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一直有大上海、大重慶的叫法,卻沒有大北京、大天津的說法?

化骨龍61


北京不光是大,主要是老,所以叫老北京,比大還要大叫老,老北京雜醬麵,老北京布鞋,老北京八大胡同......

天津不叫大,在北京旁邊,北京都不叫大,天津就只能忍忍了,天津下面的地方忍不住了,於是有了大沽炮臺、大薊縣、大塘沽

重慶叫大重慶是對應小重慶,小重慶就是直轄前的9區12縣,大重慶就是加上萬涪黔地區幾十個縣,小重慶的在外地自我介紹我是重慶主城的(其實主城也不包括小重慶的那些縣),其它地區的在外面很多是說我是大重慶的。

川渝地區對家鄉普遍有很矛盾心態,在盆地內部各地吵得很大聲,我們成都好,我們樂山好,我們廣安好,出去了你一問四川哪兒的,十有八九回答你成都,你要是再問成都哪兒的表現得自己對成都很熟的話,他們就改口我父母住樂山(南充、自貢等等)但是我在成都買了房子的現在過年都回成都。

重慶也類似,千萬不要跟重慶人討論家鄉之類的話題,大重慶就行了,你要是聽得出川渝口音具體到各個區縣,你就很驚訝問,聽你說話不像重慶,好像是涪陵?他就會回答,涪陵也是重慶,我現在在江北區買了房子,娃兒在魯能巴蜀讀書。因為西部地區就成都重慶拿的出手,其它地方給你們說了也不知道。而且川渝內部也有很強的方言鄙視鏈,重慶主城稱呼其它地方叫小語種,其它地方在主城久了會刻意說主城口音讓你聽不出來,成渝兩地互相鄙視一個說對方娘炮一個說對方粗俗,但是感冒的時候說話鼻塞都喜歡裝自貢口音。

山東人愛家鄉,而且是精確到縣的愛,很自豪,然後列舉一大堆本縣的名人,普遍每個山東的縣都能拿得出幾個名人出來,當然以前的名人知道的也不多,近代的名人一旦沾上一定要說說。特別是現在山東最自豪的一定是菏澤地區了,連臨沂都要說自己跟菏澤是鄰居。但是也說明山東人還是不願意接受自己家鄉被人說不好,也是一門心思要包裝一下,類似其它地方說“大”

相比一下,這點我還真喜歡福建浙江的人,情景模擬:幾個人坐在一起泡茶,你穿著路易威登,我穿著鴻星爾克,聽出了方言的差異:王總是泉州人啊?不是,我是南安官橋的(泉州下屬縣),李總聽口音福州人吧?不是,我是寧德周寧縣的。沒想到我們在廈門做了鄰居啦!你這房子是八萬一平米買的吧?別提了,八萬的時候我老婆不讓我買,說環島路還有幾套都空著,這不現在要買了都九萬了!上面對話浙江也類似,買房地點換杭州就行了。


邱大福MichaelQ


“大上海”誕生於上世紀初上海快速發展為大都市的特殊歷史階段。現在已經很少這樣稱呼她。



所以武漢、重慶、天津等這些目前正在極速發展變大的都市到是可以冠之以“大”以彰顯其從未達到過的規模與地位。沒有“大天津”一說其實很容易理解,旁邊首都北京都不言大,天津哪敢大?豈不授人笑柄?再說天津重慶都已經步入直轄市行列,不用再搞這一點文字遊戲了。


而北京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並且從之前的幾個封建王朝起將近千年的時間都一直是中國的首都和中心,所以也就完全不需此一個“大”字來壯其聲威了。此即所謂“大音希聲”。

這就好像一些不大的島國一經發展便自名為大韓、大日本、大不列顛,而我們沒有叫大中華, 幅員最為遼闊的戰鬥民族國家也沒有自稱大俄羅斯一樣。


文字波


上海為什麼叫大上海?


上海市是中國第一大城市,簡稱滬,又稱申。位於中國南北海岸的中心,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前緣,東瀕東海、北界長江,南倚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面積6340.5平方千米,其中市區2057.01平方千米。包括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3個島嶼。

面積大 人口集中 人口數量大 城市人口多,是中國最繁華的城市。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50ed000561ae9df6d967\

南湖燒窯匠


叫的最響的是“大武漢”,大上海,“大重慶”的叫法確實沒聽說過,歷史上沒有叫過“大重慶”,近代中國的重慶面積不是很大,而且山區眾多,所以重慶從不說自己“大”。現在新時期的“重慶”是將四川的部分區劃撥給重慶形成的省級區劃,所以重慶現在的總面積很大,但基本上都是山區,所以現在的重慶也不會稱自己“大”。



確實沒有聽說過“大北京”,也很少聽說過“大天津”這樣的說法。但確實在近代中國也有“大天津”的說法!但總的來說首都圈的京津,基本上不加“大”字。為什麼京畿首都圈的國家中樞“京津”卻不加個“大”字呢?為什麼“大武漢”,“大上海”偏都加個“大”字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由。近代上海縣的全稱是“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上海本身就是個小縣城,可見出身卑微,而且縣城之範圍,面積地域狹小,而且漫長的中國近代史中“上海”都是個小縣城,最終崛起於民國中後期1930年後,在偽蔣政權的扶植下撤縣設市的發展起來的“民國版深圳”,所以從骨子裡小小的“上海縣”有自卑情緒,而且為了掩蓋其地域狹小,和自己的縣城出身的事實,其努力要變成“大”的樣子,但是怎樣才能在眾人之中顯示為大呢?最簡單的方式是直接自己加個“大”字,所以才有了“大上海”之說。而且上海在新中國時期控制了全國媒體後,極力宣傳自己故意在上海前加個“大”字,這樣不斷地強化宣傳自己,才有了“大上海”;武漢也是一樣的境遇,武漢這個名字是後來才有的,使用了距今七八十年的時間。武漢是由三個鎮組成,三個鎮本身都不大,只是個村鎮的規模,為了使自己大的像城市,努力合併,實際上即使合併完,由於自己山區,水面,溝谷佔據了大片土地,整個武漢的規模也不是很大,但為了宣傳使自己很大,也採取同樣的辦法直接加個“大”字,所以稱為“大武漢”。



總結起來加個“大”的地方,大上海,大武漢,這些地方的共同點就是原來地域狹小,出身卑微,像上海是縣城漁村,地域狹小,武漢由三個村鎮組成,地域也不大,武漢三鎮,縣城上海是這些地方的基本寫照,為了積極地拜託低微的地位和狹小的地域,所以要直接加個“大”字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而首都圈的國家中樞“京津”,為什麼很少被稱為“大天津”,大北京呢?原因也很簡單,歷史上講國家首都地區都是地位尊貴之地,天然就比其它地域有優越感,其國家戰略地位也是不同,首都圈的京津本身就具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天然優勢顯赫地位,所以不需要額外加個“大”字來烘托自己。直隸順天府本就是天子腳下,直隸天津府為首府所在地,都是地域遼闊,地位尊崇。確實無需再畫蛇添足地加一個“大”字再強化自己



近代中國期間天津和北京仍然是京畿大城市,雖偽蔣中末期把北京變成了北平,但北平的底蘊仍在。也無需再加個“大北平”來烘托自己。國際大都市天津在中國古代史末期和整個中國近代期期間都是驕傲的,華麗的,無與倫比的。有人用近代上海縣和國際大都市天津比,但這瞞不了懂得中國近代正史的人,近代中國的一百個第一都產生在天津,天津是中國和西方接軌的前沿地,天津無可爭議地是近代中國第一國際大都市,各國爭相在天津設租界,形成了九國租界的國際交往中心,亞洲經濟金融中心,中國商貿航運核心,國家外交,通商,軍事中心所在地,最終成為了中國的副都……,北洋民國的第一個中央直轄市,新中國的第一個中央直轄市,天津目前仍然在國家官方系列中是中央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中國超大城市,中國北方經濟金融中心,中國先進製造業研發中心,國家航空航天科技中心,國家化工石化基地,北天雄科技創新中心,首都圈國家級新區天津濱海,世界級大港,首都北京和千年大計雄安的出海口天津自由貿易國際港……,像天津這樣的國際級全球城市用加個“大”字來拉臺自己的人氣嗎?天津作為近代中國第一國際大都市不會用單純的“大”字拉臺自己,目前的新中國建設時期的京畿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天津也不會用個“大”字來吹捧自身。天津也一直履行著拱衛“現代中國綜合第一大城市北京”的重要職責。相反像目前控制著全國媒體的滬深等地域狹小之地,卻總是加個“大”字,不斷地強化吹捧自己,這也是我們確實應該反思的問題



至此大上海的由來和說法,說得比較清楚了;而國家首都圈的國家中樞“北京,天津”從來不加“大”字的由來也說的很清楚了;至於重慶是否加“大”字的問題在一開始也已經交代得也比較清楚了……



天津宮前街的“嚴復”像



南開大學周恩來領袖像



中國第一所大學北洋(天津)大學中心老校區圖書館



原天津意租界文學巨匠“曹禺像”



原天津奧租界“袁大總統舊居”



意風區原意大利領事館辦公樓建築



百年西開教堂



天津宮前大街“敕建天后宮”



老南市三不管食品街



百年勸業場



原天津英租界慶王府



原天津日租界“靜園”,溥儀皇帝舊居



天津薊州黃崖關長城



皇家園林靜寂山莊盤山5a景區



天津老城廂戲樓



天津海河奧匈帝國租界段景色……


巴驃縟


哪裡個“大重慶”歷史上可是絕對沒有什麼大重慶,只有大上海,大武漢。如果現在你說什麼“大重慶”那沒人有意見,歷史上1935年重慶只有幾十萬人,是個很不起眼的小不點。只是因為當時中國太過落後和軟弱才不得不把重慶作為大後方成為當時的陪都,這給重慶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xpc593


答 | 獬執事

以歷史文化而言,只有上海、武漢兩座城市可冠之於“大”。這並不代表其它城市不足以與這兩座城市爭雄,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叫法而已——當然,這個“約定俗成”自然是近代已降的說法,如果放在清末之前,中國的城市再怎麼排也不會排到上海;就算是排到了上海,也會叫成“大松江”。

上海之所以叫“大上海”,是以清朝按《南京條約》的約定開埠為起點的。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海縣城外圍分別成建立起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從那時開始,上海開始成為中國與西方世界交流的新港口。《南京條約》開埠的港口有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相比之下這五港口只有上海聯通了長江(以及大運河),其腹地為最大所以西方列強漸漸在上海開闢租界、投入資本便不足為奇了。

中國古代從來以中原為中心,除了個別幾個朝代或割據王朝勇於開拓海運(比如南宋、孫吳),歷朝漕運大多以河運為主。而近代以降,對外交流增多,海權思想漸漸深入人心,上海這個勾連河海、水陸遞運的城市便天然具備了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上海受歐風美雨影響最深,清末之後也日益成為思想文化的中心,因為此時文化的源頭已經不再是帝都,而是牆外的世界。上海的明星就是全國的明星,上海的潮流就是全面的潮流,上海不叫“大上海”,那真沒有哪座城市敢稱“大”了。

有很多人提到了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對上海的暢想:“上海現在雖已成為全中國最大之商港,而苟長此不變,則無以適合於將來為世界商港之需用與要求。故今日在華外國商人有一運動,欲於上海建一世界商港。”

可以看出在孫中山的時代上海已經是中國最大商港,而孫中山還要將其建為“世界商港”(很開心,這個目標我們早已實現)。但是在孫中山眼中,上海因為多種原因(比如泥沙、城市擁堵),“皆為殭死之港”,只是因為“在我之中國發展計劃,上海有特殊地位”,才欲以上海為世界商港的。孫中山最中意的是杭州,明言“故以此計劃港作為中國中部一等海港,遠勝上海也”。不過即使如此,杭州不是“大杭州”,上海卻是“大上海”。

至於武漢,作為辛亥革命首義之城,在民國人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同樣是在《建國方略》,孫中心稱其為“中國本部鐵路系統之中心,而中國最重要之商業中心也”、“至於中國鐵路既經開發之日,則武漢將更形重要,確為世界最大都市中之一 矣。所以為武漢將來立計劃,必須定一規模,略如紐約、倫敦之大”。

孫中心將武漢比作未來的紐約和倫敦,同時不看好上海作為港口的未來。他看不到洋山深水港,而武漢也沒有如他想像中達到世界一流中心的地位。所以“大上海”與“大武漢”相比,還是上海實至名歸。

咦,怎麼沒說重慶呢……因為哪裡來的“大重慶”呢!


亞歐研究寮


走南闖北只聽說過大上海和大武漢或者大漢口。

首先在晚清時期,由於國家貧弱。外敵入侵。導致國家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雖然西方列強大肆收刮我國資源。但也在無形之中促進了我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說白了底子牢,經驗多,起步早。有帝國主義的把守也就在軍閥混戰的歲月中得到一定的保護,那些有錢人也會選擇來上海和武漢避難,在上個世紀幾乎每一次國內軍閥混戰上海和武漢的經濟就會小發展一次。

其次民國時期經歷了“黃金十年”。上海和武漢地區的經濟也就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然後由於上海和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或臨近太平洋。交通方便。懂貿易的人都清楚。船運歷來是貿易的主要運輸方式,因為船運拉得多,成本低。而國內其它河流,要嘛河水相對湍急,要嘛河水淺。。也就對船運帶來了不便,甚至不可能。

再者北京地區在清朝晚期也就有缺水的現象。要不是近來南水北調,我覺得一個缺水的城市是不可能成為現在這樣的發達地區。再加上北京作為首都,自然衙門林立,各項政策執行必然嚴格到位,也就在無形中限制了一定的經濟發展。世界各國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不在一個城市也是這個原因。至於重慶地處山區和長江上游。交通要不是近一二十年發展,也不會有很好的發展。廣州到是很好的地方,在乾隆時期就有專門的對外通商的場所。,但奈和沒能趕超上海和武漢,我想也是因為在民國時期由於廣東不是蔣介石的勢力範圍而沒有政府大力的政策幫助發展。不過廣東倒是全國最發達的省份。

最後大上海和大武漢的稱呼不是現在才有的。是上個世紀民國時期和建國初期就有的稱呼,跟現在的發展沒多大的關係。


叫龍兄的單身漢兒


我們小時候都愛看日本動畫片,給我的印象就是,以小博大,最後小的都是勝利者,這是日本人從小灌輸給孩子們的,我們小,但是我們能戰勝比自己強大的,中國就恰恰相反,一張嘴就是大中國,大上海,最不要臉的是某個小地方的也說我大某某,完全拋棄了中國人謙恭,大中國大上海大北京,這是我們對外時自豪的稱呼,對內就別吹了,因為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優點,都是中國人,誰還不知道誰呀


小小蘋果好


要説到大,不能光看現在,至少在民國時代,約定俗成的叫法祗有大上海,大武漢之稱謂,何來大北京大天津之説!此時的北京,尚稱北平,皇城根跑馬一圈,也就是現在的二環綫,能冠之以大嗎?


劍號巨闕


上海不知道,來說說重慶。重慶主城區不含北碚區,為描述簡便泛稱為重慶,比如你想從萬州往江北區走,朋友問你去哪,你說去重慶,其實你在萬州的時候也是在重慶範圍內的,怎麼消除了這種誤會呢,人們就引入了大重慶這種說法。大重慶就指整個重慶市版圖範圍,含主城區和各區縣。

其他姑且值得參考的說法是,在早年西部大開發,重慶成立直轄市,以及黨國家各種對重慶的利好政策,佈局下,重慶發展很快,城市地位和當地群眾自信心,自豪感極速攀升,逐漸有了大重慶的說法作為外部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