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向來是最公平的,無論作者是否長壽、無論創作流傳下來的詩篇多少,只要是有那麼一兩句足夠精彩,詩人就能在文學史上獨領風騷。
君不見張繼一個落第舉子,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就讓他在文學史名聲大噪;又如僧人志南,僅留下一首詩,就以一句“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讓他在文學史上留下名字。
而且有很多的詩人壽命很短,比如王勃比如李賀,比如魚玄機,比如納蘭性德,都不到30歲的時候就死掉了。但是他們的作品足夠精彩,以至於在今天有很多的傳頌。比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又比如“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今天我們談到的這個詩人,也是壽命很短,也是一生都在經歷飢寒交迫。他只活了35歲,在今天看來是正青壯年的年紀,卻是詩人跨不過去的坎兒。這個壽命很短的詩人,在20歲的時候曾經寫出“百無—用是書生”,讓他在文學史上青史留名。
且看: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這首詩歌的題目是《雜感》,作者的清代著名詩人黃景仁。清朝的文學藝術形式以古典小說見長,但是傳統的詩詞也有人繼承,黃景仁、納蘭性德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很遺憾的是,這兩個人都不長壽,納蘭性德只活了30歲,黃景仁的生命也在35歲的時候終止。
黃景仁的這首詩歌流傳很廣,尤其是詩中的“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寫明詩人今日的遭遇,身為一個書生,一個士大夫,英雄無無用武之地,實在是讓人慨嘆。黃景仁一生都在經歷貧寒交迫,抒發這種情感的詩歌也最多。
開篇寫詩人的憂愁滿懷,“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寫自己尋求“仙佛”的境界怎麼也達不到、參不透,對於這個世界、這種人生也是如此,總也找不到、看不清未來的方向,只能是獨自在夜裡寫詩抒發這種不平之感。
滿腹才華卻沒有用武之地,詩人只能是寄希望於“不平鳴”,發洩內心鬱結之情。接下來寫詩人自己年的人生經歷,“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一分錢難倒英雄漢,詩人雖然有滿腹才華,有沖天豪情,但是近些年來的人生磨難已經讓他的豪情消磨殆盡,而且備受命運的捉弄,到處漂泊不定,卻還得到了“薄倖名”的不好名聲。而後寫詩人的境遇,也寫自己今日的感慨,也是這首詩的精彩警語。“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書生的地位太低了,“十有九人堪白眼”,十個人中有九個人都可以投來白眼,“書生”手無縛雞之力,簡直就是這個社會中最沒有出息的人群!
這兩句看上去是對自己書生身份的厭棄,但是實際上卻表達的是詩人自己對於當前社會的病態的一種反抗。黃景仁身為書生,曾有詩名,曾有才華,但是卻落得今日的窘迫,不應該是這個社會應該反思的嗎?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最後這兩句是回應友人的勸告。友人認為黃景仁的詩詞中多寫自己懷才不遇,多寫自己苦難生活,小心以後一語成讖(畢竟當時黃景仁只有20歲)。但是黃景仁不認為如此,在他看來,“春鳥秋蟲自作聲”,每一種生命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自己也不過是根據今日自己的境遇所抒發的情感而已!
古往今來抒寫懷才不遇的詩詞有很多,李白、李商隱尤甚。但是在黃景仁的詩歌當中,大膽寫出“百無一用是書生”還是很有石破天驚的味道的。值得注意的是,黃景仁所生活的時代,距離中國近代史的開端(1840年)只有六七十年的時間。
當時的文人士子在仕途上受到如此的限制,由此也能管窺當時的現狀。諸多才子被排斥體系之外,朝廷越來越不讓人滿意,一百多年後的中國受到那麼多的苦難,應該不讓人感到意外。
閱讀更多 老張侃詩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