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凱鋒:趙國爲什麼在長平之戰中慘敗,而在邯鄲之戰中大獲全勝?

關於秦趙長平之戰,眾說紛紜。也產生了一個歷史著名的典故:紙上談兵。在龍凱鋒看來,長平之戰的失敗責任,趙括雖然首當其衝,但真正該負責的還是趙王,因為趙王才是長平之戰真正的最高指揮員。趙王在伐謀伐交失敗的前提下,臨陣換帥,用趙括替換廉頗,最終導致伐兵失敗。

秦趙長平之戰,是秦趙之間的一次大決戰。此戰,秦國有兵力五十多萬,趙國有兵力四十多萬,都是傾全國之力之兵打的一次決戰。而戰爭的結局,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趙國戰敗,趙國四十多萬精兵投降,被秦國坑殺,這也成為歷史上最慘最血腥的一次事件。趙國從此國力衰落,處於被滅亡的境地。​

龍凱鋒:趙國為什麼在長平之戰中慘敗,而在邯鄲之戰中大獲全勝?

然而長平之戰結束9個月後,秦國再次發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實現滅趙。這對秦國來說,本是一場毫無懸念具有絕對兵力優勢的戰爭,然而秦昭王派王陵率軍進攻趙國都城邯鄲,卻遭到失敗,秦軍五校戰死。秦昭王要啟用白起為將,但遭到白起的拒絕,這讓秦昭王非常奇怪,問白起:長平之戰,我們國虛民飢,你主張增兵滅趙;現在兵多糧足,你為什麼又不主張滅趙呢?白起說:趙國自長平戰敗以後,在內政方面,全國上下,同仇敵愾,加強戰備;對外,聯合燕、魏、齊、楚等國,邯鄲城堅糧足不易攻取,而各諸侯國援趙,如果秦軍遠離本國進攻邯鄲,勢必處於不利境地,失敗是必然的。

秦昭王繼續堅持滅趙的作戰方針,不斷增派軍隊,經過八九個月的作戰,秦軍傷亡巨大,仍然攻不下邯鄲。秦王十分惱怒,親自去見白起,第三次強令他為將滅趙。白起堅持不應命。秦昭王勃然大怒,削去白起的官職,把他降為士伍。最後賜以利劍,逼迫白起自殺了。

趙國對秦軍的進攻,採取了堅守邯鄲、持久防禦、避免決戰、以待外援的作戰方針,同時不斷採取各種措施激發軍民同仇敵愾、誓死抗秦的決心。魏國出動十萬大軍救趙,但統帥晉鄙卻按兵不動,魏公子信陵君竊取魏王虎符,殺了魏軍統帥晉鄙,奪得魏軍指揮權,挑選精兵八萬,支援邯鄲。楚國也派出援軍,魏、楚援軍,數敗秦軍,秦軍損失幾萬人。最後,秦軍退回河西,放棄了以前侵佔的魏地河東、趙地太原和韓地上黨,戰爭就此結束。

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的兵力相差無幾,一個五十多萬,一個四十多萬。而在邯鄲之戰中,秦趙的兵力相差巨大。趙國為什麼在長平之戰中戰敗,而在邯鄲之戰中獲勝呢?軍事評論員龍凱鋒認為有三點原因:

一、長平之戰中,趙國伐謀失敗,而在邯鄲之戰中,趙國伐謀成功。

所謂伐謀,就是堅持正確的作戰方針,而正確的作戰方針來自於正確的戰略分析和判斷。

在長平之戰中,趙王對秦趙的實力對比沒有清醒的認識,所以才會責怪廉頗只守不攻,而廉頗採取堅守的策略,也是在與秦軍的幾次局部戰鬥中失敗,才決定採取趙軍堅守不戰、以逸待勞、等待秦軍疲憊撤退時,再尋找戰機的作戰方針。從後來看,廉頗這個作戰方針是正確的,如果趙軍堅持幾年,秦軍必退。如果再聯合其他國家從其他方向進攻秦軍,秦國必然失敗。

龍凱鋒:趙國為什麼在長平之戰中慘敗,而在邯鄲之戰中大獲全勝?

在邯鄲保衛戰中,趙王頭腦徹底清醒了,下決心抗秦,自己以身作則,上下同仇敵愾,堅持依託邯鄲堅固的城池不出戰,同時聯絡其他諸侯國救援,才導致秦軍傷亡巨大,攻打邯鄲失敗。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只是趙王這一塹,付出成本太大,趙國辛苦幾百年的基業因一戰而垮塌,四十多萬精壯軍士卻被坑殺。

二、長平之戰中,趙國伐交失敗;而在邯鄲之戰中,趙國伐交成功。

在長平之戰中,趙王一直惦念著韓國的上黨郡,妄圖接受韓國上黨郡為趙國所有。在秦趙兩軍處於戰略相持階段時,趙王沒有認清秦趙決戰的戰略形勢,居然想向秦國妥協議和,並派出使臣。而秦國為了防止趙國合眾連橫,一方面熱情接待趙國使臣,顯示秦趙不會決戰的態勢,麻痺了趙王,也麻痺了齊、楚、燕、魏等國。一方面暗中割捨土地給魏國,不讓魏國出兵救趙國。一方面施離間計,離間廉頗,使趙王下決心臨陣換帥,用趙括替代廉頗。

在邯鄲之戰中,趙國將本來獻給秦國的六個城池,給了其他國家。使齊、燕、魏、楚等國都願意和趙國結盟,援助趙國,因為趙國如果滅亡,其他國家就會被秦國各個擊破,唇亡齒寒的道理各國都懂。如果趙王在長平之戰中,捨得拿六個城池給其他國家,恐怕齊、燕、魏、楚等國紛紛救趙,長平之戰焉會戰敗?可見,趙王在長平之戰中伐交太小氣,是因為自以為是,才導致伐交失敗;而在邯鄲之戰中伐交很大方,是因為趙王對戰勝秦軍毫無底氣,面臨絕境,才使伐交成功。

三、長平之戰中,趙國伐兵失敗;而在邯鄲之戰中,趙國伐兵成功。

在長平之戰中,趙王沒有堅持廉頗正確的作戰方案和任用廉頗為帥的堅定決心,而是聽了秦國的離間計,責怪廉頗堅守不出,臨陣換帥用趙括替換廉頗,這是趙國長平之戰失敗的根本原因。否則,即使在伐謀、伐交不成功的情況下,趙軍也不至於全軍覆沒。趙王之所以不信任廉頗,是因為趙王的作戰指導思想和廉頗的作戰方針不一致,是因為趙王缺乏堅定的作戰決心,是因為趙括盲從趙王指示,同時用兵輕率,才導致慘敗。

龍凱鋒:趙國為什麼在長平之戰中慘敗,而在邯鄲之戰中大獲全勝?

在邯鄲之戰中,趙王不再抱有幻想,而是堅持“堅守邯鄲、持久防禦、避免決戰、以待外援”的作戰方針不動搖,這才使邯鄲保衛戰不但成功,而且大敗秦軍,收復了太原,魏國也收復了河東,韓國收復了上黨。可見在戰爭中,正確的作戰方針很重要,而堅持正確的作戰方針更重要,否則伐兵難以成功。

歷史雖然已經過去,但給我們後人的戰略啟示卻是如此深刻。面對歷史上一次次戰爭,我們不禁質問:力量優勢就一定能夠打勝仗嗎?力量劣勢就一定打敗仗嗎?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的力量對比而造成的戰爭結局,就狠狠打了持純軍事制勝觀點人的一個響亮耳光。名將白起不愧為名將,面對秦昭王的強命為將,寧可自殺也不領命,因為他看到了邯鄲之戰的必敗,一個指揮員對每一場戰爭能夠預知勝負,就是了不起的指揮員。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兵民才是勝利之本。邯鄲之戰,印證了這個真理。這一光輝論斷,在高科技時代的戰爭中依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