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筆楷書書法教程連載(十四):三千字詳述臨帖要點,一篇就夠了

本教程會陸續連載,不想錯過更新的,請點關注。

臨帖首先可分對臨、背臨兩種。

“對臨”是把範本放在面前,看著帖字,另取紙張依照著來寫。

“背臨”則是將範本從眼前移開或合土,即不看字帖,憑記憶和理解來默寫。

有時,人們在讀帖或背臨時,用手指或筆桿之類的東西,在空中或紙上、桌面等“寫寫畫畫”,“寫”出不可見的“字跡”。這種方法稱為“空臨”。

相傳古人學書,畫席或畫被,表裡皆穿,蓋屬此類。“空臨”並非腦子空空如也,盲目亂畫,而是建立在讀帖或背帖基礎上的一種輔助的學書方法。

養成“空臨”的習慣,對學書大有益處。

關於臨帖,應注意以下各點:

(1)對臨時,應將字帖置於左前方,或用帖架等將字帖斜立於正前方。斜立的的好處是既便於細察局部,又能統覽全篇,同時還能縮小視覺誤差。

(2)對臨是臨摹過程中採用的最多,也是最普遍的方法。由摹到臨,是由易而轉向難,對初學者而言,對臨最好是建立在比較成熟的摹帖的基礎上。

(3)臨帖之前,應認真、深入、細緻地讀帖,務使下筆有由。

硬筆楷書書法教程連載(十四):三千字詳述臨帖要點,一篇就夠了

(4)是否按原大小臨寫,不應作一般的硬性要求。在顧及鋼筆表現能力、表現特性及個人書與能力的前提下,如原帖字體較大,可適當縮臨;相對過小的,應稍放大臨寫;大小適中的,可作近似性的臨寫。

關鍵是要臨得大而不鬆散,小而不拘謹。有的人不論什麼帖,都盲目地臨得很小,筆勢放不開,點畫擁擠,結構悶塞,用筆起收、轉折處處交待不清,顯然不對頭。

(5)開始臨寫時,一般應儘量依照原帖行文的格式,即隨其字之大小、斜正,上下字之穿插、避讓、錯落、騰挪以及毎行之起止、行內軸線之曲直等,依樣臨寫(臨行、草書尤須循此)。待自己有關書法佈局的正確觀念確立後,則不一定如此。

(6)人的認識能力、把握能力,既有鮮明的個體差異,又有相對的繼時性差別。一個人臨摹能力、水平的提高,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開始時臨得不像或不很像,純屬正常現象。

初學者臨帖,主觀上力求全方位地、儘快地逼近原帖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千萬不要急於求成。

如果你選帖對頭,就應相信自已會逐步臨得好,包括臨得像。當然,絕對的像,百分之百的像,即所謂毫髮不失、毫釐不爽,完全一模一樣,是誰也辦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

以鋼筆臨“毛筆”,更是如此。臨摹實際上是在努力像帖的無止境的追求過程中,學到別人的優秀技法,最終達到為我所用。

不論在臨摹的何種階段,都不能以是否“像”帖作為衡量成敗、好壞的絕對標準。“像不像”只能衡量、檢驗臨摹的得與失。

如果憑自已的正確理解與把握,臨得既基本符合原帖的主要精神,又不違背書法藝術的基本原理,即使個別地方細看不太像帖,也應視為基本成功。

學習書法,包括臨帖,總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眼高手低也是難免的。再者,各人悟性、原有基礎等不盡相同,因而每一具體階段的目標、要求和所能達到的水平也不盡一致。

初學者臨帖,尤其需要注意不斷總結經驗、認清目標,並不斷激勵自己。

硬筆楷書書法教程連載(十四):三千字詳述臨帖要點,一篇就夠了

(7)臨帖過程中,要持之以恆,知難而進,並根據自己在用筆結字或章法方面的某些具體弱點,著重加強基本功的訓練。有時不妨暫時回過頭來,改用局部摹帖的辦法,以便有針對性地、各個擊破地攻克難點。對自己的某些積久而成的不良書寫習慣,要敢於正視併力求儘快改正。

(8)臨帖時,不能只是臨時看一筆、寫一筆,而應當在讀帖的基礎上,至少看一個字寫一個字。儘管開始時難免會“看”一筆、“寫”一筆,但必須有相對的全局觀念。這也需要有個練習與適應過程。

(9)要注意對臨與背臨相結合。在對臨帖過程中,只要能夠初步掌握帖字的筆法,大致臨像結構,就可適時採用背臨的方法。當然,背臨要求能夠至少斷續背誦出範本的文句。

如一時不能背誦,可將範本的文字內容抄在紙片上,以便於背臨時想到原帖的字形。

實踐證明,在臨帖基礎上的背臨,由於避免了‘抄’帖的習慣,反而比臨帖時下筆果斷有力,一氣呵成,筆畫照應生動,結構穩妥自然。

背臨是推動理解促進記憶的過程,也是檢驗對臨效果的過程。背臨的作品,可能也難免與原帖有某些出入,如果從原帖的基本特徵,和書法藝術基本原理的角度看,這些出入往往恰是失誤,則應回過頭來再對臨。

這時,由於認識深化了,理解深入了,下筆就會更肯定、更大膽,也就更容易在胸有成竹、心情舒暢的前提下,臨出精神,臨出風采。

(10)初學務必專一而精。關於學書的進程,前人說初要專一,次要廣大,三要脫化。又說“學書要吃透一家,遍學百家,自成一家”。

前人都主張初學要專一。這裡,我們明確強調,初學應專心致志,精臨帖,切忌好高鶩遠,見異思遷。

硬筆楷書書法教程連載(十四):三千字詳述臨帖要點,一篇就夠了

以上是臨帖時應注意的一些主要事項。臨帖從是否忠實於原作或從忠實的程度來區別,又可相對分成“寫實性臨帖”與“寫意性臨帖“兩種。

寫實性臨帖”又稱“實臨”,是一種比較忠實於原帖的臨帖方法,一般是旨在追求儘可能地全面像帖,不輕易加入個人或其他碑帖的意思。

但由於臨帖畢竟是建立在各人自己的經驗與理解基礎之上的,而理解又有個體差異與繼時性差別,因此所謂的“實臨”,也不過是“像”的程度相對大一些而已。

孫過庭說“擬之者貴似”(書譜》)。“實臨”正是比較徹底地堅守這一信條,並將其作為出發點與歸宿的,其結果是達到“酷似”、“亂真”的地步,使人一望即知所臨是某家某書。

初學者一般採用此法。唐以後諸大家臨王羲之《蘭亭序《,亦多屬於“實臨”。

“寫意性臨帖”又稱“意臨”,是指在臨帖時有意識、有目的地參以己意,或擷取、融入其他碑帖甚至別種書體的成份,其結果是有選擇地對原帖特徵予以取捨,或特意誇張、突出原帖的某些特徵,與原帖相比,使人明顯覺得“既像又不像",從前給人以“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新鮮印象。

有些書家,出於某種特殊的需要,“意臨”出的作品,與原帖有較大出入,甚至根本“不像”原帖。如明董其昌的許多臨作,八大山人所臨《蘭亭序》,近人林散之先生所臨《書譜》,等等。這種基本上出於自運的“意臨”,勿寧說就是創作!

硬筆楷書書法教程連載(十四):三千字詳述臨帖要點,一篇就夠了

“實臨”與“意臨”的區別是相對的。再忠實的臨寫,客觀上既有“不像”原帖的一面,主觀上又有一定程度的“寫意性”成份。

大體而言,"實臨”力求“入帖”,“意臨”趨向於“出帖”;“實臨”守成多,“意臨”創意多。成功的“實臨”與成功的“意臨”,其作品均含有較高的藝術水準。而富有獨創性的“意臨”,簡直就是一種創作。

“意臨”範本,必須具備相當的藝術功力,難度較大,初學者如盲目效仿,勢必流於信筆塗鴉。

但具備一定基礎後,應適時、適當地嘗試“意臨”。“意臨”是邁向獨立創作的關鍵一步,是創作的“序曲”與“前奏”。

那種技法單調、用筆呆板,或簡單拼湊而意思淺薄、盲目遊離原帖的所謂“意臨”,不是真正的意臨,因而是不足取的。

“臨”不像“摹”,有現成的字跡可“描”,所以“臨”的難度更大。由“摹”到“臨”,是由易而難、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

臨帖的優缺點,已如前述。至於臨帖,姜白石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續書譜》)。臨帖等於將帖字“搬”到另一紙上,“搬”的過程中,點畫的長短比例、相互位置等不可能完全保持原樣,所以說易失位置。

但由於臨的過程中加入了個人的理解,字形在主觀能動作用下程度不同地重新進行了協調、安排,因而反倒容易或多或少地得到原帖的精神,暗合書法藝術的原理。

關於臨、幕的短長,姜白石已說得十分精闢。總起來看,摹書易循規蹈矩,臨帖易靈活變通;摹的依賴性大,臨的主動性強;摹易得形,臨易得神。

初學宜精摹,進而宜多臨;開始宜對臨,稍後可意臨。臨、摹應結合,目的為創作。

硬筆楷書書法教程連載(十四):三千字詳述臨帖要點,一篇就夠了

關於臨摹碑帖,尚有幾點需略作補充說明:

(1)古代碑帖中,有些作品因自然風化、人為破壞等原因而留下一些“破筆爛宇”。臨摹之前,應在教師指導下儘可能地弄清楚這些字的本來面目。

有些墨跡範本,由於用墨、印刷等原因,一些字的筆畫看起來比較“含糊”,也應儘可能辨明其行筆路線、筆畫形態;對原帖中的“長白”,臨摹時應將其處理成“實筆";原帖中的“牽絲”,應臨摹得相對輕細一些。

(2)有些碑刻範本,如《唐懷仁集王書聖教序》等,因系集字摹刻而成,行氣略欠貫注流暢。

在“臨”的過程中,在基本得筆法結體要領後,“當不受某個字的筆法體勢的約束,而著力於變化中求統一、疏通行氣”(尉天池《書法基礎知識》)。

(3)臨摹基本“入帖”之後,應適當進行一些模擬性的創作(習作),以鞏固、擴大臨摹的成果,檢驗臨摹的效果,為以後進行獨立性的創作,作過渡性的準備。

說到底,臨摹只是學書手段,其目的是通過基本功的訓練,達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本教程會陸續連載,不想錯過更新的,請點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