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家》一開始就成了最高峯

《我爱我家》一开始就成了最高峰

《我爱我家》一开始就成了最高峰

左一為導演英達,左二站立的女性為主創人員林叢(曾客串多個小角色),左三為攝影師王小京。

《我爱我家》一开始就成了最高峰

化妝師處理葛優的光頭。

1987年,剛剛研究生畢業的英達正在紐約某個電影劇組實習,在某天拍攝間隙,他偶然聽到對面攝影棚十分熱鬧,數十位觀眾正依次往裡走。當英達溜進去之後,觀眾們正觀看一種現場的表演,同時哈哈大笑,一場戲結束,臺上的工作人員則趕快拉幕、換景,演員紛紛到後臺搶著換裝。片場的工作人員告訴他,這裡在拍Sitcom。

“當時覺得這種形式太逗、太好玩了。”於是英達一有時間便去後臺“偷師”,學習美國Sitcom班底是如何開創作會、如何寫劇本、如何導戲的。當時中國還沒有電視系列劇的概念,更沒有什麼人嘗試喜劇創作,於是畢業回國後的英達便開始計劃將Sitcom引入到中國,並與編劇王朔開始共同籌備劇本。當時,這類劇種在中國仍沒有正式名字,王朔拍板決定,“直接把Situation Comedy翻譯過來吧,就叫‘情景喜劇’。”

1993年,《我愛我家》在國內播出,作為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瞬間掀起了一股喜劇風潮。隨後英達趁熱打鐵,在1994年底成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專門致力於情景喜劇的開發,不僅挖掘、培養了英寧、英壯、梁左、梁歡等諸多優秀的情景喜劇創作者,並接連推出了《候車大廳》《新七十二家房客》《西安虎家》《閒人馬大姐》等家喻戶曉的情景喜劇。後來知名的情景喜劇導演尚敬、林叢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英氏情景喜劇的影響。

英氏情景喜劇傳承了國外情景喜劇的絕大多數特點,以家庭、公共場所為視角,多聚焦於普通老百姓身邊的故事。比如《我愛我家》中的傅明是一名退休老幹部,嚴肅、一本正經,經常針砭時弊,充分展現了改革開放後,兩代人的觀念衝突;比如《閒人馬大姐》的主人公馬大姐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女工,作為一個“閒人”就管起了“閒事”,幫助解決鄰里糾紛、介紹對象等等,也鬧出了不少的笑話,就像是觀眾身邊的鄰居,給觀眾內心帶來溫暖。

作為“中國情景喜劇之父”,英達曾這樣定義情景喜劇:喜劇是觀眾一起欣賞的藝術,一個人坐在電視機前,喜劇就削弱了許多。所以把笑聲搬到電視機裡,這就是情景喜劇。——英達

依據國情改造美式喜劇

1992年,英達與王朔開始搭建《我愛我家》的劇本。當時《編輯部的故事》已經在國內獲得了不俗的反響,英達想,如果能做得比它更“純喜劇”,觀眾應該也會喜歡。但沒多久王朔突然要離開,“我這兒不行了,你趕緊找梁左吧。”當時英達一下就懵了,因為在此之前梁左只寫過相聲。但王朔卻打下包票,“他沒問題,你和他合作試試。”沒想到,梁左的“趕鴨子上架”,卻造就了後來的《我愛我家》。

為了讓梁左更加了解情景喜劇,英達把自己從美國揹回來的盒帶一盤盤拿給他看。梁左聽不懂英文,英達便給他翻譯。“同時我還要給他講,這個地方是用了什麼情景喜劇手法,但我們不能這麼用,因為國內觀眾看不明白。”

其實早在創作之初,英達就已經按照自己家的情況,敲定《我愛我家》是講述一個老父親和大女兒、小兒子的家庭故事。但在兒女角色的安排上,梁左卻和英達產生了分歧。梁左按照梁家的真實情況寫,即大哥、二哥和妹妹,“女兒遠不如兒媳婦有意思,因為兒媳婦跟公公會有話不敢說,但女兒逮什麼說什麼。”英達最終也認同了這個觀點。情景喜劇講的是百姓故事,必然要貼近真實生活。於是,楊立新飾演的大兒子與宋丹丹飾演的兒媳婦應運而生。

1993年的夏天,剛剛寫完20集劇本的《我愛我家》便正式開機,中國第一部真正的情景喜劇由此誕生。開創者,必然也承受著比後者多萬倍的壓力。但英達坦言,他和梁左早已預估了這部劇成功的可能性,“我們明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但我們也有信心,因為中國缺喜劇。只要我們認真做,估計反響不會太差。”

觀眾都是“高知”,包袱容易響

《我愛我家》不僅延續了美式情景喜劇“家庭劇”的劇情特點、幽默的處理方式,連最初帶觀眾錄製的拍攝模式也一併繼承。在《我愛我家》的攝影棚內,一半是道具佈景,一半是觀眾席位,每次錄製都要邀請數百名觀眾。

情景喜劇帶觀眾,就像春晚現場直播表演小品一樣,必須一條通過,觀眾笑了就是成功。“演員壓力很大——現場觀眾笑了,他們的狀態就好,但若包袱沒響,演員接下來就會慌。”因此在每一集拍攝之前,英達都要帶著演員們耗費至少三天時間排練,再留一天拍攝。這為劇組帶來了不小的經費壓力。英達透露,《我愛我家》的演員成本、拍攝週期、攝影棚和道具租賃價格等整體預算,都比其他室內劇高出三倍有餘。

《我愛我家》前80集的大部分觀眾都是來自攝影棚附近幾所學院的大學生。“教育水平比較高的人,對於我們劇中的典故、比喻等包袱點理解得比較快,更容易發笑。”後80集搬到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錄製,觀眾就變成廣院、二外、煤幹院的師生。在錄製賈圓圓“主力集”的時候,英達還特意邀請小學生來現場觀看;當時晚報還將看《我愛我家》錄製作為獎勵,組織獲獎的觀眾一同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