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育種助推農作物品種改良」策劃之「航天育種的玄機」

“航天育種助推農作物品種改良”策劃之“航天育種的玄機”

隨著我國航天技術快速發展,一批批種子往返於地球與外太空,完成了中國航天育種一次又一次使命。而通過航天育種生產的農產品,以其優良的品質在市場也逐漸被消費者認可,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但與此不相適應的是,國內航天育種知識普及力度小,人們對航天育種仍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太空種子良莠不齊,太空種子市場亂象紛呈。這幾天 ,小編將帶領大家認識我國航天育種的情況,走出太空種子的認識誤區,指導農民科學選購太空種子,促進航天育種這支“潛力股”變成農民的“致富股”。

航天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太空育種,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地面模擬空間環境裝置,通過空間環境對植物發生誘變作用,致使種子產生變異,再通過嚴格選育,獲得優良的農作物品種。

航天育種可分為3個階段:

一是種子篩選。帶上太空的種子必須是遺傳性穩定、綜合性狀好的種子,這樣才能保證太空育種的意義。

二是天上誘變。利用衛星和飛船等太空飛行器將植物種子帶上太空,再利用其特有的太空環境條件,如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弱地磁場等因素對植物的誘變作用產生各種基因變異,再返回地面選育出植物的新種質、新材料、新品種。

三是地下攻堅。由於這些種子的變化是分子層面的,想分清哪些是我們需要的,必須先將它們播種下去,一般從第二代開始篩選突變單株,然後將選出的種子再播種、篩選,讓它們自交繁殖,如此繁育三四代後,才有可能獲得遺傳性狀穩定的優良突變系,其間還要進行品系鑑定、區域化試驗等。

“航天育種助推農作物品種改良”策劃之“航天育種的玄機”

這樣,每次太空遨遊過的種子都要經過連續幾年的篩選鑑定,其中的優系再經過考驗和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才能稱其為真正的“太空種子”。

多年來,我國對航天育種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探索。從1987年開始到目前,我國已經利用返回式衛星先後進行了20多次、100多種農作物、數千個品種的空間搭載試驗。特別是“863”計劃實施以來,我國航天育種關鍵技術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在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番茄、青椒和牧草等作物上誘變培育出一系列高產、優質、多抗的農作物新品種、新品系和新種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