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事件的背後,自媒體陷落困局

2018年3月至4月,對於伊利集團來說是黑暗的一個月,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被各種負面消息和質疑所籠罩。

先是自己的董事長潘剛莫名其妙“失聯”,隨後牽連出一個公眾號公然發文映射其高管。自媒體人劉成昆也因此被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警方以“尋釁滋事、誹謗罪”跨省刑拘,目前被羈押在呼和浩特市第一看守所。

一個並不被人熟知的自媒體,被警方跨省拘捕,這樣的新聞瞬間點燃了媒體同仁們的熱情與心有慼慼,一時間關於伊利的陰謀論甚囂塵上。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兩起重要新聞全部指向伊利。 這直接帶來了伊利財報發佈瞬間跌停的資本慘劇。

案情回顧:

3月24日原投資時報記者劉成昆開始了在其公眾號天祿財經上的《出烏蘭記》的連載。共有三篇文章《出烏蘭記——盤先生在美麗堅》《出美麗堅記——盤先生回烏蘭配合調查》《出烏蘭記——童話故事》,這三篇文章都藉著小說的形式,通過暗示性指向性的方式揭露一個關於伊利集團的秘密,其中,伊利集團現任董事長潘剛就是盤先生,前任董事長鄭俊懷就是文中的關耳先生。

由於文章內容逼真,直接影響了另外一位前媒體同仁,微信公眾號“光祥財經”作者鄒光祥的垂詢,據瞭解該作者是原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隨後,該記者在消息未經證實的情況下,於3月26日將潘剛失聯的消息公之於眾。

這位同行,請你不要再拿筆了

如果單純從出身來看,兩位前記者同仁都是財經門戶出身。在寫作方面自然沒太大問題。但是,作為新聞採編人員,理應保障報道的真實與準確,對於新聞而言,報道的真實與準確就是生命,這也是任何一個媒體人,一個受過專業的新聞培訓的人應該遵守的基本準則

在伊利事件爆發的過程中,有兩個點是十分值得人關注的。首先,潘剛到底失聯了沒?其次,潘剛失聯的消息是怎麼出現的。

在潘剛失聯的新聞出現的3月26日晚上,呼和浩特公安機關接到伊利公司及其董事長潘剛報案。潘剛在書面報案材料中寫道:“不實文章謠傳我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並‘失聯’的情況純屬捏造,惡意誹謗。”伊利公司也第一時間發佈聲明和公告闢謠,但仍難以阻止謠言的繼續傳播。

據伊利公司對外發布的公告,董事長潘剛因患先天性主動脈縮窄正在國外接受治療。在潘剛本人的書面報案材料中,他也向公安機關提供了他於當地時間3月26日上午11︰16在美國取藥的書面證明,證明其當時未離開美國回國。公安機關核實,潘剛於2017年9月5日出境後,未有入境記錄。

如此來看,潘剛是沒有失聯的,並且在謠言傳播時,伊利集團與潘剛本人均快速做出了反應。

那麼這個新聞是怎麼來的,據鄒光祥交代,是其在看到了《出烏蘭記》後與劉成昆交流得知,該文就是在寫伊利集團與其總裁潘剛,隨後鄒光祥致電伊利集團,在得到否定回答後,仍然創作了這樣一篇造謠性文章。其行為徹底背離了新聞內核,其目的無非是吸引閱讀,博人眼球,造成恐慌,達到吸粉和新聞敲詐目的

再來看這起事件的始作俑者,劉成昆。據瞭解,在劉成昆尚未寫出《出烏蘭記》之前,一些相對專業的媒體也收到了風聲,並且向伊利集團求證,經過核實這些都是假消息後,這些媒體記者非常氣憤,告訴伊利集團這些消息都是鄭俊懷、其女兒鄭海燕和李希曉提供的,還讓媒體以此為素材撰寫文章進行爆料。媒體說:“幸虧我們瞭解到這都是假消息,不然就上了他們的當”。正如猜想的一樣,這些所謂的“內幕消息”與劉成昆的的謠言文章如出一轍。

那麼現在問題就很清晰了,一個前財經記者,在得到未經證實的消息時,非常聰明的選擇用小說這樣的虛構寫作手法來影射某公司,其目的和原因暫且不談,但是由於關注低,該文至今仍然沒有過萬點擊,著實讓人惋惜。隨後,另一名前財經記者,通過這篇文章,非常聰明的分析出了該文的目標公司,並“創作”了一篇文章,將自己和消息源徹底暴露在了公眾面前。(對於新聞工作者而言,創作是一個貶義詞)

在新華社後續的跟進報道中,提到早在策劃“天祿財經”微信號時,劉成昆就與同行商量如何通過爆企業、老闆“黑料”賺取“粉絲”和“廣告費”。在商討涉及“伊利公司董事長外逃”的“新聞”時,劉成昆對該同行表示:“只能用小說的形式,信息源不紮實。”

如此看來,劉成昆相比鄒光祥還是要成熟一點,在新聞源未經證實前,採用虛擬的寫法。鄒光祥就很直接了,在被證實是假消息時,仍然進行創作。對於劉成昆為什麼不去證實這個消息源,而直接發文的緣由,我想,他應該是不想去證實,因為他自己知道這是假的。

這兩位同行不僅毫無媒體操守,甚至放棄了媒體的天職。將虛假報道呈現給讀者,這個行為根本不足以任何人為其辯護,但是由於國內部分大V不明真相的煽動,導致這個新聞在普通讀者面前,變成了伊利在地方保護的情況下,發起文字獄。

說實話,這個想象力簡直驚為人天。且不說伊利沒這個本事,即便他有,這些大V還有機會口誅筆伐伊利嗎?伊利的股價還會如此應聲大跌嗎?追求言論自由的前提是言論本身是無害甚至利好的,如果什麼言論都可以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出現,通過主觀臆斷完成的話,這個言論本身不存在任何應該獲得自由的理由。

伊利在整起事件中,面臨著該媒體以及其背後主使團隊碰瓷式營銷,反擊了會被人說以大欺小,不反擊只能任由對方作惡,說到底,大公司和小媒體之間的鬥爭本身就不對等,這種不對等在輿論面前被幾何倍數的放大,其中大公司才是實際上弱勢一方

我不是想寫你,我是想寫死你

媒體通過新聞敲詐公司並不少見,這在業內幾乎成為黑產。也是自媒體們無法脫離的困局,相比於有著多年經營經驗的傳統媒體,自媒體不受約束,信息暢快文字鮮明的個人特徵,很多時候可以扮演KOL的角色,但是由於自媒體的野蠻生長,媒體門檻降低是不爭的事實

人人皆是媒體導致新聞的真實性經受考驗,經營壓力陡增。如劉成昆和鄒光祥運營的所謂財經媒體賬號,其實質不過是謀生工具,發財手段。

新聞理想和五斗米之間,選擇後者,本身是對新聞的褻瀆。但是為了增粉,賺錢,擴大影響力。萬般皆下品,唯有饅頭高。

但是,一般人在做事時,必定會衡量事件帶來的直接後果,寫黑稿也是自然,前述兩位媒體人從專業媒體出身,自然知道這篇文章的影響力是巨大的,而4月份也是伊利發佈財報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寫黑稿,單純敲詐的成本太大了,因為影響力過大,很多企業是不會顧及市場情緒的去洗清自己。如此有組織有預謀的選在伊利公佈財報前一個月採取黑公關行為,單純是敲詐已經無法解釋了,因為時間節點太緊張,會為自己造成困局和徹底失去了敲詐公關費的意義。

這是一種自殺性打法,很容易導致自身承受身敗名裂以及被抓的風險。簡單來說,這兩位自媒體人是本著抱住伊利自爆的態度去進行的造謠。那隻能說明他們或許是真的太缺錢了,或許是有人給了他們足夠多的錢,後者的可能性比前者大太多了。

對於這兩位作者來說,根據其作品的指向性和其餘文章的互動程度來看,其背後推手很可能是伊利集團前董事長鄭俊懷。

在出烏蘭記中,盤先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而關耳先生則是乳業教父,一個正面核心人物,關耳先生的原型正是鄭俊懷。

據瞭解,鄭俊懷今年已經68歲了,如今的頭銜是黑龍江紅星集團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早在1983年,這位堪稱“傳奇”人物就進入了中國乳業。在其工作生涯的35年裡,他親眼見證了伊利集團從一個奶製品廠變為國有上市公司,並執掌伊利集團10餘年。

在執掌伊利期間,逼走了牛根生,迫使後者創立蒙牛,清洗元老打造絕對權威,將董事會變為他的一言堂。

在2000年國企產權改革的階段,鄭俊懷利用不正當行為謀取伊利控制權,造成獨董風波。2002年鄭俊懷私自動用上億公款購買國債,當年即出現近千萬虧損,鄭俊懷不但未採取任何止損措施,反而繼續挪用大量公款增加國債購買,最終造成了3000餘萬元的虧損。

鄭俊懷購買國債行為未經公司決策,當時也並沒有按照上市公司要求發佈任何形式公告,證監會敏銳覺察到這一異常操作,隨即向伊利發出了質詢函,讓鄭俊懷挪用公款行為敗露。

2004年在伊利集團一季度季報審計會議上,在落實證監會給公司發來的質詢函過程中,發現鉅額公款被挪用且去向不明,董事長鄭俊懷不但不做解釋,反而要求董事會成員在審計報告上簽字,企圖通過所有人的默許來掩蓋他的犯罪嫌疑。董事會成員和審計委員會成員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均拒絕簽字。隨後違規免去俞伯偉先生獨立董事的職位。同年,鄭俊懷因挪用公款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年。56歲的他進了監獄。

儘管入獄,鄭俊懷仍然一直在謀劃著重掌伊利,併為此做了充足準備。此前,他曾僱傭了原內蒙古工會的一位中層幹部張三林,以總裁助理的身份對外,幫助其協調和政府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張三林對伊利高管及其家人進行了長期的非法調查,獲取了大量個人信息,為後來的一系列謠言案提供了大量材料。

2006年,鄭俊懷曾向呼和浩特投資有限公司提出訴訟,要求拿回他認為是屬於自己的那筆財富,這筆財富正是伊利。2014年8月,呼和浩特市賽罕區人民法院判決鄭俊懷起訴呼和浩特市投資有限公司一案敗訴,駁回了鄭俊懷的訴訟要求。不過,一審敗訴後,鄭俊懷隨即又進行了新一輪的上訴。

相比於其他人而言,鄭俊懷對伊利既有私人恩怨,也有利益訴求。一方面,當年年輕的潘剛接替了他成為董事長,與其本身就是對立面的存在,一方面,如今的伊利連續多年達到了淨資產收益率20%以上的增長,這對於股東來說是絕對的利好消息,但是這個消息與鄭俊懷無關。

4月9日鄭俊懷委託律師在媒體上發表聲明,對伊利受到謠言攻擊不知情、與製造謠言的犯罪嫌疑人劉某某等“都不認識,沒有任何交往”等內容。

結合劉成昆此前文章中多次提及並吹捧鄭俊懷可知,兩人不僅是舊相識,經常在聚會中見面,並且前者很是崇拜後者,將其定義為乳業教父。

在劉成昆尚未寫出《出烏蘭記》之前,一些相對專業的媒體也收到了風聲,並且向伊利集團求證,經過核實這些都是假消息。記者稱告訴伊利集團這些消息都是鄭俊懷、其女兒鄭海燕和李希曉提供的,這些所謂的“內幕消息”與劉成昆的的謠言文章如出一轍。

事件發展至今,絕大部分真相已經曝光,鄭俊懷很難從這次黑公關事件中抽身出來,而其手中的槍竟然是兩個不怎麼知名的自媒體,可見如今的媒體也已經進入困局,野蠻生長造成的經營壓力持續升高,內容成本上升,投入產出比下降。一些粉絲基礎較差的媒體人便從事了寫黑稿的職業。

整起事件中,最為無辜和受傷最大的當屬伊利集團,其在資本市場連續下挫,品牌傷害難以估計,這都是在短時間內很難彌補回來的問題。

注:文章為粉絲投稿,不代表互聯網頭條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