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名家的書法碑帖適合寫入展作品?

wojiushiwo080728


如果想寫入展作品,最重要的是臨帖,而不是問“適合寫哪家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臨任何字帖都有可能入展,但是關鍵就在於如何做。

得法,得形,得神。

想要入國展省展,一定要做到一點,那就是背帖。

臨什麼字帖不是關鍵,關鍵是臨的好不好,吃的透不透。如果你在創作中用出帖中的字,而且寫的很到位,那無疑是證明自己水平的一種方式,但是弊端就是,任何人在入展創作中都可以用“集字”的方式進行投稿。

陳海良曾經說過一個故事,他的一個好朋友,只吃一本帖,米芾的《吳江舟中詩卷》,吃透了。寫作品的時候無論是什麼內容呢,都能從字形章法上套用這本帖,所以讓評委一看,就是基礎很深,變通能力很強,所以只要收手卷的展覽,什麼展都能入。

何為吃的透呢?首先字形要像,用筆要像,墨色變化要像。不單單臨的像,還要創作像,讓別人一看就是這本帖中出來的,這才算是學到位,而非“吃透”。

吃透一本帖其實是很難的,比如像投展,一定要有二王的基礎。

這個也不是死的,而是歷史原因造成的。

歷史上的名家,大多都是從二王出來的,哪怕是顏真卿的行書,也只是筆法有區別,在字形上,結字矛盾處理上,對二王也有繼承。

所以如果單學顏真卿的話,想吃透也要十幾年的功夫,這種速度是大多數不能忍受的。

所以很多人就去學二王,學完二王可以學顏真卿,又可以學米芾,還可以學何紹基,因為這幾家出處都在二王所以學完二王之後變通很容易。

所以把這三家揉一下,作品中的筆法,結字,章法佈局等從這三家的精品中揉一下,自然就不需要“吃透”大概有幾年的功夫就可以了。

所以真要學入展的話,要麼學一家,把一家吃透,不過這個對個人領悟能力要求比較高。

要麼就以雜為主,凸顯出某一家的特質,然後夾雜其他諸家的一些處理,這樣就比較“炫技”,營造一種你學的多而且取捨分明,控制得當的錯覺,所以也可以入展。


學二王的話,行書中《聖教》一定要寫一下,不用精通,起碼要了解二王的結字特點。其次是《閣帖》《大觀帖》中的行草書,也一定要寫一下。

你如果看新人展的話,其實可以看到很多人學字帖其實都在“皮”,入展的標準就是你寫的作品要麼非常古,古的就像新出土的古代字帖一樣。要麼就非常新,讓別人看到你的創新之處。要麼就雜,讓評委看到你臨帖有多廣,消化的有多好。


其實也不要低估評委的觀察能力,連我尚且能看到很多作品的出處,更別說評委了,他們學了幾十年,中國書法史字帖就這麼些,幾乎都能看完。


其實臨帖,草書中張旭懷素二王一定要學,小字草書中《書譜》《懷素小草千文》也都要學一下,米芾《草書九帖》等等這些都得學一下。

楷書的話就真不好說了,一般楷書都有行書筆意,而且魏碑時下比較流行,即使純學唐楷,也要儘量學墨跡本。比如有人就拿歐陽詢行楷書套楷書寫作品,寫出的作品就當楷書投。比如有人寫趙之謙的魏碑,吳昌碩的篆書,也都能入展。所以關鍵並不在於你學了誰,而是在於你學的好不好。

還是那句話,展覽就是競技場,人家不看你平時功夫有多深,就看這幅作品功夫深不深。

如果你啥都不會寫,只學會米芾的一二百字,並且用這些字組成了一幅作品,寫了幾千幾萬遍,終於寫的跟米芾本人相似了,那你就可以入展,哪怕平時私下然你寫“床前明月光”都寫不出來。

比如這幅作品,看似有些王鐸的樣子,其實裡邊更多的是“徐渭”的用筆,還能在之中看到一些從二王,黃庭堅處稍加改造的字。

再比如這個作品,你一看就知道模仿的《蜀素帖》。

比如這個主要學黃庭堅祝允明和二王,其中的變化部分有懷素小草,甚至有王鐸手卷的用筆,還有一些字的連斷處理明顯是書譜放大。

很雜,但是整體墨色變化舒暢,用筆基調也相同,總體來說很和諧。

比如這個,二王的氣息比較純,有一些章草和明清筆法的運用,在章法上的處理比較多。

再看楷書,國戰的額楷書是需要這麼寫的,且不說質量,單從技法來說,他能讓人看到最起碼5本貼或者5家書風。

雖然不能理解這種美,也不覺得楷書這麼寫才好,但是從技法層面來說,水平很高。

其實最厲害的還是在國展中寫小楷的人,別人寫一幅作品可能一遍十來分鐘半個小時,最多不過兩三小時。

小楷作品想要撐起篇幅,字數大多在幾千,所以寫起來是最費神費時間的。

所以還是那句話,學書法,起碼要先學好才行,入不入展並不重要。

如果你寫字真能入古,而且消化的比較好,不需要國展體也能入展,最近幾年的作品有很多都是脫離了國展體的。


千萬不要抱著入展的心態去跟風學習,否則你一定是坐等被割的韭菜。

只要好好學,努力的去學好一家,或綜合數家,形成有古有新的東西,自然能入展,但是估計到那時候,入不入展其實就不重要了。


再者,寫字乃是興致,如不想做職業書法家靠賣字為生,最好也沒死磕展覽,沒啥用。

展覽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有些人的作品有水平,但是技巧達不到,或者說追求不一樣,自然也就入不了。

平常心就好,練字嘛,關鍵是開心,其餘次要的。


梁宇航


如果想要你的作品入國展,省展及其它的專業展覽,其實這個並不難,選擇一個古人的名碑名帖堅持臨習就可以了!

比如,若用篆書創作,就臨吳昌碩先生的臨寫的大篆《石鼓文》,或者臨習《嶧山刻石》。



若用隸書創作,就從漢碑中選其一帖,堅持臨習。

若用草書創作,就臨“二王”的草書,或臨章草,或臨《書譜》,或臨懷素小草千字文。



若用楷書創作,就從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和趙孟頫的楷書中,任選一帖堅持臨之。



行書創作,就臨《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或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蘇軾的《黃州寒食帖》。要專工一帖,不可貪多。



以上為題主推薦的都是古人的名碑名帖。

記住,當把字臨到七分像時,一定要加上三分自己的“個性”,不能照搬原帖。

另外,可嘗試選一冷帖臨之。為什麼?因為冷帖易被人忽視,書者都是一股腦兒的臨習名碑名帖,如果你能找一冷帖臨寫,並能用冷帖的書法風格創作一幅作品去投稿參展,入展的機率會很大,因為書展需要多種風格的作品作點綴。



筆法當隨時代。凡參展的書法作品必須在師法傳統的基礎上突出個性,讓評審一看就知道你的字出自哪家,出自何處,這個很重要的!


中州耕牛堂主


假如我若參加國展會以什麼古碑貼為創作背景呢?

我整理了一下思路,打算避開目前比較流行的書風,寫一些

較冷僻的書體,出奇制勝,不知是否可行?

一:楷書創作以(鄭文公碑)為骨架,這種字體雖為魏碑,但

其字體方中寓圓,圓中有方,書法技巧相對較高,是目前書法

愛好者較少學習的字體,國展中很少見到。

二:隸書創作就以蜾扁書參賽,這種字體是隸書和篆書相摻相揉

的字體,書畫大家陸維釗先生是此書體的演繹高手,目前書壇

也是較少人寫,創作一幅去參展,應該有新鮮感。

三:篆字創作我會以(天發神讖碑)為骨架進行創作,這種

篆字的關鍵之處在於多用方筆,實際上是用小篆結合魏碑的

寫法,這種寫法也應當比較高冷,用於參賽是否能有吸人眼球

之功效呢?

四:草書我會以祝枝山夾雜張瑞圖的筆法進行創作,國展的評委

應該對新奇古怪的風格更感興趣。

五:另一個思路就是寫一長幅的大字魏碑作品,以魏碑霍揚碑為

背景進行創作,霍揚碑和目前較流行的“始平公碑”“張猛龍碑”

以及各種墓誌的寫法都略有不同,用此字體參展,表達出氣勢

宏偉,和磅礴的萬千氣象會有震撼的效果,這樣的作品在國展中

是否會被評委們注意呢?

期待有機會能把自己的作品送去國展參賽,並獲得好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