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天各一方呢?

臨江仙·送錢穆父

——蘇 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天各一方呢?

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天各一方呢?

詞的上闋既是對友人輔君治國、堅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詞人半生經歷、松柏節操的自我寫照,是詞人的自勉自勵,寓有強烈的身世之感。明寫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與主同,表現出作者與友人肝膽相照,志同道合。

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天各一方呢?

詞的下闋寫月夜送別友人。友人所去瀛洲為僻郡,繁華不如越州,更不如開封府。特別是熙寧年間又連遭旱災、地震,赤地千里,五穀不收,傾牆摧棟,遍地洪流。百姓南來逃荒,到元祐年間仍未恢復元氣。錢穆父由知開封府徙越州,復徙瀛洲,每下愈況,內心鬱鬱寡歡。早春時節,春風已綠江南岸,而河北仍然朔風凜冽。但規定的到仕期間已逼近,不得不啟行。因此“惆悵孤帆連夜發”。夜中分別,送行的也只能是“淡月微雲”。這兩句描繪出一種悽清幽冷的氛圍,渲染了作者與友人分別時抑鬱無歡的心情。“樽前不用翠眉顰”一句,由哀愁轉為曠達、豪邁,說離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著為離愁別恨而哀怨。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與送者臨別的悲感,二是世間離別本也是常事,則亦不用哀愁。這二者似乎有矛盾,實則可以統一在強抑悲懷、勉為達觀這一點上,這符合蘇軾在宦途多變之後鍛煉出來的思想性格。詞末二句言何必為暫時離別傷情。

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天各一方呢?

其實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雲:“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就不必計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了。詞的結尾,以對友人的慰勉和開釋胸懷總收全詞,既動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兩忘、萬物齊一的人生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