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如果清政府拒不賠款,結果將怎樣?

按照1894年6月日本戰時大本營的戰略謀劃,其實日本大本營並不想看到清王朝過早投降,後來的馬關議和,對日本大本營的很多人而言可謂是並不想看到的事件。根據日本大本營發動戰爭的總體謀劃,就能很清晰地看到如果清王朝沒有能夠求和的話,整個局勢會如何發展。按照日本大本營的規劃,甲午戰爭中第一軍侵入朝鮮、渡過鴨綠江侵入中國東北,以及第二軍登陸遼東半島攻佔旅順、登陸山東半島攻佔威海,都是在為一件事做準備,即“直隸平原決戰”,這是日本大本營甲午戰爭戰略中的終極目標。

甲午戰敗,如果清政府拒不賠款,結果將怎樣?

根據計劃,當第二軍與聯合艦隊攜手在1895年春季到來前將北洋海軍殲滅後,由日本陸軍近衛師團等6個師團組成的一個新的軍團“徵清軍”將開始出動,正式發起全面入侵中國的作戰,由到達中國的徵清大總督府直接指揮。1895年冰雪消融的3、4月份,徵清軍將首先海運,從日本本土等地集結向遼東的旅順、大連灣,而後海運至渤海灣內,在秦皇島附近的北戴河登陸,直接攻向直隸平原,奪取天津、北京。並且日本大本營當時還有個極為狂妄的目標,即遷都北京。

甲午戰敗,如果清政府拒不賠款,結果將怎樣?

由此可見,如果清政府方面兵敗如山倒,在軍事、外交上都拿不出任何阻滯日軍攻勢的措施,最後的結果就是日本直接自行吞併佔領區(由徵清大總督府直接作為殖民地統治),甚至於日本定都北京,入主中原,導致中國面臨更可怕的災難。事態如果這樣發展下去,西方列強不會坐視,可能就會發生列強為了確保自身利益而瓜分中國的歷史提前上演。瞭解了上述的歷史情況,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議和時會遭到日本憤青刺殺,因為在當時已經充滿戰爭狂熱的日本社會看來,李鴻章前來議和是中國阻止日本進一步擴大戰爭的詭計。

甲午戰敗,如果清政府拒不賠款,結果將怎樣?

另外有個關於馬關議和的段子,說日本方面為了恐嚇李鴻章在談判桌上就範,每天白天調集商船從馬關海峽駛過,裝作向中國運兵的模樣。事實上這並不是裝出來的樣子,而是真的在向中國運兵,李鴻章到達馬關議和時,正趕上了徵清軍主力從日本本土向遼東半島運輸。倘若當時議和談判破裂,徵清軍登陸北戴河、兵進北京,是可以預見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