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中國指數新加入10隻成分股

最新一批個股納入MSCI中國指數於昨日正式生效。最新納入MSCI指數的A股無論是基本面還是未來發展前景均相當可期,並且相當一部分成分股籌碼被大資金集中持有。

MSCI中國指數成分股擴至236只個股於9月3日正式生效。目前A股納入MSCI所帶來的外部增量資金雖然較小,但對於部分板塊定價權的影響可能是更大的。

部分成分股市盈率受關注

此次調整,MSCI中國指數新加入10只成分股,包括TCL集團、中國聯通、用友網絡等。下一次半年度指數評估日期為2018年11月13日。

今年上半年,236家個股實現淨利潤1.45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77%。其中,銀行、非銀金融及採掘板塊對淨利潤的貢獻最大。

從個股來看, 231只個股上半年實現盈利。從淨利潤增幅來看,180家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佔比76.27%。其中淨利潤同比翻倍的有24家,蘇寧易購淨利潤同比增長超19倍;美年健康增幅也超10倍;金鉬股份、方大炭素及華電國際等股淨利潤增幅均超5倍以上。此外,實現盈利的231股中有140股淨利潤超10億元,排名居前的均為銀行股,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

此外,納入MSCI的236家公司中,有50家披露三季度業績預告,其中預喜股有34只。包括老闆電器、天齊鋰業、蘇寧易購等,其中17家公司截至8月31日的動態市盈率低於20倍,存在被市場低估情況。

其中,馬鋼股份三季度業績預增,截至8月31日的動態市盈率最低,僅有5.08倍;位居其後的榮盛發展三季度將實現淨利潤33.49億元至39.07億元,同比略增,其動態市盈率僅有5.58倍;蘇寧易購三季度實現淨利潤61.03億元至62.03億元,同比預增,8月31日的動態市盈率為11.61倍。

此外,華域汽車、納思達、金螳螂、老闆電器、寧波銀行等公司也業績預喜且動態市盈率低於20倍。

160只成分股籌碼較集中

納入MSCI指數的利好成為帶動相關標的股價上漲的重要因素。記者梳理情況發現,上個月,236只成分股中有112只股票跑贏滬指。MSCI成分股中有38股實現上漲,其中中興通訊8月份上漲30.75%,漲幅最大,其次是海油工程上漲12.57%。此外,石基信息、用友網絡、中國聯通等股漲幅均超過6%。

個股的逆市上漲離不開大資金運作。在場內個人投資者紛紛離場的時候,場內機構大資金卻對MSCI成分股情有獨鍾,持續在收集籌碼。

有券商統計顯示,納入MSCI指數中的19個行業中期的股東戶數環比下降,股東戶數環比下降超5%的有10個行業。股東戶數增幅最大的是醫藥生物、通信、電子行業,2018年中期股東戶數環比分別增加11.06%、9.03%、7.1%。

具體到個股,160只股票中期股東戶數較一季度下降,佔比近七成。牧原股份、榮盛發展、國南電瑞等股東戶數均有大幅下降。與此同時,恆瑞醫藥、華東醫藥、贛鋒鋰業等6家公司股東戶數環比增幅均超40%。

根據其他市場的經驗,其股票被納入MSCI指數都經歷了一個納入比例不斷提高的過程,持續時間長達數年。隨著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不斷推進,A股市場未來幾年也將經歷這個過程。這將為市場中的藍籌股帶來可觀的增量資金,其投資價值將進一步凸顯。目前A股納入MSCI所帶來的外部增量資金雖然較小,但對於部分板塊定價權的影響可能是更大的。

“由於外資對於部分板塊或個股存在配置偏好,例如大盤藍籌股、消費等板塊,未來部分股價的定價權可能會出現變化,和國際更加接軌。”某港資基金經理稱。

有券商分析人士透露,如今外資更為偏好白酒、銀行、建築等行業,因為外資研究員對A股研究的覆蓋面有限,且更多是大盤藍籌。“雖然當前市場成交量處於低位,但也意味著賣壓逐步在減弱。目前更傾向於受政策利好的基建板塊、受益於環保限產的大宗商品以及盈利面較好但此前超跌的個股,例如地產和一些醫藥股。”某位外資基金經理稱。

證監會:依法創造條件引導尚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上市

監管聲音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 蘇贊)近日,記者從證監會官網發現,對政協《關於支持未盈利生物製藥企業在A股創業板上市融資的提案》,證監會回函表示,要依法創造條件引導尚未盈利或未彌補虧損的生物醫藥等創新企業發行股權類融資工具並在境內上市。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未來未盈利的生物醫藥等創新企業將有更多的上市地點選擇。

滬深兩市2017年全年共419家企業實現IPO,融資2186億元,全年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近80%;2018年上半年共63家企業實現IPO,融資923億元。

近年來,高新技術受到市場熱捧,然而生物醫藥的上市卻不多。2017年A股生物醫藥企業上市32家,融資147億元;2018年上半年生物醫藥企業上市3家,融資31.7億元。

今年4月,港交所推出上市新規,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類公司在滿足藥物研發進入二期臨床試驗或其後階段的條件後上市。此舉吸引了一大批生物醫藥企業赴港上市。

對於此次證監會提出支持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在創業板上市,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生物醫藥企業有了更多的上市選擇,也說明了國內對生物醫藥市場發展前景的再次看好。”

個股關注

24只個股三年來業績首次扭虧

上市公司中報披露已經收官。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共有24家公司實現了三年來業績的首次扭虧,除金亞科技、GQY實訓和易世達外,其餘均為ST股,本期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排名前五的個股依次是*ST新能、*ST安泰、*ST油服、*ST雙環和*ST天化。

從行業分佈來看,扭虧個股中採掘行業和化工行業的個股共有8家,且5家公司在上半年的淨利潤超過兩億元。行業內相關個股業績的好轉與上半年化工原材料產品漲價所帶來的行業景氣度的提升有關。

24家公司中,淨利潤超過五千萬的有*ST天化、*ST安泰、*ST安煤和*ST友好四家。大部分公司的盈利均靠資產租售等主營業務之外的收入獲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