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看高溫與颱風同場「角力」

今年入夏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多變,高溫、颱風、暴雨等天氣過程對人們生活和農業生產都造成一定影響。前有截至8月15日,連續33天超長高溫預警終下線;後有颱風扎堆登陸,一路裹挾而來的風雨直抵我國西北、東北地區,雨水和炎熱之間的“角力”達到白熱化。

这个夏天,看高温与台风同场“角力”

圖為廣東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中心內的華南區域氣候中心會商平臺,及時應對臺風侵襲。郭靜原攝

日前,中國氣象局舉行新聞發佈會表示,今年夏天是1961年以來我國最熱的一個夏天,與此同時,颱風也比往年來的更勤快一些。剛剛過去的這個炎炎夏日究竟什麼樣?請看記者發回的報道。

極端高溫事件頻發

據氣象部門統計,今年夏季(6至8月),我國平均氣溫為22℃,較常年同期偏高1℃,為1961年以來最高;全國共有55個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主要分佈在遼寧、吉林、河北等地。

不僅白天酷熱難耐,晚上溫度也不低。數據顯示,6月以來,全國有三分之一的省會級城市,最低氣溫曾超過29℃,重慶甚至高達31.8℃。很多城市夜間相對溼度達60%左右,高溫高溼環境下,暑夜異常悶熱,加劇了夏季炎熱程度。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張祖強介紹,今年夏季,我國天氣氣候主要呈現高溫持續時間長,極端事件多發;生成和登陸颱風多,影響範圍廣;強降水過程頻繁,局地受災嚴重三個特點,“其中又以高溫更為突出,具有極端性強、範圍廣、時間長、最低氣溫高等特點。”

这个夏天,看高温与台风同场“角力”

圖為廣東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中心內的實施監測屏幕。郭靜原攝

这个夏天,看高温与台风同场“角力”

圖為廣東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中心內的會商平臺,及時應對臺風侵襲。郭靜原攝

这个夏天,看高温与台风同场“角力”

圖為深圳市氣象局氣象監測大廳。郭靜原攝

6月,全國平均氣溫為歷史同期第二高,內蒙古大部、華北中東部、黃淮中西部、江淮大部等地偏高1至2℃;7月,全國平均高溫日數達6.1天,比常年同期多2.1天,四川地區最長連續高溫日數達23天;8月,四川盆地、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浙江南部等地高溫日數比常年同期偏多5至10天,局部地區偏多10天以上……

好在8月中下旬開始,高溫勢力不復往日,全國大部陰雨日數明顯增多,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受持續高溫少雨影響下,內蒙古大部、東北南部、華北、黃淮、江南西部、華南北部等地先後出現的階段性乾旱,空氣和土壤潮溼。

“常年9月,我國東北地區南部到長江中下游等地將先後入秋,冷空氣活動勢力逐漸增強。”張祖強表示,中旬開始,我國從北到南陸續進入森林、草原秋季防火期,華北、黃淮、東北地區南部等地應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且正值夏秋交替月份,公眾需加強身體鍛鍊,預防疾病發生。此外,9月正是各地大、中、小學校陸續開學的時間,城市交通流量大幅提升,需提前關注天氣變化,合理安排出行。

“當前正值秋糧作物生長的重要時段,也是病蟲防控的關鍵時期。各地要注意加強監測預警,及時發佈病蟲害信息。”中央氣象臺農業氣象中心首席專家趙秀蘭建議,北方農區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加強水肥管理,降雨過後及時排澇散墒,促進作物充分灌漿成熟;南方稻區要採取合理施肥、以水調溫等措施,促進晚稻正常生長髮育,及時清溝排澇,減輕暴雨洪澇的不利影響。

颱風偏愛扎堆登陸

不只是高溫,今年的夏季颱風偏愛扎堆登陸,好不熱鬧。

截至8月26日,今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0個颱風生成,較常年同期(約13.3個)偏多6.7個。其中8個登陸我國大陸,較常年同期(4.2個)偏多3.8個,呈現生成數和登陸數明顯偏多、登陸地點偏北、路徑複雜多變等特點。

有的颱風登陸點偏北,又以登陸滬浙地區的颱風異常偏多。今年共有4個颱風登陸上海、浙江,而常年平均在該地區登陸的颱風數僅為1個,是1949年以來最多的年份。其中,“安比”“雲雀”“溫比亞”等3個颱風登陸上海,為1949至2017年登陸上海臺風總數的一半。

有的颱風登陸後雖然強度逐漸減弱,但仍不“死心”,偏愛北上。“今年8月,在華東地區登陸的‘安比’‘摩羯’‘溫比亞’這3個颱風有一個共性,就是沿華東地區登陸後其減弱後的低壓或殘餘環流繼續北上,影響範圍廣,屬歷史罕見,給華東大部、華北東部、東北地區西部和南部等地帶來大範圍風雨影響。”張祖強說。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臺風生成較為集中,多次出現“雙臺共舞”“三臺共舞”,甚至“四臺共舞”的現象。張祖強表示,多臺風之間相互牽制,引導氣流複雜,導致颱風近海打轉徘徊,或曲折迴轉的複雜移動路徑,極大地增加了預報預警的難度。

其中,第4號颱風“艾雲尼”在華南沿海迴旋打轉,兩次登陸廣東、一次登陸海南;第12號颱風“雲雀”以“Ω”路徑移動,繼登陸日本後再登陸我國,並分別在日本南部海域和東海迴旋打轉兩次;第16號颱風“貝碧嘉”在廣東西部近海迴旋兩圈,先後在海南瓊海(熱帶低壓)、廣東陽江(熱帶低壓)和雷州(熱帶風暴)三次登陸。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陳峪解釋稱,颱風呈現上述特點,與西北太平洋熱帶海溫、夏季風以及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強度密切相關。

她介紹,今年6至8月,西太平洋熱帶海洋表面維持偏暖狀態,利於熱帶對流發展,加之夏季風偏強,導致今年臺風生成個數偏多;同時,自7月中旬以來,主導颱風移動路徑的副高強度偏強、位置較常年同期顯著偏北,其中7月底至8月初,副高西段脊線位置較常年同期偏北10個緯度(約1000餘公里)。颱風通常沿著副高南側外圍環流場移動,副高異常偏北,就造成今年的颱風生成源地偏北、移動路徑偏北,也是導致多個颱風移向並登陸浙滬沿海的主要原因。

不過氣象專家表示,登陸我國的颱風影響總體利大於弊,部分深入內陸的颱風帶來豐沛降雨有效緩解了高溫和乾旱。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颱風“艾雲尼”所產生的降雨有效緩解了廣東和江西南部前期出現的春旱;深入內陸北上的颱風“安比”“摩羯”和“溫比亞”,除“溫比亞”導致河南、山東部分地區出現城市內澇和農田被淹外,颱風帶來的降雨有效緩解了我國東部和北方地區的高溫天氣以及黃淮、遼寧和吉林等地的旱情。

“預計今年秋季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還有12到13個颱風生成,較常年同期偏多,且有可能2至3個颱風在我國登陸,基本和常年接近。”陳峪告訴記者,隨著夏季風向冬季風轉換,颱風活動逐漸減弱,但9月仍是颱風較活躍的一個階段。我國末次颱風登陸時間常年平均為10月6日,且秋季颱風多偏向西行,因此接下來影響華南地區的颱風還將多一些。

科學預警研判是關鍵

面對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形勢,國家對氣象保障的要求更為緊迫、期望也越來越高。氣象事業發展的歷程就是不斷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過程,科學精準預警研判是落實綜合防災減災的有力手段。

8月11日,中國氣象局正式印發《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行動計劃(2018-2020年)》(簡稱《行動計劃》),從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動核心技術攻堅、推動智慧氣象業務發展、提升國家戰略舉措氣象保障能力、提升科學管理水平和加強基層能力建設6個方面提出了28項重點任務。

其中,《行動計劃》再次明確,我國氣象現代化現階段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以智慧氣象為重要標誌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服務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和治理體系。

“智慧氣象是未來一段時間氣象業務發展的重要方向,關鍵要做到普惠、精準、交互和泛在。”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介紹,基於氣象大數據雲平臺建設,氣象部門將推動與上下游行業和服務用戶的基礎信息數據共享共用;強化面向公眾的、基於位置的、按需提供的智慧氣象服務;建立以影響服務為方向、以客戶定製為特徵的新型專業氣象服務模式;提升智能化決策氣象支持能力,實現各類突發事件的氣象災害綜合分析研判“一張圖”服務;搭建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大數據平臺,提升基層綜合氣象防災減災智慧化水平。

此外,圍繞國家重點戰略舉措,氣象部門將狠抓氣象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益,把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效落實到綜合防災減災、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倡議、軍民融合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等方面,著力提升國內、國際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矯梅燕透露,氣象部門將推動雄安新區智慧氣象示範區建設,將其作為氣象現代化的“樣板間”“試驗田”。“在這裡,氣象部門將構建全要素智能感知氣象觀測系統,建設以雄安新區為核心、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無縫隙、全覆蓋、精準化、智能型’現代氣象預報業務,探索將智慧氣象融入新區智能城市規劃、設計和運行,並在雄安新區建設氣象應用創新中心以及氣象科技產業園,推動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

(經濟日報 記者:郭靜原 責編:武亞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