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上海沒有「詩和遠方」?魔都最文藝的十條馬路,文青都在這裡打卡!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身處繁華的大上海

“快節奏”彷彿成為了人們的標配

馬路上來來往往的人群

呼嘯而過的汽車

彷彿周圍的一切都在提醒你要“加快腳步”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這可愁壞了一心想要

追求“詩和遠方”的文藝青年們

為何不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下面為大家介紹的這些馬路

正好適合文藝青年們

在歷史記憶中尋找自己的“詩和遠方”

花開花落中書香不散

福州路

對於文藝青年們來說,能沉浸在書的海洋是幸福的。而被譽為“中華文化第一街”福州路,正是屬於“書蟲”的路。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街上散佈著上海書城、古籍書店、上海外文書店、科技書店等多家大型書店。無論你是哪一派的小文青,都能在這條街上找到心儀的書籍。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除了沉澱歷史的書籍,還能在福州路品嚐到“最老”的本幫菜——老正興菜館(福州路店)。公元1862年開始經營的老正興菜館,百餘年來以太湖地區盛產之活河鮮為原料,菜餚頗具江南風味,以烹製濃淡相宜的上海菜為特色。從山東路喬遷至福州路556號後,老正興古色古香的門樓訴說歷史的滄桑。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那些難忘的城市記憶

漢口路

一座城市最令人嚮往的地方,在於其中蘊含的無數故事,漢口路就是一條有故事的街道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漢口路位於上海公共租界中區,東起外灘,西至西藏路。上海人習慣將南京路稱為“一馬路”,緊鄰的九江路稱為“二馬路”

漢口路即“三馬路”。直到如今,漢口路上很紅火的一家本地餐廳,就叫三馬路酒樓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當年在這條不太長的街道上,每天大清早,報販雲集,成捆的報紙從各報館運出,有的車拉、有的肩扛,數不清的報童手提叫賣,將最新的消息傳遞到華東各地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在和山東路交界的漢口路309號,就是大名鼎鼎的申報館也是目前漢口路上唯一保存的老報館。幾經變更,如今復旦大學同學會將其變為一家咖啡館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低調的華麗蔓延一路

九江路

《上海史》

有這樣一段文字描述19世紀中葉“九江路”的文字:“上海開埠後,外國商人經常在外灘新海關北面一條河浜(今九江路)北邊迄西向界路一帶跑馬,逐漸形成一條跑道,中國居民因見此道由跑馬而成,逐呼之為'馬路'……”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九江路東段是租界時代外資銀行和洋行集中地,在當時被稱為“中國的華爾街”。20世紀上半葉,美資花旗銀行、大通銀行,日資三井銀行、三菱銀行等銀行

均開設在九江路東段。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九江路190號江西中路255號,一棟高四層的大樓以大塊天然石料和清水紅磚建造而成,頂部點綴巴洛克山花。這就是禮和洋行,1898年建造,也是當時洋行中最大的建築。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這種建築風格被稱為“安妮女王建築”,通過對當時流傳的所有建築樣式的裝飾元素進行自由組合,一舉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風格之一。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留存原生態城市記憶

香港路

香港路是黃浦區東北部的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

東起圓明園路,西到江西中路。香港路地處外灘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內,其間亦保留有一些優秀歷史建築。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右側昔日為銀行俱樂部,正面是虎丘公寓

香港路59號原為上海銀行公會於1925年投資建造。如今,這棟樓叫“愛建大樓”。大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古典主義風格,正中為五開間科林斯式立柱構成的柱廊,歐洲古典氣息濃厚。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科林斯式立柱門廊

這棟大樓由中國早期著名建築師過養默設計,他的兒子過秉忠,對上海人來說意義非凡,他可是是上海赫赫有名的“紅寶石西點”創始人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過秉忠

如今,過秉忠老人早已過世,但“紅寶石”的鮮奶蛋糕留了下來,已經成了上海的某種象徵。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被喚醒的睡美人

思南路

思南路,始建於1914年,是上海著名的法派名街。路兩邊遮天連葉的梧桐樹,連接了淮海路與徐家彙。這一條幹淨又浪漫的思南路,在悶熱的夏天裡,就像是一個格格不入的青春期叛逆女孩,獨自清爽直接,綠意盎然。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漫步在這條蜿蜒的馬路上,似有穿越之感。兩邊排開的皆是各式老洋房,洋樓門前有著開闊寬敞的花園,精緻的黑色鑄鐵陽臺、巴洛克風格的雕花圓窗、鑲滿卵石的牆壁。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一幢幢老洋房,蘊涵著一個個屬於自己的故事……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拒絕為日本人演出的梅蘭芳離開北平綴玉軒寓所,全家遷居上海,就蟄居在今天的思南路87號。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四層西班牙式花園洋房,正面中間可以開足窗戶,感覺十分明快。梅蘭芳的書房裡掛著清代書畫家金冬心真跡及“梅華詩屋”齋額,一畫一書懸掛在書齋牆上,後人就把這裡稱之為

“梅華詩屋”

瀰漫歐洲鄉村風情

香山路

有人說,因為上海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特殊身份,在這座城市,你能發現,同一時間共同存有各個國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香山路就是這樣的標本之一。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這裡的建築類型相當豐富,上海近代歷史上的各種建築類型,大都能在這條路上找到完整的樣板。同樣,

每一棟建築的背後,都藏著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風雲變化。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這裡高大的梧桐交織出濃密的樹蔭,紅色磚牆,木製百葉窗,鑄藝欄杆,半圓形的大陽臺......都為當時的新派人士,營造出了一個歐洲鄉村的田園夢境。據史料記載,在當時旅華的法國人口中,這一片區域甚至有“小瑞士”之稱。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片區中最有名的莫過於香山路7號的“孫中山故居”——原址為法租界莫利愛路29號。這也是孫中山生前最後居住的地方。據說,這幢樓房是當時旅居加拿大的華僑,集資買下送給孫中山的。

詩人氣質蔓延一路

皋蘭路

上海人記憶中的皋蘭路,是和“盧灣區”聯繫在一起的;如今,卻是要稱其為黃浦區的一條街道。皋蘭路雖短,但是和很多當年法租界的小馬路一樣,無論是佈局,還是歷史沉澱,都是極為別緻。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皋蘭路一溜是老式的花園洋房,16號的聖尼古拉堂,就藏在這些老房子之中,被法國梧桐隱約著。聖尼古拉堂原為軍人小教堂,始創於1924年12月,如今,這裡開起了一間很有名的法式餐廳——“Ashanti”阿香蒂餐廳。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都說皋蘭路出名,是因為兩處建築,一個是聖尼古拉堂,而另一處,就是路口1號的西班牙花園建築——“狄園”

,很多媒體報道和資料上都把這裡稱為“張學良故居”。園中栽種香樟、雪松、紫藤、玉蘭、金桂、銀桂,草坪是馬尼拉式的,還有可坐幾個人的鞦韆架等。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當年皋蘭路是一條短短的馬路,人行道上種了大法國梧桐,枝葉蔽天,旁邊又是公園,是一處十分恬靜的所在,可是張學良住在裡面的時間很短。

海派文化集聚地

山陰路

山陰路自開闢以來就被定位為住宅區,一條寬不過10米的山陰路,整個山陰路路段夾道梧桐樹,在夏日裡濃廕庇日,可謂鬧中取靜。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不像隔壁甜愛路那般聲名遠揚,山陰路的特點,一個“靜”字似乎就足以概括。但真的走進這條已有百年曆史的馬路,裡面的故事,怕是幾天幾夜也講不完。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1933年4月,魯迅先生從虹口橫濱路的住處,以內山書店職員的名義,搬至大陸新村居住,在這裡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在山陰路居住的三年多時間裡,除了進行文學創作,魯迅先生還時常會跟友人去餐廳聚餐,喝咖啡,並叫出租車與夫人許廣平去看電影。身著一件灰藍色棉布長袍,腳穿一雙黑膠鞋的魯迅,時常會穿梭在山陰路的樹蔭之下散步訪友......

中國的小維也納

舟山路

舟山路,上海一條非常普通的馬路,而在七十多年前,這裡是猶太難民的庇護港灣,他們在那裡得以棲身,而那片街區也被稱為“上海方舟”。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在那段嚴酷的歲月裡,舟山路庇護了大量無家可歸的難民們

,同辛德勒、瓦倫堡、杉原千畝等一樣,成了拯救、避難地的代名詞。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當年,苦難的猶太人雖然失去了祖國,卻依舊執著地堅守著自己的宗教傳統,這是他們在艱苦環境裡依舊頑強生存的精神支柱。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坐落在舟山路長陽路口的摩西會堂是保存較完整的一所猶太人教堂。這個當年猶太難民聚居祈禱的場所如今已成了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紀念館,成了猶太人和他們後裔尋找回憶、學習歷史的地方。

梧桐濃蔭下的浪漫

永福路

有人說,永福路很低調,它很短,全長不到500米,路上大多是花園住宅,有少量新式里弄和公寓。永福路離武康路很近,卻常常被忽視掉,它安安靜靜地坐落在一旁,不卑不亢。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這裡的人行道用的是透水混凝土,平整乾淨沒有接縫和起伏,兩邊的梧桐高大茂密,路邊的洋房典雅復古,在這裡漫步,很享受很文藝。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提到永福路,不得不說說永福路的52號。這裡可是當年年輕人心目中“神秘的聖地”。人們都叫它“小白樓”,裡面有一個小小的電影放映廳

,時不時地會放一兩場內部電影。去小白樓看電影,會被視為“路道粗”,因為能搞到內部電影票。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20世紀90年代後期,52號的使用單位上海永樂電影電視公司投資100萬元對其重新裝修,基本保持原貌。現在就成為了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的所在地。

各位小文青們心動了嗎?

還不趕快

Mark一下

挑個日子讓自己放鬆放鬆吧~

REVIEW近期精選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 今日福利 #

點擊文章底部“閱讀原文”進入公眾號,回覆“優惠券”可查看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星巴克、日上免稅店等優惠券信息!

谁说上海没有“诗和远方”?魔都最文艺的十条马路,文青都在这里打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