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沂蒙精神代代傳」工作紀實

在社會思想文化越來越多元多樣多變的當下,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迅速發展對青少年產生越來越大影響,加強青少年曆史素養的培養迫在眉睫。如何讓孩子願意碰觸歷史?紅色基因又應如何傳承?

8月1日,《人民政協報》以《臨沂市“沂蒙精神代代傳”工作紀實》報道了臨沂一小岔河校區傳承沂蒙精神的先進做法。

临沂市“沂蒙精神代代传”工作纪实
临沂市“沂蒙精神代代传”工作纪实
临沂市“沂蒙精神代代传”工作纪实

“烈士叔叔被鍘刀鍘過時會給他打麻藥嗎?”“英雄叔叔們可真厲害,把這些壞蛋都打跑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真是來之不易!”……近日,記者走進山東省臨沂市,參加由全國“三教辦”組織的“走轉改”主題採訪,看到很多家長利用暑假帶孩子走進歷史博物館、抗日紀念館,孩子們稚嫩激昂的聲音久久在展廳迴盪,愛國情懷、民族自豪感不知不覺間浸潤了孩子們的心田。

在臨沂歷史博物館、抗日紀念館內,解說員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口糧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抗日戰爭時期,這是臨沂人的大愛無私。

井岡山、延安與沂蒙山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曾被無數革命後人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車輪滾滾的支前隊伍、送子送郎參軍的動人場面、沂蒙紅嫂乳汁救傷員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戰役等記下了這一段光輝的歷史,帶領全村人民為支援革命前線而忘我拼搏的“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臨沂是一座沒有圍牆的紅色場館,它處處都有紅色的故事,幾乎每寸土地上都曾有感人的事蹟。傳承紅色基因,臨沂應該決命爭首。”全國人大代表、臨沂市第一實驗小學岔河校區校長張淑琴深情地說。

歷史雖然遠去,臨沂人並沒有忘記。正像張淑琴所說,沂蒙人身上是有烙印的,那就是“沂蒙精神”。“我相信不遠的未來,在孩子心裡,也會刻上這樣的烙印。”

“以‘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為核心的沂蒙精神,誕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發展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完善於改革開放時期,昇華於‘大美臨沂’建設時期,共產黨人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的模範行動催生並延續了沂蒙精神。”山東沂蒙黨性教育基地特聘教授、臨沂市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柴鷗林說。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而孩子們,就是這未來。

紅色研學

讓孩子用心傾聽歷史

今年兩會,張淑琴做了題為《讓紅色基因注入血脈代代相傳》的發言,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認同,並囑咐張淑琴捎去對86歲老支前(以物力、人力支持援助作戰前方)王克昌老人的關心和惦念。此後不久,張淑琴就帶著學生們一同去看望了老支前。

老人為孩子們娓娓講述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裡感人至深的故事:1948年八路軍到了朱村,當時他是最小的一個支前民兵,不到18歲,負責幫助部隊抬擔架、救傷員。淮海戰役中著名的“碾莊戰役”就有他的參與。當時,到處都是槍炮聲、飛機的轟炸聲,火光煙霧融成一團。從碾莊的西頭髮起的衝鋒,不知有多少戰士當場犧牲……

孩子們張大嘴巴,小手握拳,緊張地聽著老人的故事,不停地問:“然後呢?”感動之餘,孩子們為老人誦讀了《沂蒙頌》《中國紅》等紅色經典,稚嫩的聲音在王克昌耳畔久久縈繞,這琅琅頌讀聲也暖在他的心間。

在剛結束的這個學期裡,臨沂市第一實驗小學岔河校區多次開展了紅色研學活動。小雨(化名)媽媽欣喜地說:“以前小雨一回家不是看卡通片就是抱著手機玩遊戲,這學期他的變化真的很大!孩子開始主動看新聞了,不僅關心國家發展,還開始關注臨沂的每一點變化。有時,他會滔滔不絕地給我們講紅色故事;有時,他就纏著爺爺奶奶給他講過去的故事。孩子對歷史、時事的關注和興趣讓我們特別欣慰!”

清明節,張淑琴所在的臨沂市第一實驗小學岔河校區開展了“踏尋革命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孩子們先後到華東野戰軍紀念館、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接受教育。

學校紅領巾社團的同學在參觀學習之前會提前蒐集資料,在現場不僅自己參觀學習,還會以“小小解說員”的身份為參觀者講解。“蒐集資料、接受教育、向他人宣講的過程都是孩子瞭解紅色故事、接受紅色教育的過程。”張淑琴說。

“一學期、一條線,孩子在行走中真切感受著‘黨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的本質內涵。在紅色研學的過程中,孩子們對那段遠去的歷史多了些瞭解,也對中國革命史多了些感知。”張淑琴欣慰地說。

第一實驗小學岔河校區的研學活動是臨沂“紅色基因代代傳”工作的縮影。

記者從臨沂市團市委瞭解到,自2017年,臨沂市率先全面開展紅色研學,採取“基地+學校”的方式進行研學實踐。臨沂市整合利用雙堠鎮大青山突圍紀念館、孫祖鎮東高莊、孟良崮國家森林公園等場所,指導、發展了一批具備研學教育功能的景區、景點和基礎較好的工業、農業旅遊示範點,納入研學旅行線路,從而讓紅色研學教育不斷深化、遍地開花。

孩子們

請接好歷史的接力棒

今年3月,在帶孩子參觀華東野戰軍紀念館時,張淑琴在烈士雕塑前為孩子們算起了一筆賬:“你們的班主任陳老師是個‘90後’,到2035年,你們就到了她現在的年紀;2050年,你們就到了我現在的年紀。孩子們,‘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需要幾代人去共同完成,接力棒終將傳到你們的手中。銘記歷史是你們接住接力棒的前提,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拿起接力棒的準備,那麼中國夢就一定能更好更快實現。孩子們,你們準備好了嗎?”張淑琴耐心地問。

孩子們身後,是一位位烈士的英勇事蹟,他們目光如炬,堅定地回答:“準備好了!”嘹亮的聲音響徹紀念館上空。

張淑琴介紹:“除了孩子走出去的紅色研學活動,我校也通過把英雄請進來以及體驗式、浸潤式的教育,讓紅色基因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3月12日,學校從青島請來幾位特殊的客人,為學生們舉行了一場有意義的少先隊愛國主題活動。退役海軍軍官通過升旗儀式、多媒體課程等多種形式讓孩子瞭解海洋、國防知識,同時舉辦攝影展讓孩子貼近國防。

為“00後”講述戰爭是個不小的挑戰。其中一位海軍軍官去過亞丁灣維和,他告訴孩子,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海區風浪最大的時候,不僅要面對烈日考驗,還要克服海上風浪帶來的暈船困擾。大家就把桶放在身邊,吐完繼續值班……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舉手提問。

“儘管青島並不遠,但是讓孩子集體出去的機會還是很少。學校把英雄請進來,讓孩子們和他們零距離接觸,聽聽他們的故事,對孩子觸動很大。”張淑琴說。

體驗式、浸潤式的紅色教育形式還有很多。

2018年新學期伊始,臨沂市第一實驗小學岔河校區啟動第五屆讀書節,主題為“讀革命經典,做紅色少年”。張淑琴告訴記者:“為了配合讀書節主題,學校為孩子買了近兩萬元圖書,大部分是紅色書籍,還有一些傳統文化的書籍。根據年級不同,孩子們通過親子故事比賽、紅色故事匯展演、紅色經典誦讀等活動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

“不僅孩子要讀,我們還組織老師重溫紅色經典。”在張淑琴看來,只有老師心中有故事,才能給孩子講好故事;只有老師心中有情感,才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注入更多的感情。“對孩子來說,空洞的說教意義並不大。”

此外,學校選用《紅色沂蒙》校本教材,教材選取了沂蒙在革命戰爭年代的感人故事,通過講座形式向四到六年級同學進行宣講。“我校還要求語文、品德與社會等課程的老師充分挖掘課程中的德育點。”張淑琴補充道。

教育要紮根歷史才能面向未來

孩子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迎接未來。

據瞭解,該校岔河校區校園很大,但從沒請過保潔人員,廁所都是孩子自己來打掃。

張淑琴告訴記者:“拆遷讓很多農民住上了樓房,但很多人還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孩子們會不定時地到社區撿垃圾、擦垃圾桶,居民看在眼裡,也更自覺地維護環境。這不僅教育了孩子,同時引領著社區的發展。”

“孩子們這些成長的點滴,我覺得都是現在甚至未來沂蒙精神的體現。”張淑琴笑言:“連我校門衛都說,在這個學校工作真幸福,因為孩子們很有禮貌,進門就叫爺爺好。”

“紅色基因在社會變遷中不斷拓展和延伸。”張淑琴認為,隨著時代發展,紅色基因不斷演繹出新的意義和內涵。

在張淑琴看來,參與、浸潤式的教育讓孩子首先能瞭解那段歷史,瞭解才能接受和認同,最後才能繼承。紅色基因傳承教育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應貫穿青少年整個學習過程。

在柴鷗林看來,“瞭解歷史就是尋根的過程,孩子的價值觀、世界觀基於此形成。歷史尋根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進行,教育要紮根過去,才能面向未來。在多元文化衝擊的背景下,做好紅色基因的傳承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張淑琴認為,紅色基因的傳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我相信通過這樣持續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會讓孩子有一種精神特質,在言行舉止,甚至人生觀、價值觀上得到提升。

臨沂市團市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3月,臨沂市少工委開展“沂蒙紅色故事測試題”網上答題活動,共有640706名青少年參加,平臺點擊量突破20萬。活動還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24個省市的5000餘名青少年參與。線上線下同頻共振,“沂蒙精神”正影響著更多的孩子,紅色基因的傳承也不止於革命老區。

“紅色基因之所以能夠震撼人心,就在於其集中表達了中華優秀兒女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情懷。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紅色基因都是驅動理想帆檣的風、凝聚精神磁場的源。”柴鷗林動情地說。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高粱那個紅來哎豆花香,萬擔那個穀子哎堆滿場。咱們的共產黨哎領導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1953年,沂蒙山小調誕生;而今,孩子們如黃鶯吟鳴般的歌聲繼續響徹在臨沂這片紅色沃土上。

“這,就是傳承。”張淑琴說。

临沂市“沂蒙精神代代传”工作纪实临沂市“沂蒙精神代代传”工作纪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