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族年齡越來越小 手機該不該禁入校園?

低頭族年齡越來越小 手機該不該禁入校園?

教育部發布消息稱,為全面加強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共同起草《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目前正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徵求意見稿提出,各省(區、市)人民政府負責本地區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措施的落實,國務院與各省級人民政府簽訂全面加強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責任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逐級簽訂責任書。將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總體近視率和體質健康狀況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指標,對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連續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學校依法依規予以問責。同時,要建立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評議考核制度,從2019年起,每年開展各省(區、市)人民政府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評議考核,結果向社會公佈。

現狀

我國近視患者人數已達6億 青少年近視率居世界第一

《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指出,學生視力不良問題突出,四年級、八年級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分別為36.5%和65.3%。實際上,不僅僅只有報告中義務教育的學生存在視力問題,我國青少年視力的整體情況也十分不樂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研究報告,目前中國近視患者人數多達6億。其中我國初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近視率均已超過七成。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已高居世界第一。相比之下,美國青少年的近視率約為25%,澳大利亞僅為1.3%,德國的近視率一直控制在15%以下。

目標

2030年小學生近視率 下降到38%以下

徵求意見稿提出,到2023年,力爭實現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在2018年的基礎上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近視高發省份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到2030年,6歲兒童近視率控制在3%左右,小學生近視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視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視率下降到70%以下,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達25%以上。

徵求意見稿明確了家庭、學校、醫療衛生機構、學生和有關部門在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中的責任,並提出具體措施,其中包括積極引導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或體育鍛煉,使其每天接觸自然光的時間達60分鐘以上;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完成時間不得超過60分鐘,初中不得超過90分鐘,原則上採用紙質作業;嚴格控制義務教育階段校內考試次數,小學一二年級每學期不得超過1次,其他年級每學期不得超過2次等。

借鑑

常盯屏幕傷害青少年視力 法國頒佈校園手機禁令

常盯屏幕傷視力,只顧手遊不學習,青少年沉迷手機的危害大。今年7月30日,法國國民議會表決通過法案,禁止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和手錶在內的所有可聯網的通信設備。這一禁令將於今年9月開學時生效。

按照新規,法國在校小學生和初中生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活動時均不得使用手機,除非出於教學目的,或是殘疾兒童的特別需要。

事實上,法國早在2010年就已出臺禁止小學生和初中生在校園使用手機的規定。這個新法案是應對智能手機已普及的情況下,在總結經驗基礎上通過的更嚴厲更全面禁止學生使用手機的法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問題上,法國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者,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已通過立法,或明令禁止學生將手機帶進校園或課堂,或規定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學生才能使用手機。據《每日電訊報》報道,英國教育標準局早在2012年就宣佈,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進課堂,並規定了對學校、教師的問責事項。

爭論

教育專家意見:不能一禁了之,也不能一放了之

法國通過的學生使用手機最新禁令,引起輿論關注,許多媒體紛紛轉載,也引發公眾深思。禁不禁止手機進中小學校園,在我國爭論已不止十年。在智能手機普及化的今天,社會各界依然糾結不已。有主張“宜疏不宜禁”的,有直呼“全面禁止”的,有呼籲“不必一刀切”的,有認為“禁與不禁影響不大”的,不一而足。

這些年,中國社會對青少年“低頭族”的關注持續增長。為了讓孩子們能從網絡世界中“探出頭”,保護好視力,不少地方和學校都進行了探索。有的專門召開“手機銷燬大會”,場面不可謂不壯觀;有的每天安排老師站在校門口“安檢”,手機概不入校。這些做法,效果也是有的,但要麼限於一地一校乃至一個班級,不具備普遍性,要麼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與教師、家長的關係疏離。

究其原因,或在於一些操作的簡單粗暴,但關鍵還是自發管理的形式不給力。沒有清晰的規則制度要求,沒有一以貫之的執行力度,最後大家各行其是,治理效果自然十分有限。

“不能一禁了之,也不能一放了之。”南京師範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飛說,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終端,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利弊大家都十分清楚,家庭和學校需要關注的是如何讓孩子把手機從打發時間的“玩具”變成成長學習的“工具”。“一方面要人為控制好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和空間,絕不能讓手機一直‘長伴’在孩子手邊,隨時隨地地任意使用。另一方面,家庭和學校有義務也有責任讓孩子正確認識手機、提升自控能力,讓手機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最終學生會成人,如果沒有自我管理意識與能力,在沒有學校、家庭監督、管理之後,也會沉迷手機遊戲。”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解決這一問題,應該邊禁邊疏,對於低年級學生,由於自控能力弱,適合禁止在校園使用手機,但是,不能只禁不教,學校和家庭都應該教育、引導學生怎麼使用手機,養成良好的使用手機習慣,尤其是家庭,不能只給孩子配手機,而忽視對孩子的引導,甚至有時自己忙,便用手機下載動畫、遊戲打發孩子,這是導致未成年學生沉迷遊戲,產生行為偏差的重要原因。綜合新華社、央視、澎湃新聞、教育部網站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