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廣州日報 尋巧品靈感

看廣州日報 尋巧品靈感

陳漢祺從《廣州日報》獲取靈感,耗時兩個月製作出的菊花。

看廣州日報 尋巧品靈感

陳漢祺和他的作品《五果園》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10多年前,元德陳公祠恢復乞巧民俗,彼時已是古稀之齡的珠村阿伯陳漢祺一時興起,開始學習製作巧品,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巧品數量多達數十件。題材囊括盆景、農趣、景點、生肖等,其中不少創意都來自《廣州日報》,他也成為村中知名的“巧伯”。今天,廣州乞巧文化節開幕,他也迎來了84歲生日。

陳漢祺家住珠村元德陳公祠附近,他是陳公後人,慈眉善目、身形瘦削卻聲音洪亮,操著一口標準的廣州鄉音,平易近人。今年的8月13日是廣州乞巧文化節開幕日,恰逢農曆七月初三,剛好跟他的生日在同一天。為慶祝自己的生日,陳漢祺也提前從醫院回到家中與家人一起團聚。

乞巧節將至,元德陳公祠裡早已佈滿了各式巧品,其中有幾份卻非常特殊。它們並非出自村中心靈手巧的巧姐之手,而是出自陳漢祺這個年逾八旬的老人:一盆白菊、一盆紅菊、一盆紫菊、一尊“日日有魚”農趣巧品,一座耕種圖巧品,一尊蟹趣巧品……精緻而逼真,令人讚歎不已。更令人稱奇的是這些作品的材質。“這些作品都是用泡沫做的。”65歲的活動領頭人潘慧君告訴記者。

與愛人因乞巧結緣

珠村有三大姓氏:陳、潘、鍾,陳漢祺一家世代居住在珠村,他的妻子鍾姨也是同村人。早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他就見過“擺七娘”時用的巧品,他與妻子的緣分也與乞巧有關。據潘慧君介紹,陳伯年輕時發現鍾姨的巧品做得好,後來經村裡人介紹,兩人喜結連理,如今,夫妻倆剛好結婚60年。

陳伯開始做巧品是在10多年前,彼時在潘慧君帶領下,元德陳公祠恢復了乞巧民俗,已是70多歲高齡的陳伯看到了這一幕也開始創作。“我以前就喜歡畫畫,再還原一些記憶中的農家情景,就成了我的巧品。”陳伯還記得,自己的第一個巧品是兩隻蝦蟹,耗時超過一個月,不過他認為做得不好,丟棄了。如今,他的家中已擺滿了巧品,題材囊括盆景、農趣、景點、生肖等,趣味盎然。

從《廣州日報》獲取靈感

對於巧品製作,陳伯可謂“痴迷”。陳伯最近的作品便是那幾盆展出的菊花,為了趕在乞巧節前做出來,他做了近兩個月。

談起做這幾盆菊花的來歷,陳伯坦言,靈感來源正是《廣州日報》。他還特意向記者展示了作為藍本的報紙,這是一張菊花圖,登載於去年12月5日的《今日生活》版面,由廣州日報攝影記者黎旭陽拍攝。“當時我看到了這幅圖,就有做菊花的想法了,特意把報紙剪下來反覆看,一直到做出來。”

據陳伯介紹,這些菊花全部由泡沫廢料做成,先將坐墊泡沫剪成細絲狀的花瓣,然後再一一上色後扎到塑料葉子上。記者發現,每一盆花都有三十朵,而每朵花的花瓣就多達上百條,工作繁複。

除此之外,他在家中所藏的不少巧品靈感都來自《廣州日報》,如五羊雕像、奔馳的駿馬等。“我家中只有一份報紙,就是《廣州日報》,我是廣州日報的老讀者。看到好圖就保留下來,對著它進行創作。”他笑著說。

特意買水果對著調色

在陳伯的巧品中,出現最多的是盆栽和植物,這源於他對盆栽的喜愛。在建家中的新樓時,他從老樓搬下來200多盆盆景。而在眾多與植物相關的作品中,他最喜歡的是《五果圖》。

“五果”是嶺南的五種常見佳果:楊桃、荔枝、龍眼、桃和橙。記者看到,《五果圖》中共有五株果樹,分別對應五種佳果,每株樹上都掛滿了果實,每棵樹都多達幾十個。從小果到大果、從青果到熟果,果實變化多樣,顏色也略有差異。為了更真實得呈現水果的顏色,他特意買來水果,按照水果的真實情況進行調色。“一顆顆用砂紙打磨,可費時間了!”陳伯笑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