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百多年歷史!佛山有座老戲台,紅線女等名角都曾在此表演

300百多年历史!佛山有座老戏台,红线女等名角都曾在此表演

這是《話說佛山》的第26期分享

本文約1647

閱讀需要5分鐘

全國僅兩個!佛山一座300 多年曆史的老戲臺

佛山是粵語發源地之一

在佛山,有一座戲臺,

佇立300年

見證了粵劇的興衰榮辱

……

今天,就來聽聽它的故事

300百多年历史!佛山有座老戏台,红线女等名角都曾在此表演

萬福臺(江光華攝)

1

順治十五年,華封臺建成

萬福臺,原名華封臺,是祖廟內的戲臺,建於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康熙二十三年(1685)改稱萬福臺。它與祖廟正殿遙相呼應,距今已有300餘年歷史,是廣東現存最完整的古戲臺。

300百多年历史!佛山有座老戏台,红线女等名角都曾在此表演

超過300年曆史的萬福臺

小鏈接:

目前作為文物保護的古戲臺全國只有五、六個,而300年以上的古戲臺只有兩個。萬福臺便是其中之一。

在萬福臺金木雕兩側,懸著一副木刻纂書對聯傳來往事留金鑑,譜出高歌徹紫霄”,這正是萬福臺的真實寫照。

300百多年历史!佛山有座老戏台,红线女等名角都曾在此表演

萬福臺前青石鋪地,空地開闊,是平民百姓自攜條凳或站立看戲的場所。過去每當演出之時,人煙輻輳,萬福臺一帶,頓成鬧市。

300百多年历史!佛山有座老戏台,红线女等名角都曾在此表演

人頭湧湧,鑼鼓聲聲的萬福臺(甘建華攝)

2

酬神到娛人,絃歌不斷

“歌舞之興,其始於古之巫乎?巫之興也,蓋在上古世。”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指出,歌舞的興起,和遠古的巫術有關。

萬福臺的演出,最初也是為了酬神。

過去萬福臺每當喜慶節日、神誕都會演戲,尤其是每年秋收之後,幾乎每晚都會有演出。萬福臺正對北帝,臺高2米多,整座戲臺遠遠高於觀眾席,設計初衷是為了使遠處的北帝看得清楚。不過,這個高度似乎也適合聲音的傳播,每當萬福臺上有演出,人人都會去“沾”北帝的光,來看大戲者,絡繹不絕,給古鎮增添了歡樂的氣氛。

小鏈接:

清代《佛山忠義鄉志》記載:“靈應祠神誕,鄉人赴祠肅拜,各坊結綵、演劇,曰重三會,鼓吹數十部,喧騰十餘里。”佛山鎮所有鄉事、歲時鄉俗,幾乎都與酬神、鼓樂、演劇有關。

300百多年历史!佛山有座老戏台,红线女等名角都曾在此表演

清末珠三角一帶的露天簡易戲棚

佛山眾多的神廟在建廟的時候,通常都會在廟宇前建一個戲臺,以供酬神。據佛山博物館統計,清代,僅佛山鎮就有36座固定戲臺,除了祖廟、華光廟、盤古廟、三界廟、舍人廟、上沙觀音廟等這些神廟的固定戲臺以外,因各鄉各里節慶演出活動頻密,還會搭建臨時竹木戲臺。

那時候的佛山,可謂時時有戲看,處處有戲看。

3

船弟子首演式

萬福臺在粵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舊時戲班每年組班一次,組班後的新陣容會在本地進行首演,然後再乘紅船分赴各地演出。這個“首演式”,必在祖廟萬福臺舉行。

小鏈接:

民國老報人區瑞芝回憶:

“每年六月十九“觀音誕”,各戲班就集中在祖廟華封戲臺做首場公演,以顯示戲班陣容,然後乘船到省內各鄉出,至次年農曆六月初一回佛山散班。”

這個“首演式”的傳統,一是圖個吉利,希望北帝庇佑,以求接下來的演出順風順水;二是為了檢閱新班組的演出陣容,能在萬福臺演出成功,也說明戲的質量過關,經得起檢驗。因而,萬福臺又有審戲臺的作用。

萬福臺一年從頭到尾,絃歌不斷,鑼鼓聲聲,如有神佑,如蒙萬福。這一慣例,一直延續到20世紀20年代。

300百多年历史!佛山有座老戏台,红线女等名角都曾在此表演

戲班在萬福臺上表演

4

餘韻繞樑三百年

“頃刻驅馳千里外,古今事業一宵中。”據說,萬福臺上曾有過一副這樣的對聯,不過被風雨侵蝕,已不可見。

萬福臺見證過無數大佬倌的大紅大紫,這個舞臺上,幾代粵劇人都曾披掛上陣,“薛腔”創始人薛覺先、“小生王”白駒榮、紅線女、馬師曾、羅家寶等名伶都在這古老的戲臺上展示過他們的風采。想必唱粵劇的人,都想在這座古老的戲臺上,當一回角兒吧?

300百多年历史!佛山有座老戏台,红线女等名角都曾在此表演

萬福臺上的“角兒”(張嘉穎攝)

萬福臺粵韻流長,直到1949年,仍有粵劇表演。然而,隨著時間流轉,社會變遷,大量的古戲臺消失在在人們的視線中。連萬福臺,也不再有鑼鼓聲響。

但是,古老的萬福臺仍在默默守候。它靜靜地佇立在祖廟中,等待人們向歷史深處回望,重新煥發粵劇的生機。2001年,萬福臺重新開放,鑼鼓重響,所有的塵埃和暗影都被激盪起來,文臣武將、才子佳人,抖擻精神悉數登場,萬福臺,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傳來往事留金鑑,譜出高歌徹紫霄”的年代……

300百多年历史!佛山有座老戏台,红线女等名角都曾在此表演

2009年1月16日,知音唱聚萬福臺活動(鄧活生攝)

300百多年历史!佛山有座老戏台,红线女等名角都曾在此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