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是怎麼滅亡的?

獨霸藍星的兔子


看了下其它答案,感覺我和他們沒有生活在一個次元。

首先要明確的是,拜占庭帝國的衰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響的複雜過程,經歷了少則三百年多則八百年的漫長時光,期間曾有過至少兩次深刻的社會變革。

愛德華•吉本認為,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衰亡的歷史。這當然是不客觀的,其言論帶有啟蒙家對中世紀和東羅馬傲慢而固執的偏見。

拜占庭帝國曾經數次遭遇滅國危機,卻數次在最危難的時刻湧現出強有力的救世之主,查士丁尼時代結束後一度衰退的帝國幾次起落,又在馬其頓王朝時期再次攀上了西方文明的制高點。這是一次強有力的復興,但巴西爾二世駕崩之後帝國便由盛轉衰,陷入了不可逆轉的衰亡的深淵。

這裡簡單對其衰亡歷程進行一個分點的考察。

一、外部環境

拜占庭帝國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這樣一個事實:她強大時,四海賓服;她虛弱時,敵人從四面八方洶湧而至,擊破她脆弱的邊境防線。

而當這個螺旋的曲線在下行時超過了臨界點時,帝國便不可逆轉地衰亡了。

我們可以簡單數一下帝國曾經面對的敵人,包括但不限於哥特人、格皮德人、匈人、阿瓦爾人、倫巴第人、法蘭克人、神聖羅馬帝國、汪達爾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帕臣涅格人、羅斯人、保加爾人、塞爾維亞人、匈牙利人、塞爾柱人、奧斯曼人、庫曼人、意大利諸商業共和國、諾曼人、十字軍諸國以及教皇國。他們或多或少都曾對帝國的領土、內政、外交和社會產生過一定的影響,有些甚至極大的加速了她的衰亡,而奧斯曼人則給予了最後一擊。

二、領土變遷


這是查士丁尼時代帝國最盛時的疆域

這是帕里奧洛格斯王朝初年衰退的帝國版圖


查士丁尼大帝駕崩之後,拜占庭帝國版圖受到的第一次巨大的打擊,是阿拉伯人的突然出現。

當時,希拉剋略皇帝收復了所有被波斯人侵佔的土地,攻入了波斯腹地,逼迫其簽訂城下之盟,然後率軍回國。這次戰爭讓兩大帝國都精疲力盡,但只要一段和平穩定的時間,帝國在東方的防禦體系就能重建。

就在這時,阿拉伯人在真主之劍哈立德的帶領下橫空出世,旋風般橫掃了敘利亞和北非,奪佔了帝國接近半數的土地——包括富有的敘利亞和埃及。帝國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安納托利亞一帶,以對抗阿拉伯人的侵略。

第二次打擊,發生在破壞聖像運動期間。羅馬教廷旗幟鮮明地反對君士坦丁五世的聖像破壞政策,所以當羅馬面對倫巴第人的攻擊時,君士坦丁五世拒絕派出援助,教廷轉而尋求法蘭克人的幫助,然後,丕平獻土,帝國從此喪失了對羅馬教廷的實際控制。

第三次打擊,發生在曼奇科特戰役之後。拜占庭帝國一度喪失了整個安納托利亞和意大利,連巴爾幹半島也被入侵至內陸。儘管科穆寧前三位皇帝們勵精圖治,試圖力挽狂瀾,但依舊只是控制了安納托利亞沿海的富庶地區,安納托利亞高原牢牢地被羅姆蘇丹國控制著,由於防線的過分拉長,導致帝國的亞洲部分幾乎時刻暴露在羅姆人的進攻之下。

第四次打擊,則是1204年十字軍洗劫君士坦丁堡。這是萬城之女皇第一次被人洗劫一空,箇中罪惡令人髮指。這次事件對帝國的影響就是,整個帝國分裂成了三個互不統屬的君主國和為數不少的地方勢力,而作為心臟的君士坦丁堡以及愛琴海周邊部分地區則被十字軍控制,直到1261年尼西亞帝國再度收復君士坦丁堡。但此次淪陷已經對帝國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創傷,在此後的一百九十多年裡,帝國淪為二流小國,並最終覆亡。

三、社會變革

第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是開始於君士坦斯二世的

軍區制改革。為了籌集足夠的兵員對抗阿拉伯人的入侵,君士坦斯二世設立了奧普希金軍區、亞美尼亞軍區、色雷斯軍區和安納托利亞軍區,完成了改革的初步嘗試。到了伊蘇里亞王朝時期,整個帝國都完成了軍事化。

軍區制的基本特點就是兵農合一,但這種兵農合一併非中世紀時徵召的農民炮灰,而是類似於羅馬共和國早期的公民兵,需要一定的財產(通常是對土地進行估價)才能註冊成為農兵。

第二次重大的社會變革,是阿萊克修斯一世時代進行的普洛尼亞制度改革。1071年曼奇科特戰役之後,拜占庭帝國的防線在四面八方的進攻下幾乎崩潰,不僅喪失了在意大利的全部領土、安納托利亞高原,還和諾曼人在巴爾幹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戰爭。當時,軍區制已經崩壞,阿萊克修斯一世不得不模仿西歐的封建制度,創立了普洛尼亞制度,以采邑的方式授予土地,以獲取兵員。(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普洛尼亞並不是世襲的,皇帝隨時可以收回封地)到了帕里奧洛格斯王朝,由於面臨著更加嚴重的外部威脅和內部鬥爭,這項制度被更廣泛的運用。

四、人口變化

這是截取的特里高德的數據,需要注意的是特里高德估測的數據通常較實際數字小。


五、內部問題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內戰繁多的帝國,且從來沒有一部完善而確定的繼承法。

內戰造成的內耗極大的消耗了帝國的國力,而這種現象在軍區制建立以後則更為明顯。早期軍區制確實是為了加強皇權而設立的,但後來軍區坐大,地方軍事貴族崛起,對皇帝的威脅也越來越大。第一次軍區叛亂髮生在741年;馬其頓王朝時期邊境甚至誕生了一些半獨立的地方勢力;科穆寧時期查爾迪亞軍區也曾明目張膽地對抗過中央政府。

從繼承法的角度來看,值得一提的是馬其頓王朝的繼承體系。篡位者至少需要成為皇室一員才能被君堡市民認可,而試圖改朝換代的篡位者將被唾棄。馬其頓王朝最終亡於絕嗣。

從民族問題的角度看,拜占庭帝國實際上是一個開放且包容的多民族帝國。不管是希臘人、拉丁人、亞美尼亞人還是斯拉夫人,他們共同的民族認同就是“羅馬人”。在當時,這並非是一個狹隘的血統概念,而是一種光榮而驕傲的文化認同。

從宗教角度看,教會在東帝國的影響遠不如西方。君士坦丁堡牧首一直是皇帝座下的臣子(儘管有時並不聽話,但皇帝有權力撤換),而教皇卻高高的凌駕於世俗國王之上,玩弄信仰。唯一的遺憾就是,拜占庭帝國的臣民太過執著於教義爭端,導致了多次內部暴亂,包括著名的

破壞聖像運動。但最應該明確的就是,皇帝始終是東方教會的最高領導人和仲裁者。

六、文化發展

拜占庭帝國一直是西方世界的文化制高點。

拜占庭帝國的兩次黃金時代,即四至七世紀黃金時代馬其頓王朝黃金時代,都代表了一次文化的勃興。由於我們談的是衰亡,所以這裡簡單交代一下八世紀黑暗時代之後的文化發展。

八世紀的拜占庭帝國,由於外部環境惡劣,內部鬥爭嚴重,文化發展幾乎停滯,文人們熱衷於寫神學作品,官員們甚至使用習慣法而不是成文法辦事和判案。

馬其頓王朝文藝復興,指的就是馬其頓王朝時期拜占庭帝國文化的一次勃興。馬其頓王朝的文藝復興,使得對古代希臘文明的研究成為時尚。事實上我們現存的古希臘文獻,大都是十世紀的拜占庭學者們謄抄的結果。不同於破壞聖像運動時期那種學者只學習神學、只創作神學著作的風氣,此時的學者們開始重拾古希臘人的精神,傳承並領悟古代輝煌的文明,雖然這缺乏必要的創新精神。而此時的官僚團體與軍隊體系,不再像幾個世紀之前那樣依靠經驗與習俗辦事或打仗了,得益於馬其頓王朝皇帝們對文化的重視,他們重新編撰了古代的許多典籍與法律文獻,並且制訂了一些適宜當時帝國狀況的新法,做到了有法可依。神學家們不再摒棄古代希臘的哲學思想,在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的準備工作上,拜占庭的教會人士重拾了古代的文獻。而拜占庭教育也找到自己的出路:即解決破壞聖像的爭端。從一些十世紀流傳下來的教育資料上來看,此時的拜占庭高等教育學校已經擁有了相當完備的教育體制,而民間的教育風氣也變得良好了,讓孩子接受至少初等的教育已經成為了家長們的共識。

令人驚訝的是,拜占庭帝國最後不斷滑向深淵的兩百多年裡,文化反而再一次蓬勃發展。尼西亞帝國和帕里奧洛格斯王朝的文化救亡運動,在學者們中掀起了一股搶救古代文獻的風氣(君士坦丁堡圖書館在1204年被付之一炬)。拜占庭文化事業最後一次蓬勃發展,背景卻是國家危亡,令人唏噓不已。欣慰的是,那些成果相當一部分都被流亡到意大利和西歐的學者帶走,為文藝復興注入了一記強心針。

七、小結

任何試圖以簡單的幾點概括拜占庭帝國滅亡原因的努力都是徒勞的,也一定是不正確的。

本文僅僅是對拜占庭帝國滅亡的過程進行梳理,對滅亡原因進行一次簡單而淺薄的探討,愚見頗多錯漏之處,請諸君指出,在此謝過。


黯黑之天關


諸多原因造就了拜占庭的滅亡:

1.內部不團結。民族矛盾嚴重,希臘中心主義抬頭,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多民族人群地位弱勢而心生不滿。僅因為拜占庭同室操戈引狼入室而兩次被十字軍攻破,幾次國王外逃。

2.位置優越。但也正因為處在交通要道樞紐,易攻不易守,周邊全是強敵,屢屢受到周邊蠻夷的入侵。相比中國則有海洋作為屏障。

3.軍事上,希拉剋略的軍區制,造成地方割據勢力。無海軍力量。沒錢造武器。

4.經濟,出讓部分經濟主權給威尼斯換取海軍支援,減免關稅,割讓殖民地,送港口。

5.外部無支援。有東正教【東方正統宗教】和天主教的矛盾。互相牴觸。

6.十字軍的洗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破君士坦丁堡。

7.黑死病的掃虐,君士坦丁堡是第一個遭受衝擊的歐洲大城市,損失巨大。


青年史學家


拜占庭帝國也叫東羅馬帝國,首都是君士坦丁堡。1453年奧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宣告滅亡。

碰到了上升期的奧斯曼土耳其


奧斯曼屬於突厥一支,對就是那個曾經被唐時被跑的突厥。後來為了對抗蒙古西征一群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以奧斯曼為核心組成軍事集團,向西遷移,一路滅國無數。拜占庭是歐洲門戶,受到一萬點暴擊,第一個被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起勢不可擋,拜占庭帝國只是第一個磨刀石,在其衰落的時候碰到了最強正處於上升期的土耳其。



常年戰爭帶來的瘟疫黑死病

我覺得應該是自己作的。東西羅馬已經分開了,拜占庭仍想恢復統一,可是內部爭鬥不斷,你攻我伐的。本來信仰就不一致,一個東正教,一個天主基督教。心不齊,最後沒援軍,就算有人援,也沒人,因為都病了。愚蠢的借兵計劃,十字軍要借道東征,他想佔便宜就放行,常年與阿拉伯爭鬥,最後帶來可怕的災難,那就是鼠疫,引起黑死病。一下子歐洲所有人都毀了,大半個歐洲毀了。

至於其他的什麼故步自封,不願意改革都是廢話,事後諸葛亮,那個只是特徵並不是理由。同時期中國也故步自封怎麼沒被滅。

滅亡以後西逃反而引起文藝復興歐洲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