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發布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產品 京東金融靠「白條」成功突圍

2017年,是金融科技大爆發的一年,金融科技企業更是爭先赴美上市,其中京東金融的崛起算是市場上的最大驚喜,作為金融市場上半路殺出的“程咬金”,京東金融現在與螞蟻金服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回過頭來看其中最關鍵的是,雖然京東金融錯失了支付風口,但在螞蟻金服的“花唄”還未誕生之前,京東金融就以“白條”的方式成功突圍。

京東白條立項,超出市場預期

2013年,京東金融CEO陳生強挖來了做消費信貸業務風控管理的許凌,這位日後的“白條之父”曾在工行總行、荷蘭銀行中國總部等機構信用卡中心任職。

率先發布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 京東金融靠“白條”成功突圍

2013年11月,京東白條正式立項,次年2月14日正式上線,成為中國第一款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彼時,螞蟻金服的同類型產品“花唄”還未誕生,處於競品真空期的白條推出後,市場需求超出了許凌的預期。

從業務本質上來說,京東白條是一項面對個人消費者的“先消費後付款”的信用賒購消費金融業務。用戶在填寫姓名、身份證號碼、銀行卡信息、聯繫地址、手機號等申請材料後即有機會激活白條。京東首先會對用戶在京東上的消費記錄、配送信息、退貨信息、購物評價等數據進行風險評級,每個成功激活用戶將獲得相應的信用額度。

率先發布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 京東金融靠“白條”成功突圍

白條分期付款服務費用標準

當年的數據顯示,用戶在使用白條後,月訂單數量增長了33%,月消費金額增長了58%。在白條用戶中,有55%使用了分期付款服務,分期付款的商品客單價(用戶的平均購買金額)比非白條客戶的客單價高了50%。

事實上,作為一家電商巨頭,京東一開始並不擅長通過大數據實現金融風控。為此,陳生強還去美國進行考察,考察對象是名為 ZestFinance 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這家公司於 2009 年 9 月成立於洛杉磯,創始人 Douglas Merrill 和 Shawn Budde 分別曾是谷歌(Google)的前副總裁和 Capital One的前信貸部高級主管。

ZestFinance 的優勢正在於大數據風控,其徵信系統利用了上千種來源於第三方的數據,比如水、電、煤賬單,電話賬單,房屋租賃信息。通過數據分析,為那些用傳統方法無法徵信的人群提供信用評估服務,同時提高信用評估體系的效率。

走出京東體系,拓展外部場景

目前,白條正在走出京東體系,延伸到了旅遊、租房、裝修、教育、汽車、婚慶到醫美等大眾消費場景。不同領域的產品設計上大同小異,都是通過相應的產品實現先購買後付款的信用支付效果。

白條在京東的交易平臺上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以近兩年的“618大促”為例,白條產品顯示了強大的黏性,以2017年大促前六小時通過白條產生的交易額,就已超過上一年大促全天的交易額。

率先發布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 京東金融靠“白條”成功突圍

2017年京東的白條業務側重在拓展外部場景,這一年,京東金融相繼與中信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上海銀行、北京農商銀行等多家銀行合作推出11張聯名卡產品。

中信銀行在京東金融的變革中是首個“吃螃蟹”的人。2015年8月27日,京東金融和中信銀行合作推出小白卡,上線100天內申請人數就超過了100萬,效率比傳統渠道高出10倍以上,在線申請的核準率提高了2到3倍。

此外,同銀聯合作的聯名賬戶“白條閃付”,如今已經鋪到了大量的銀聯閃付POS機,覆蓋了全國800多線下商戶——白條這個誕生在 4年前的“新物種”,已經從京東體系內走出去,滲透到更多的商城外部場景。

對於京東金融來說,白條成了留住用戶的入口。畢竟京東金融在在線支付領域並不佔據優勢,京東金融藉此實現了面向C端的戰略突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