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畢業生、清華博士後都在進行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正當時!

北大畢業生、清華博士後都在進行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正當時!

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簡稱CSA“社區支持農業”(以下簡稱CSA)的概念於20世紀70年代起源於瑞士,並在日本得到最初的發展。

當時的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與那些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合作,建立經濟合作關係。

CSA的概念是不要中間商來操縱當地的食品經濟。它可以恢復農戶和消費者之間的友好關係。CSA的重要原則是農民在具有生態安全的農業系統中生產能帶來健康的食物,消費者也是“股東”,也要承擔生產耕作的風險,比如可能遇到自然災害等等。

3大機會

北大畢業生、清華博士後都在進行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正當時!

社區支持農業已經成為越來成為農業創業者的首選項目,當然除了是新興市場之外,還有以下3個機會;

機會一、消費者對健康農產品的剛需

剛需市場勝過一切花哨的營銷。比如:房地產,結婚、買房、養孩子成為人生三大剛需。

消費者對健康的農產品需求越來越重視,因此生態種養、有機農業模式的市場機會巨大。

機會二、政策利好

這幾年,國家對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扶持力度持續增加。

其中,2016年12月,財政部、農業部聯合印發了《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國家圍繞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安全、農民穩定增收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目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促進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進一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精準性、指向性和實效性。

機會三、配送便利

社區支持農業有一個關鍵就是物流與配送。這幾年的物流速度已經可以滿足農產品的想成是發展的要素,同時,私家車的發展也擴大了城市居民與農場的交流互動。

農場的產品如何送到消費者手裡:1)配送。農場直接配送或者走物流、快遞的方式;2)自取。農場會成為城市消費者的菜園,驅車1個小時就可以到菜園裡摘菜。

7大問題

北大畢業生、清華博士後都在進行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正當時!

雖然機會存在,但CSA依然逃不了這7大問題,一旦沒有做好,農場經營必將不順。

1、種養技術問題

CSA農場有個關鍵就是為會員提供生態種養或者有機的農產品。因此,如何提高農技,生產出符合標準的農產品就成為檢驗CSA農場經營的核心。

但,90%的返鄉創業者都存在農技缺乏的問題,即使有農民參與農場建設,依然在標準化技術上不足。

2、農場管理問題

CSA農場的管理都不是公司化的,農場的員工絕大部分是親戚關係。因此,農場的現代化管理肯定是跟不上的。

任何一個企業或者公司能否做大都取決於經營管理。然而,農場管理能力是直接決定農場盈利和規範化的前提。

3、留不住人才

北大畢業生、清華博士後都在進行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正當時!

人才是農村的短板,留不住人才也是農場的問題。CSA農場通過什麼途徑吸引並留住人才,這才是農場升級的條件。

4、信任問題

農產品信任問題是時下農業經營的關鍵點。因此,必須要藉助互聯網技術加強會員與農場的交流與互信。

解決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不信任成為CSA農場老闆們的重點工作,隨著物聯網的技術的運用,消費者與農產品的互動、體驗增強,也提高了消費者對農產品信任度。

5、盈利問題

CSA農場的盈利問題一直很棘手。時下,CSA農場採用3種生產方式:

1)傳統古法。就是農村傳統的種養方式,不適用任何添加劑和農藥化肥;

2)生態方式。採用自然規律的種養方式。

3)有機的方式。採用有機肥的方式種養。

但這3種形式,直接導致收成不高,同時人力和用地的成本都很高,從而影響農場整體盈利的問題。

6、用地問題

北大畢業生、清華博士後都在進行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正當時!

社區支持農業型農場的土地多是從村集體承包,大部分位於城市近郊,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加快,城市周邊地價飛漲,農場所在的地方也面臨著隨時拆遷的壓力,村集體一旦意識到拆遷可能帶來的巨大利益,便將土地收回集體待價而沽。

因此,農場不得不在現有的土地制度下小心翼翼地維持與當地組織的平衡關係,以獲得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

7、配送問題

CSA農場面臨的農產品配送問題。因為,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一旦,農場的會員數量跟不上,農場配送必將會增加農場的成本。

北大畢業生、清華博士後都在進行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正當時!

代表人物

1、綠手指份額農園操盤者:鄒子龍

北大畢業生、清華博士後都在進行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正當時!

農場主鄒子龍,2011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系,現在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研究生。2010年,剛畢業的鄒子龍放棄高薪工作,回鄉當起了“種菜農夫”,創辦綠手指有機農業園。鄒子龍主修經濟的他希望借鑑歐美國家經驗,採用全新的“CSA”(即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來運營農場,嘗試在種植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關係。

該有機園採用:根據城市居民按需訂製(先有需求再生產),然後預付全部費用,農園聘請當地農民按訂單種地。生產者承諾不使用化肥、農藥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消費者則要與生產者共同分擔種植中的減產風險。

還實行差異化模式——有機餐廳。為了走出差異化,鄒子龍還創辦了一家有機餐廳,這個餐廳大概有70%的食材,是我們綠手指有機農園自產的,同時,鄒子龍還用西餐分食的形式進行展現,將中式烹飪與西式擺盤進行有機結合,贏得女性消費者的心。

經過八年耕耘,北大畢業生鄒子龍已在珠海開闢了三處有機農場,總面積300畝,常年為上千個家庭餐桌提供有機菜。

中國CSA第一人:石嫣

2012年,中國CSA第一人、清華博士後石嫣創建了分享收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北京市通州區西集鎮馬坊村50畝基地,開始經營分享收穫項目,採用生態農業方式做農業。

石嫣認為,“簡單點說,就是農場和消費者建立直銷、互信的關係。”“消費者以預付生產定金作為投資,農民有穩定的市場保障,消費者也能吃到更健康的食品。”

同時,石嫣採用發展會員方式,把消費者吸引到農業生產和經營當中。“直銷,本地,友好”,石嫣試圖用這三個詞來準確形容農場的模式,“生產者和消費者互助。

截止目前,加入“分享收穫”的消費者會員已經有1000多個,生產基地也從一個擴展到2個,已經先後創建了屬於自己的基地和品牌,擁有200多畝農場,如今年收入900多萬。

北大畢業生、清華博士後都在進行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正當時!

8月25日—27日《高效生態農業——生態農場經理人必修課》將在分享收穫農場接受實訓,石嫣老師將分享課程“如何用CSA模式實現農業共享”,與其面對面生態農業的管理之道。

北大畢業生、清華博士後都在進行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正當時!

本期課程要點:

第一點:生態農業怎麼去申請項目拿補貼,申請時哪些是關鍵要點;

第二點:生態農業的關鍵技術點在哪,怎麼種植才能保證產量又能保證質量;

第三點:生態農業怎麼建立會員體系,會員哪裡來,怎麼管理,訂單農業怎麼做;

第四點:怎麼提高生態農場的經營效率,有哪些新技術,新品種,可以在現有條件下使用

北大畢業生、清華博士後都在進行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正當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