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進步代價?「強迫症狀」困擾都市白領

總是把手機拽在手裡,生怕漏掉重要的電話和短信;常常感覺到手機在響或振動,但反覆檢查其實並沒電話打入;看一個頻道的電視新聞同時,要用“畫中畫”監控著另一個頻道,生怕遺漏重要信息,直到自己筋疲力盡……

最近,記者從心理科獲悉,這些“強迫行為”正困擾著許多都市白領,因上述症狀就診的“病人”佔心理科門診的12%。心理醫生認為,強迫人格、強迫行為其實是成功者的特質,他們做事追求完美,苛求細節,因此強迫症狀往往被認為是“聰明人的病”,一般不需要治療,但過度則構成“強迫症”。

社會進步代價?“強迫症狀”困擾都市白領

“手機幻聽”害慘業務員

從事保險營銷六年的賀小姐對自己的手機有強烈的恐慌:手機擺在床頭,睡夢中總是隱約“聽”到鈴響,醒來反覆查看;把手機放在皮包裡,經常覺得有振動,其實並沒有電話打入。“有時想過不如把手機關掉算了,但萬一錯過一個信息,就會得不償失。”賀小姐無奈地表示,手機帶給她的精神壓力根本無從擺脫。

賀小姐最初以經常失眠、胃口差、頸肩肌肉疼痛向中醫求診,最後卻被轉介到心理科。心理醫生認為,她的軀體症狀查找不到器質性病變,其實是源自心理緊張,許多由於工作原因與手機形影不離的白領都有“手機幻聽症”、“信息焦慮症”這類強迫性格和行為。

心理醫生指出,“手機幻聽”一般不影響健康,最簡單的治療方法是經常更換手機鈴聲,並採用一些相對舒緩和輕鬆的樂曲作為手機鈴聲,以便轉移注意力,放鬆身心。如果出現持續、嚴重的幻覺,可能就是從“強迫症狀”發展為“強迫症”。後者在世界衛生組織評估的“10種經濟負擔最重的疾病”中排行第九,是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疾病,影像學檢查往往能發現患者大腦皮層的“眶額葉皮質”等區域代謝活動增加,需要進行藥物和心理治療。

社會進步代價?“強迫症狀”困擾都市白領

明星也有“完美強迫症”

心理醫生介紹,因為強迫人格、強迫行為而看心理的,大多是職場“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有心理科的統計顯示,這類求診者佔心理科門診總量的12%,在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等競爭壓力大的城市尤其多見,男女比例約為2∶1。這些人的主要特徵是苛求完美,對自己要求過分嚴格,長期處於緊張和焦慮狀態。

英格蘭球星貝克漢姆不久前自爆患有強迫症,他對一切都要求完美或是井井有條。只要閒下來,他就會一遍遍地擺放家中的飲料、衣服和雜誌等,直至達到自己心中完美的格局才會停止。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3000萬人罹患這種“完美強迫症”,其中有不少像貝克漢姆一樣的成功人士。

心理醫生指出,有強迫人格和行為的人,過於專注於細節、規則、計劃,屬於抑制性完美主義者;過於認真負責和關注工作成果;有時甚至出現僵化和固執,期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這些人格特質,恰恰是成功者的素質之一。

社會進步代價?“強迫症狀”困擾都市白領

“時尚病”是社會進步代價?

從事新聞工作的劉先生因為“信息強迫症”求診。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在機器啟動的當兒上廁所,解手完畢再衝出來輸入密碼,然後返回洗手間刷牙、洗臉。吃早餐時,劉先生左手是麵包,右手握著鼠標,眼睛緊緊盯著屏幕,不斷翻看信息。看電視時,如果同一時段有幾個頻道都在播放新聞,劉先生就會用“畫中畫”監控著,不斷轉換頻道,累得筋疲力盡……心理醫生指出,劉先生正是從事新聞的“完美主義者”,他把個人的標準定得過高,而且帶有明顯的強迫傾向。

心理醫生認為,身心是互相影響的,當人的心理正被“完美”所迫時,身體便會作出一系列的反應,這是一種警告,也是一種身體自身的保護,這些不良反應包括:持續疲勞、疼痛不適增多、局部或渾身繃緊感、記憶差、容易分心、胃口差、睡眠差以及性慾減退等。

電視、電腦、手機、互聯網……各種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和傳播手段給人們帶來方便,也給職場人士帶來新的困擾,他們容易出現焦躁、恐慌,甚至身體出現頭暈、胸悶等症狀。心理醫生指出,新聞記者、廣告員、業務員等長期在信息的“風口浪尖”上過活的人,尤其容易罹患“信息焦慮症”、“網絡綜合徵”、“手機強迫症”,這些“時尚病”是社會進步的一種代價。

社會進步代價?“強迫症狀”困擾都市白領

強迫症狀≠強迫症

出現強迫症狀不一定就是強迫症,後者是一種精神科疾病,多起病於青年、中年,在人群中的終生患病率約為1%-2%,75%的病例起病於30歲前。帶有強迫症狀的常人與強迫症患者的差別就在於,強迫症狀的嚴重度(強迫症狀出現的頻度、強度和持續時間),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衝突的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