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位哈爾濱「老知青」回曙光村「探親」

馮旭東

21位哈尔滨“老知青”回曙光村“探亲”

21位“老知青”與鄉親們合影。 馮旭東 攝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我們都會念這首詩,而只有經歷過此情景的人才會真正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8月22日,陰沉數日的天空終於露出了燦爛的秋陽。安達市萬寶山鎮曙光村鞭炮齊鳴,鎮黨委、曙光村幹部群眾共同迎來了21位特殊的返鄉人——從1972年起陸續“下鄉”到曙光村的“知識青年”,曙光村立刻沸騰起來。

1972年冬天,在黨的號召下,當時年齡不到二十歲的哈爾濱儀表廠青年大約40人被上級派往曙光村工作。他們在當時萬寶山人民公社和曙光村黨支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到曙光村的各項建設之中,修路挖渠、放騾子種地、植樹造林、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不僅為曙光村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也為曙光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雖然他們後來重返省城工作,但在他們心中一直把曙光村當做第二故鄉。

“聽說萬寶山鎮這些年變化很快,我們就很想回曙光村去看看。”這些年近70歲的“老知青”看到這片自己曾經為之奉獻過青春的土地已經“舊貌換新顏”,他們感慨萬分。

“曙光村這些年是怎麼發展的?”這是大家最牽掛的也是最想知道的事。鎮黨委副書記呂新文、村黨支部書記單景權在座談會上向他們彙報了這40多年的變遷,有翔實的數據,有動人的故事,更有來之不易的收穫,聽得大家紛紛點頭稱讚。“老知青”們說,這麼多年來他們非常想念曙光村和這裡的鄉親,今天看到村裡發生了重大變化也感到很欣慰,今後還要繼續盡綿薄之力支持曙光村發展,為曙光村貧困學生和貧困農民獻上一份愛心。隨後哈爾濱的“老知青”們獻上一面寫有“童年時代的驛站、永遠的第二故鄉”的錦旗。會後,21位“老知青”又到他們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去看望,到曾經幫助過他們的農戶家中慰問,與鄉親們拉著手親熱地交談著,那份鄉情讓人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