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的第一次戰略性撤退

今日头条的第一次战略性撤退

日前有媒體爆料,頭條旗下的知識問答產品——悟空問答已經被放棄,悟空將併入到微頭條,悟空問答團隊100多人轉崗,幾位悟空的部門總監已經確認離職。

當然,頭條並不承認放棄的說法,但事實上轉崗和合並都是事實,在優先級上,悟空的確被置於更加後部的位置。(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這意味著頭條變相承認了悟空在最近幾個月的發展並不如意,至少沒有達到他們想要的目標。

我們從一些第三方數據平臺上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在極光大數據上,知乎的在全渠道的總排名是114名,而悟空問答則跌到了976名,並且從增長曲線來看,悟空問答持續下滑。

今日头条的第一次战略性撤退

36kr的說法則更為誇張——據QuestMobile 提供的數據來看,2018年4月到7月,知乎的MAU(月活躍用戶)從3019萬增長至3476萬,而悟空問答則從93.4萬下降至67.9萬。相比去年10月的121萬,大幅下滑超53萬人。

這意味著雙方的MAU差距達到了50倍。

而與此同時,頭條其他的產品則順風順水,以懂車帝為例,懂車帝從上線之初就對標上了傳統的汽車之家和易車等平臺。2017年推出,半年時間就進入榜單前10。根據獵豹2017年的排行榜,懂車帝超過了易車、汽車大全等傳統平臺,直逼汽車門戶老大“汽車之家”。

今日头条的第一次战略性撤退

抖音更不用說了,所以悟空併入微頭條,可以解讀為頭條高層認為在問答這個賽道上,悟空問答難以撼動知乎,因此持續的補貼也沒有必要,所以不如停了了事。

頭條的第一次戰略性撤退

悟空的調整,更像是頭條的戰略性撤退。

在過去幾年時間裡,頭條以今日頭條作為起點,在內部不斷孵化新產品,成功孵化出來諸如抖音、西瓜視頻、懂車帝等短視頻產品,雖然經歷了內涵段子下架,以及被政府有關部門約談等事件,但頭條四面開花,軍團式作戰的彪悍戰鬥風格,幾乎將手伸到了每一個能夠摸到的流量池裡。

頭條並不是沒有失敗過,頭條內部鼓勵創新試錯,之前被報道被保安當天架走的前頭條員工,就是因為一個內部孵化產品被總部否決,而這位負責人心有不甘,提出異議,結果直接被保安目送離職。

但悟空和內部孵化的產品還不太一樣,悟空的前身是頭條問答,對標的就是知乎,就在去年,頭條不但高調宣佈拿出十億補貼去補貼簽約的答主,還直接從知乎那挖角300大V,引發了一輪口水戰。

頭條MAU,DAU過百萬的產品不在少數,但高調拿出十億補貼的並不多。我印象中只有西瓜視頻和早期的頭條號,這意味著頭條本身對悟空的期待就非常高,至少是另一個知乎的體量。

今日頭條在悟空上沒少花錢,這些錢基本上都補貼到了簽約答主上。而如今調整,則意味著頭條在整個戰略方向上,放棄競爭,選擇了更加保守的策略。

這讓我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德國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閃擊蘇聯,半年時間內奪取了蘇聯包括烏克蘭、波蘭、車臣等在內的大量地盤,但在列寧格勒戰役中,德軍死傷慘重,不得不放棄了進攻,轉而退守,東線戰場的主動權,由此交由了蘇聯。列寧格勒戰役,因此也成為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轉折點。

為什麼悟空難以撼動知乎?

一個很自然的問題,為什麼悟空沒能打敗知乎?

簽約2000個答主,每月超1000萬投入的產品,加上10億補貼,按理說一手好牌,為啥就輸了呢?

一是問答社區本身的護城河

問答產品的邏輯,是建立有人提問,然後有人回答的基礎之上,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慢慢擴展到外延和用戶群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用戶進來,這就跟人體的新陳代謝一樣,那麼如何維持機體的健康呢?本質上要建立一個完善的機制。

所以知乎在過去七年的時間裡,都致力於一件事,那就是完善社區的規則和秩序。在知乎看來,規則和秩序要高於繁榮本身,也就是先有規則,然後才能帶來繁榮,這也是《大城市的生與死》這本書影響周源最深刻的地方。

因此,知乎7年,增長到近兩億用戶,但整個平臺的調性和內容都在,我們看幾年前的知乎週刊,和現在的知乎週刊,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這就是規則起到的作用。

比如對一條內容的判定是否有廣告植入的判定上,知乎是無罪推論原則,但給每個答案上都加上了沒有幫助按鈕,讓用戶自己去判斷這個回答是否有價值。(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如果沒有價值,那麼答案就會被摺疊——通過這樣的方式,建立起一個有秩序的平臺。

悟空用錢能買來內容,也就是所謂的答主,用流量能夠買來用戶,也就是消費內容的人群。但卻忽視了社區平臺的規則。事實上,對於問答平臺來說,規則和秩序,其實是最重要的。

而悟空作為後起之秀,最直接的想法是如果把問答內容催肥,這其實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

我舉個例子。悟空補貼的方式非常簡單粗暴,按照ABC等級給答主分類,然後答滿多少字即可,不用審核內容質量,因為系統會自動統計,大家都學過算數,都會算一下一個字多少錢,悟空頂級的答主一個月不過1萬,而需要回答的內容字數差不多也要一萬,悟空問答請的這些大V,出去隨便講講課都好幾萬,寫篇專欄一個字都好幾塊錢,誰那麼閒,老老實實給悟空答題呢?所以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悟空的實習生答題大軍。

具體我不知道比例,但我身邊很多被悟空問答簽約的答主,幾乎大部分都會讓實習生掛著他的名字去答題,為的是賺差價——保底1萬,實習生三千,另外的差價差不多就是白賺的零花錢。

龐大的補貼,最終變成了實習生的工資,這個補貼的作用,發生了偏差。

知乎回答的條數依然比悟空多,為什麼呢?因為平臺獎勵和反饋的機制很豐富——從點贊、評論、日報到熱榜,再到各種其他產品,比如live,知乎提供的是馬斯洛需求裡最高的一層“自我實現和認同感”

二是時間差帶來的不對等

知乎從去年開始嘗試變現手段,比如在移動端引入廣告,以及聯合線下做合作,以及知乎大學等豐富的產品線,這意味著知乎已經開始盈利,並且是在沒有損害品牌的前提之下。

而悟空依然還停留在靠補貼進行內容生產的階段,悟空對外的公關稿中,強調的也是補貼的力度和簽約的答主,但對於商業化這塊,基本上沒怎麼對外透露。

這是一場完全不對等的戰爭。知乎的內容主要靠UGC,而頭條依然靠補貼吸引答主(比如普通答主回答一個問題獎勵多少錢等等)。一個不斷花錢,一個不斷掙錢,並且花錢了還不見數據的增長,僅僅是花錢養內容——在這樣的情況下,頭條高層選擇停掉悟空問答,也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安排吧。

最後

其實,悟空問答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頭條兇悍的“流量+砸錢”的打法,並不是百試百靈,尤其是在問答和知識付費這一領域,並不是依靠自身的資源和資本就能撬動。

一位哲人說過,人做任何事情,無非出於兩個目的,一是逃避痛苦,二是追求快樂。(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靠錢和資源就能解決,也不是所有問題,都像程序算法一樣一成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