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樂山蠶絲業與榮記絲廠

四川樂山蠶絲業與榮記絲廠

榮記10兩川型錠

蠶桑文化是中國文明的起點,中國人的祖先從新石器晚期就開始養蠶種桑,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蠶桑文化足以成為“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蠶桑絲織是中華名族認同的文化標識,五千年來,它對中國歷史作出了重大貢獻,並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蠶桑所成就的絲綢文化,一直以來就是中國文明的象徵,時至今日,中國的絲綢製品也同樣被全世界所認可和推崇。

四川樂山蠶絲業與榮記絲廠

四川樂山蠶絲業與榮記絲廠

榮記相關史料

從西周到春秋中葉以前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黃河中下游各地用蠶桑絲織為題材的詩篇不在少數。《大雅·瞻印》說:“婦無公事,休其蠶織。”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婦女們既不擔負勞役,怎能不從事蠶織?”可見當時養蠶繅織是婦女的主要工作。

四川樂山蠶絲業與榮記絲廠

養蠶始源:黃帝元妃嫘祖

蠶桑文化是漢文化的主體文化,與稻田文化一起標誌著東亞農耕文明的成熟。而漢文化的主體文化絲綢文化、瓷器文化則標誌著中原文明進入空前的鼎盛時期。

四川樂山蠶絲業與榮記絲廠

四川樂山蠶絲業與榮記絲廠

蠶織圖(局部)

蠶絲是絲綢的基本原料,絲綢文化實際上就是蠶桑文化的高度發展成熟階段。

四川樂山蠶絲業與榮記絲廠

古老工藝:煮蠶絲

四川樂山為舊嘉定府位於青衣江與大渡河入岷江之會口,東阾井研,西接峨眉,南近犍為,北連青神,皆產繭繁盛之區域。全縣面積一萬二千餘方里,栽桑面積約佔百分之十五,桑葉產量約一百萬餘擔左右,最盛時期產繭約四千餘擔,全縣人口約一千六百五十餘萬,養蠶人數在百分之三十五以上,養蠶戶數約有四萬餘戶。

四川樂山蠶絲業與榮記絲廠

四川樂山蠶絲業與榮記絲廠

舊式繅絲機

樂山地勢,自涼山以外,已入峽谷區域,海拔約在二千公尺以上,地質為赤砂盆地、及洪水之沖積層,土壤多含沙土礫石、泥土等,頗為肥沃,如河壩是,為桑樹最繁茂處。樂山田邊土角屋旁,多栽植桑、柘、白蠟樹,養蠶與白蠟,為農家主要副業之收入。農產品以產水稻為主,玉米次之,豆類、紅苕、棉花又次之。至於交通方面,公路則有汽車可通犍為、峨眉、夾江、青神、眉山等縣河流則有岷江、青衣江與大渡河,水陸俱程方便。

四川樂山蠶絲業與榮記絲廠

蠶繭

樂山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勞力低廉,為栽桑育蠶最優良之處所。據樂山縣誌載:"古蠶業氏青衣,教民蠶桑,嘉定州治南有青衣神廟;周失紀綱,蜀侯蠶業始稱",據此樂山有蠶桑,由來久矣。

四川樂山蠶絲業與榮記絲廠

近代蠶絲面料

光緒三十年,縣人徐榮農氏,先後創辦"榮記"、"豐記"兩絲廠於平江鄉,每年出口熟貨約重四十萬兩,運銷於英、法、緬甸、瓦城一帶;

四川樂山蠶絲業與榮記絲廠

四川樂山蠶絲業與榮記絲廠

豐記圖印

民國三年,三臺陳宛溪氏來嘉創修機械絲廠於城北演武街,安置鍋爐機器,專制出口細絲,其廠始名嘉祥,後改華新,計有絲車三百六十部,每年可出絲五百擔,民國九年萬國珍氏開辦濟川絲廠於城區,有工人一百六、七十人,所制紡絲銷行緬甸等處,民國十六年劉元昉氏復開辦新鳳翔絲廠於演武街,鍋爐二部,絲車二百部,工人約五百人,每年出絲二百餘擔,運銷歐美各國,民國二十六年,省立蠶絲改良場設川南分場於樂山,主辦制種、推廣工作,旋改為川南推廣區,負指導育蠶之責,制種部份改為樂山制種場,二十七年秋,新運會婦女會生產事業組設立樂山蠶絲實驗區,民國二十八年春,國立中央技藝專科學校設於樂山,蠶絲科籌辦實習種場,迭經倡導,樂山蠶絲業日漸進步;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蠶絲業仍是樂山地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四川樂山蠶絲業與榮記絲廠

在實物的實踐中,發現一個五兩型制的"榮"字錠,因為銘文簡單,很難去辨別是誰的商號錠,但是因為"榮"字相同,也不排除為"榮記"的五兩型制,但這隻能是個推測,很難會有史料來證明的,供大家參考。作者:深圳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