞芳很是感慨。

老师,这些年您一点儿都没变

初登讲台,一切都是新鲜的,也是毫无头绪的。王瑞芳不仅是语文教师,还是班主任,以前在学校教务处面对的文件,一下子变成了60多个叽叽喳喳的孩子,一时间让王瑞芳有些不适应。“我的眼镜就是那时候配的。”王瑞芳笑着说,她近视不到200度,原本是不需要戴眼镜的,但为了能看清楚那些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的小动作,王瑞芳还是去配了一副眼镜,戴上之后就摘不下来了。

回忆起这些年教过的那些孩子,王瑞芳又爱又恨,恨的是孩子们调皮起来,时常会把她这个年轻的女教师气哭,看到老师哭了,孩子们还会没心没肺地笑。但说到爱,王瑞芳还是会哭,那是一种叫做感动的情绪。

王瑞芳既是语文老师,又是班主任,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刚上讲台那会,因为长时间的讲课,王瑞芳的嗓子哑了,哑到说不出话,甚至有时候只能通过手势来表达她想说的话,“那时候,孩子们有的给我拿润喉糖,有的给我拿胖大海,看着他们一双双小手捧着东西走过来,我一下子就忍不住哭了。”说到这里,王瑞芳的眼圈红了,调皮,是孩子们的天性,但爱,同样也是由衷而发的。

也正是从那时起,王瑞芳开始慢慢懂得了如何与孩子们相处,如何做一名孩子们喜欢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之后又成为学校教务处副主任,王瑞芳有不少外出学习的机会,每到一处,王瑞芳都是自掏腰包,购买一些当地的特色零食,带回来跟孩子们分享。她还会把外出学习时拍的照片做成幻灯片,利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把这些照片上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这些年,每次外出学习,孩子们都会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我回来。每次回来没等到教室,就会有孩子大声喊,‘王老师回来了!’然后大家就会从教室里跑出来,有的在我包里翻好吃的,有的抱着我的大腿不放,孩子们笑啊闹啊,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好。”说到孩子们,王瑞芳的话语中满是幸福的味道。

现在,王瑞芳的学生有的已经读了研究生,有的也步入了工作岗位,每年的教师节和春节,王瑞芳都会收到无数的贺卡和祝福,也有学生会结伴去学校去家里看她,王瑞芳最喜欢听学生们说的话就是,“老师,这些年您一点都没变。”

重担,任教一个月就迎来大赛

身为一名教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将你的所学表达出来,让学生们更好接受,同样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要具备的。2000年秋天,刚刚入职1个多月的王瑞芳就迎来了一次挑战。“当时学校要选拔5名教师参加河东区的讲课比赛,我回家把这件事和父亲说了,他鼓励我报名参加。”王瑞芳说,父亲的话让她感到十分惊讶,原本她只是把这件事当成闲聊一般讲给父亲听,没想到父亲竟然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在王瑞芳看来,自己在刚刚踏上讲台,怎么可能去参加这么重要的比赛,这也太过儿戏了吧。可父亲却这样解释给她听,“你本身起步就晚,又不是科班出身,参加讲课比赛是提升你教学水平最快的捷径,我希望你能把握住这次机会。”

父亲的话让王瑞芳思索良久,最终,她还是报了名,除她之外,另外4名教师都是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正如她所想,学校很多老师对王瑞芳的报名很是意外,他们觉得作为一名新人,还是要多听多看多学。刚刚参加工作就报名参加讲课比赛,说好听点叫勇气可嘉,说难听了就是不自量力。但当时学校的一名副校长听过王瑞芳讲课,觉得她的课很有新意,国家又刚刚提出了新课改,这位年轻的女教师或许能大家带来一些惊喜,于是决定让她试一试。

王瑞芳说,她骨子里有股韧劲,别人不相信她能做好,她就偏偏要做出个样子来。当时的网络并不发达,王瑞芳到处搜集名师的教学光盘和书籍,平时只要没课,她就去其他班级听老师们讲课。就这样,王瑞芳白天上课,晚上练习。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准备,王瑞芳的体重掉了10斤,却在比赛中一鸣惊人,获得区一等奖第二名的好成绩,后来又代表河东区参加了市里的讲课比赛,获得二等奖。

希望,我们变得更美好

如果说这次比赛只是小试牛刀,那七年后的一场比试真的让王瑞芳终生难忘。

“抽到比赛题目我就哭了。”王瑞芳说,古文是语文科目当中公认的最难讲的课程,内容枯燥无味,很难出成绩。当时王瑞芳的内心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讲课比赛,如果这次的成绩比七年前还要差,我无法原谅自己。”

这次,王瑞芳拿出了比上次比赛多得多的精力,有时写教案到凌晨一点多。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课讲比赛的日子到来了。

王瑞芳准备的是两首古诗词,《泊船瓜洲》和《游子吟》,一写乡愁,一写母爱。至今,王瑞芳还清楚地记得她在这次讲课比赛中最后说的话,“同学们,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亲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去追寻心中的梦想。那时候,你们就会觉得故乡和亲人,是我们心中最难以忘怀,也是最魂牵梦绕的。”讲完后,王瑞芳强忍泪水,鞠躬下台离开。身后,全体师生起立为她鼓掌,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评委们给了王瑞芳的这堂课四个字的评语——— 登峰造极。

也正是因为这次讲课比赛,让王瑞芳产生了重回讲台的想法。2010年8月,王瑞芳考入临沂杏园小学。这是一所新建学校,多数教师都是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他们有工作的热情,但缺乏教育教学经验。作为一名业务教干,王瑞芳清楚地知道,青年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提高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前提所在。于是,她在代好课的同时,开始引领学校的青年教师走教学研究之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在以后的日子里,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各级课赛成了王瑞芳的一项“额外”工作。只要有教师参加各级讲课比赛,她的时间就没有了上班下班的界线。从和老师一起选课题,到第一次试讲,再到无休止地听课、议课;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各教学环节的教学策略,再到每一句话的字斟句酌;从课件的设计,到背景音乐的选用,再到板书的美观;从教师的语感,到体态语的恰当运用,再到赛课时服装的选择搭配……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她都会帮老师们反复揣摩。2016年9月,年轻的徐万晓老师要在第五届市直小学教研节上执教一节语文公开课,教研节的前一天试讲效果还不好,于是当天晚上,她通过微信语音一直和徐老师磨课到零晨四点半,徐老师终于在第二天的教研节上成功展示了《悠悠送别情》,得到了与会老师的高度赞誉。这样的磨课还有很多,很多……近10年来,在王瑞芳的指导下,有两位教师获全国“语文主题学习”讲课比赛特等奖,两位教师获省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两位教师获省级二等奖,13位教师获市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多位青年教师成长为全市的名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王瑞芳说,这就是她走过的20多年的教育历程,回望来路,既不轰轰烈烈,也没有丰功伟绩,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与学生、与同事、与教育,彼此之间变得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