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時代,除了武則天外還有一個女人很厲害,但是結局卻不太好

談及古代才女,漢有班媛、晉有左嬪、唐則有上官婉兒。若論才華,三者或許不分伯仲,可若論功績,上官婉兒則遠遠勝過二人。武則天時期,上官婉兒地位崇高,權力在握,但是,她並不濫權,相反,還會時常諫言,提出治國理政之法,為朝廷解憂。

武則天時代,除了武則天外還有一個女人很厲害,但是結局卻不太好

新舊唐書對於上官婉兒的評價過於失實,刻意誇大了上官婉兒的汙點,對後世造成誤解。與此相比,其他史料還是相對公允,如:《昭客文集序》,其內便曾評價上官婉兒詞意雄渾、文風優美,以女流之輩,影響一代文學,在歷史上實屬少見。並且,唐朝同期的名士對於上官婉兒也是讚賞有加。

上官婉兒的出生伴隨著神秘色彩,據說,其母鄭氏懷孕的時候,曾在夢中遇到一位占卜師傅,那師傅遞來一杆秤,口中說道:“當生貴子,而秉國權衡。”這句話的意思便是告訴鄭氏:“你所懷之子,將來必能在朝中擁有權勢。”鄭氏醒來大喜,認為身懷必為天降貴子,然而,出生的卻是一個女孩。

武則天時代,除了武則天外還有一個女人很厲害,但是結局卻不太好

旁人聽說此事,皆嗤之以鼻,鄭氏便覺,定然是夢中之人胡說八道,便將此事忘卻。上官婉兒幼年經歷並不美好,剛出生時,其祖父上官儀因上書朝廷廢除武則天皇后一事,被問罪斬殺,而後,又牽連到其父,一同被殺。兩位親人的離去,尚不能平復武則天的怒火,之後,將上官婉兒和其母親關於禁院。

在這裡,她們無法與外界溝通,剛失去雙親,便要面對如此困境。雖然生活艱苦,但是,並沒有影響到婉兒的文學天賦,反而在這種幽靜環境中,更利於她研讀文學。本身上官家族就是一個書香世家,上官婉兒繼承了族人的優點,小小年紀便才思敏捷,再加上,其母的悉心教導,在少時,她便已經能夠明達吏事、賦詞作詩。

武則天時代,除了武則天外還有一個女人很厲害,但是結局卻不太好

上官婉兒第一次嶄露頭角,還是在武則天的一次考驗中。當時武則天要求當場作文,上官婉兒應允,當即題文一篇,文不加點、語意暢通、辭藻優美。武則天看了極為滿意,當場免除了她的奴僕身份,讓其跟在身邊,負責宮內詔命。

至此,上官婉兒的傳奇人生就此開始。即使是宮廷詩的最為普通的形式,即:日常的奉和應制之作,上官婉兒也以或清新雋永,或氣勢壯大等格調氣度傾灑其絕代才華。如其《奉和聖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翦綵花應制》:

“密葉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

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

武則天時代,除了武則天外還有一個女人很厲害,但是結局卻不太好

武則天時期,上官婉兒跟隨在武則天身邊,輔助其處理政務、起草詔令,地位逐漸上升。武則天作為女皇,自然要體現出自己的威嚴,使得別人懼她。為此,武則天經常因為一些小事,就濫殺無辜,造成冤案頻發。

期間上官婉兒勸誡武則天,導致背上忤逆罪,武則天命人將其處斬。好在最後,武則天念及上官婉兒才思敏捷,便饒其一命。從那之後,上官婉兒再無勸言,一切順君心意,令武則天甚是歡喜。

武則天時代,除了武則天外還有一個女人很厲害,但是結局卻不太好

其實,在武則天作出一些錯誤的決定中,上官婉兒還是會幫其矯正,只不過有了上次的教訓,她不會再直言相勸,而是選擇更加委婉隱秘的行事作風,化解掉武則天的暴戾。也正是因為她潛移默化中發揮的作用,後世都對其不吝讚賞,稱她是美玉、是祥瑞。

她靠著溫柔、智慧、才華,化解了很多武則天的錯誤決定,拯救了無數百姓。然而,在新舊唐書中,上官婉兒被描繪成勾結權勢,淫亂宮廷,操縱皇權,顯然是片面且失實的。武則天晚年時期,遭遇朝中大臣政變,被迫退位,唐中宗重登皇位。上官婉兒則開始替唐中宗輔佐事務。

而後,唐中宗冊封婉兒為三品的婕妤。由此可見,唐中宗非常肯定上官婉兒的能力。

武則天時代,除了武則天外還有一個女人很厲害,但是結局卻不太好

上官婉兒的職務相當於現在的秘書,協助君主處理一些政務。武則天時期,她從事的便是這種工作,到了唐中宗,她依然負責這方面事務。除了幫助皇帝處理奏表、起草詔令外,上官婉兒還會時常舉辦文學活動,邀請宮廷內的文人墨客參加,互相交流探討詩詞歌賦。因其才華橫溢,上官婉兒經常替皇室人員賦詩作文,深得各皇室公主喜歡。

然而,她還是由於太過自信,犯了皇家大忌,導致引火燒身。

晚年時期,上官婉兒因勸韋后學習武則天,自立為帝,捲入政治鬥爭。再加上其私下動作不斷,暗中結黨私營,玩弄權術,被唐玄宗列為清剿名單。唐玄宗極為厭惡女性參與政治,在那場誅殺韋后勢力的政變中,上官婉兒被一併殺掉。

武則天時代,除了武則天外還有一個女人很厲害,但是結局卻不太好

儘管如此,唐玄宗還是在其後,為上官婉兒編詩文集,可見,對於這位才女,他還是挺敬重的。在上官婉兒現存不多的詩作中,有一首屢被提及, 備受重視,那就是其抒懷之作《彩書怨》: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餘。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新唐書》、《昭客文集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