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環比下降16.91!7月份傳統汽車市場「涼涼」

“由於今年7月份天氣炎熱,消費者購車熱情下降,汽車銷售進入淡季。加上國際貿易摩擦的影響,市場表現在預計的範圍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陳士華表示,繼6月份中國乘用車銷量同比下降之後,7月份車市走勢並未好轉,產銷量均較慘淡。

销量环比下降16.91!7月份传统汽车市场“凉凉”

汽車產銷整體下滑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份汽車產量完成204.3萬輛,環比下降10.8%,比上年同期下降0.7%,完成銷量188.9萬輛,環比下降16.9%,比上年同期下降4%。1月份至7月份,乘用車銷量為336.45萬輛,同比僅增長3.35%。從細分市場銷售情況來看,7月份,SUV、轎車、MPV市場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今年以來,SUV增速放緩給自主品牌帶來了巨大壓力。儘管吉利和上汽乘用車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但不少自主品牌銷量嚴重下滑,長城、長安等此前銷量領先的自主品牌也遭遇滑鐵盧。

長安汽車近日發佈了最新的銷量數據。數據顯示,7月份長安汽車累計銷量12.9萬輛,同比下滑20.3%;今年前7個月長安汽車(含合資品牌和商用車)累計銷量為133.6萬輛,同比下跌16.0%,在中國車市整體下滑的形勢下,這樣的表現並不意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助理研究員周毅認為,7月份汽車產銷呈現同比環比雙下降局面,有部分季節性原因,但總體來看還是低於預期,7月份汽車生產環比下降10.78%,是汽車生產商主動下調產量適應市場的結果,但銷售環比下降達16.91%,庫存量仍然被動擴大。陳士華認為,各廠家上半年庫存情況雖然在合理範圍內,但庫存明顯增長不少,下半年的銷售壓力依然很大。

“造成這種情況有兩大原因,首先是汽車消費增速與中國經濟增速相關,其次是中美貿易摩擦具有不確定性。短期看,宏觀經濟會讓消費者信心不足、持幣觀望,影響消費預期。貿易摩擦則會影響進口汽車價格和銷量,最終傳導到汽車總量上。”周毅說。

新能源車高速增長

雖然汽車產銷總量呈現雙下降局面,但新能源汽車不改高速增長趨勢,7月份產銷分別完成9.04萬輛和8.3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3.59%和47.69%。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79萬輛和5.99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5.42%和33.59%;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25萬輛和2.38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85.31%和101.08%。

在乘聯會最新發布的7月份純電動汽車銷量榜單中,銷量排名首次出現了新變化,6月份銷量榜位居第一的北汽EX系列退居第五,比亞迪元EV360登頂,以4174輛的成績佔據第一的位置。比亞迪元EV360在正式上市時,廠家稱訂購用戶超過了10000輛。

周毅表示,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數據在汽車行業總體走低情況下持續走高,格外引人矚目。其增長的原因也比較多樣,一是各種補貼和調控政策效果開始顯現,今年4月份開始實施的雙積分政策,6月份的補貼新政“靴子落地”,近期的新能源汽車繼續免徵車船稅等均對新能源汽車產銷有促進作用;二是對汽車消費者來說,各地傳統燃油車數量調控使得考慮新能源汽車的人越來越多;三是通過這幾年的發展,新能源汽車在電池續航、充電便利性等方面更加完善,成本也進一步降低。此外,總體基數較小,7月份生產的新能源汽車數量不到汽車總量的5%,高增長態勢比較容易實現。

陳士華表示:“隨著雙積分政策的逐步推行,以及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剛性需求,新能源車銷量的大幅增長是正常現象,並且能夠持續。”

秋季銷量將會反彈

7月份進口車市場經歷過山車,價格和銷量也開始分化。7月1日起,中國汽車進口關稅下調至15%,但由於貿易摩擦升級,從7月6日開始,對原產於美國的汽車另加徵25%的關稅。這些舉措對7月份進口車市場產生了強烈影響,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興企業對關稅變更積極響應,寶馬、福特等企業針對進口車品牌予以小幅象徵性提價或者通過廠家補貼、經銷商讓價等維持原零售價,但能堅持多久具有不確定性。

周毅表示,從長期來看,貿易摩擦會促使更多外來車企在中國設廠,以規避損失,這對於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來說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從汽車行業整體來看,未來產銷量走勢受經濟走勢、外部環境、各種限購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考慮到秋季是銷售旺季,再加上當前庫存量累積壓力陡增,不排除車企在秋季會出臺各種促銷政策,產銷量可能會有一定反彈。

對於新能源汽車,周毅認為,技術提升和成本下降,各地燃油車搖號等非補貼調控政策頻出,在補貼退出之前搶生產搶消費,這些因素會共同對新能源汽車未來的持續火爆提供基礎。

他建議,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除了產銷量數據外,也應綜合看待政策手段、環保壓力、電池續航和回收技術、充電便利程度等。該行業在我國尚屬於起步階段,是一個短期看補貼、中期看政策、長期看技術和成本的行業,目前看發展勢頭較為良好,但高度依賴補貼政策。未來,要做好由補貼到非補貼性政策的過渡和銜接,加強車企預期管理,引導其用前瞻性眼光致力於提升技術水平,為該行業長遠發展考慮。

(經濟日報 記者:劉瑾 責編:劉辛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